節目主持人的語言表達〖H〗
〖H〗〖02,+30mm。122mm,〗〖H〗語言是人類用來交流的一種工具。古代哲人亞裏士多德早就說過,人是“會說話的動物”。語言是所有正常的人類都具有的講話的能力。不同地區之間人類所使用的語言千差萬別,但是任何人都必須通過學習才能獲得語言能力。對於這個複雜、重要的概念,“語言”本身是很難清楚定義的。然而大部分人都會同意,語言是一套通過表示方法和合乎邏輯的語法構成的進行溝通和推理的係統。人們通過語言交往能夠互相了解並調整相互間的關係,在語言交往過程中,人們得以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並且得到豐富的內心體驗。“我們每個人的能力和個性,都是我們與他人及環境交流和調適的結果。”(CharlesHoronCooley(1909):SocialOrganizaion:ASudyofheLargerMind,NeYork:CharlesScriner'sSons,1929;轉引自苗棣、王怡林著:《脫口成秀》,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年版,第7頁。)
媒體的社會使命是向大眾傳播信息。信息的載體多種多樣,其中語言是人類信息的最為主要的載體,據專家估計,語言負載著人類信息量的80%左右。因此可以說,媒體主要是運用語言來傳播信息,即使是較多使用圖像的電視也是如此。這決定了媒體在傳播信息的同時,也在向大眾傳播語言。而節目主持人正是在媒體中承擔著向大眾直接輸出信息和解讀信息功能的媒介人,其特殊的職業特點使語言成為他們最為重要的工作手段,是主持人賴以連接媒介與受眾的主要方式,對於廣播節目主持人來說更是唯一的手段。
在這裏,作為手段的語言指的是有聲語言的運用,也即通過主持人的播報和主持進行信息的傳遞。對於主持人非語言符號的運用,我們將在下一章專門探討。
主持人的語言表達是其綜合素養、思想品格的最終體現。從過去人們對其外貌的評頭論足到今天對其思想的關注,從中可以看出,語言已成為評判一個主持人是否優秀的主要標準。語言是思維的體現,關注語言即是關注主持人的思想能力,並不是口若懸河、能說會道就一定是優秀的節目主持人,在語言中體現智慧,在表達中發現思想,這才是優秀的節目主持人。正如張誌公先生所說的:“口頭語言能力高,不是指口若懸河說個不停,也不是指詞藻美麗,才華出眾,或是詼諧幽默,引人發笑,更不是孔夫子說的巧言令色那種會說迎合他人愛好的好聽話,而是指:能用基本標準的標準話,即普通話,有力而得體地達到說話的目的。”在這裏,我想,說話的目的即是傳媒所追求的傳播目的,也是一個節目主持人作為最後把關人一定要掌握的技巧,即傳遞信息和媒介的思想。
〖2〗第一節主持人節目的語言特點
與非主持人節目相比,主持人節目從理論上講應該更具有人性,更有人文關懷,更生動和形象。他/她通過語言來組織節目的整體傳達和對信息的解讀,通過語言來表達媒介的思想傾向,以及自身的情感。因此,觀眾總是首先通過主持人的語言來理解他們所接收到的信息。在理解信息時,觀眾也可以通過反饋渠道向主持人發出語言的回應。那麼,主持人節目的語言表達具有怎樣的特點才更有利於信息的傳播和觀眾對其的理解呢?
〖3〗一、平易性和形象性是主持人語言最基本的特點
卡爾·霍夫蘭的說服理論指出:“最可能改變一次傳播的效果的方法之一,是改變傳播對象對傳播者的印象。傳播者有威望嗎?可愛嗎?是同我一樣的人嗎?”霍夫蘭的傳播實驗表明:“假如傳播對象喜歡傳播者,就很可能被說服,如果接受者認為訊息的來源是來自一個與他自己或者她自己相似的人——即具有同一性,就更是如此。”這就是“自己人”效應。那麼,主持人如何能讓觀眾產生“自己人”的感覺呢?首先,在主持人節目中,主持人是以第一人稱“我”向觀眾傳遞信息的,以一個朋友的視角用親切平和的語言傳遞信息和傳達內心的感受,他們之間的關係是平等親密的朋友關係,主持人努力成為觀眾心目中的“自己人”。雖然這個朋友或說“自己人”在日常生活中並不直接出現在觀眾的麵前,但是,對觀眾來講,他們是“熟悉的陌生人”。沒有人能像他們一樣每天準時出現在觀眾的客廳裏、臥室裏,向人們娓娓道來。
主持人語言的平易性首先表現為主持人語言的口語化。主持人使用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口頭語言,簡單、樸素、生動,還帶有濃厚的地域特點。近些年來說新聞形式的流行其實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語言口語化的巨大魅力。從播到說,首先顛覆了傳統的傳受模式,主持人和觀眾的關係不再是上和下的關係,不再是一種教育與被教育的關係,而是一種平等的關係,一種對話的關係。“播”從形式上強調我說你聽這樣一種單一的傳播關係,而“說”強調的是一種參與的互動關係。“播”的形式注定了語言較為書麵化,容易產生晦澀難懂的詞彙。相比較而言,“說”則強調使用口語,強調交流感,強調通俗易懂,不矯揉造作,更不故弄玄虛。
應該說,有了節目主持人之後,電視的話語方式有了顛覆性的變化,主持人完全以個人的身份,用精辟生動的口語,恰當適度的形體語言傳播信息。口語的另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它的形象性。人類語言的魅力既有非常抽象的理性之光,更有頗具草根意味的形象之感,口語的清新、自然、流暢、生動,最適合主持人麵對麵的傳播。任何深不可測或模棱兩可的語言,都可能導致傳播目的的偏向,因此,形象性的前提是語言首先要通俗、清晰,尤其是後者。觀眾隻有在準確無誤聽懂的基礎上才能體會到蘊含在字裏行間的意味。
北京電視台《第七日》曾經是一檔非常紅火的說新聞節目,主持人元元的語言具有典型的北京方言特征,節目風格是別開生麵的敘事方式與出人意料的精彩評點相結合。其主持自然、樸實、流暢,極具親和力。她的語言更是在平易中透出機智與詼諧,在形象中讓人深思。從這種獨樹一幟的語言風格中,不難看出她的思想深度、文字功底以及駕馭語言的能力。
〖3〗二、溝通性與服務性是主持人語言的表達目的
溝通(communicaion)是人們分享信息、思想和情感的重要過程。這種過程不僅包含口頭語言和書麵語言,也包含形體語言、個人的習氣和方式、物質環境——即賦予信息含義的任何東西。溝通是所有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必須要進行的行為,不管人們在溝通過程中是否說話,其實都已經積極地參與到信息的發送和接收中。溝通的種類有好幾種,比如有自身內溝通,它是發生在我們自身內部的溝通,它包括思想、情感和我們看待自己的方式。自身溝通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所以,自己是唯一的發送者和接受者。信息是由思想和情感構成的,大腦是渠道,它對人的所思所想進行加工。這樣,在你對自己說話時也會有反饋,你拋棄某些想法並用其他的取而代之。(〔美〕桑德拉·黑貝爾斯、理查德·威沃爾:《有效溝通》,華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16頁。)顯而易見,主持人的溝通不屬於自我溝通,準確地說,主持人的語言表達介於人際溝通與公共場合溝通之間,它是在一對一基礎上進行的溝通,並經過電視媒體的放大擴大了傳輸和發送的渠道,在絕大多數的主持人節目中,這種溝通的環境是比較正式的。
作為溝通的語言與自我獨白式的語言之間有較大的差異。主持人的語言表達不是基於自我滿足式的自言自語,它追求互動性。因此,主持人的語言表達注重對象感,要有麵對麵與人說話的感覺。央視《第一時間》的節目主持人歐陽夏丹主持風格清新、自然、明快,有著強烈的交流感和溝通感。《第一時間》向觀眾傳送的是一道新鮮、實用、有知識性和娛樂性的“早餐”,主持人夏丹的語言明快、清晰,讓自己的情緒、情感、語氣與觀眾產生互動,其溝通效果顯著。
以下為2005年4月2日《第一時間》周末版的開場白,夏丹良好的溝通強化了與觀眾的互動。〖HF〗享受充滿資訊的早晨,歡迎收看《第一時間》。今天是我們《第一時間》第一次在周末為大家播出。以後的每個周末我們都會守候在這兒。既然是周末那麼大家不用去上班了,我想各位應該可以比較完整地看完我們的節目……〖H〗這樣的一段開頭,對象感強烈,對觀眾充滿期許,溝通由此產生。再來看她的另一段語言:〖HF〗今天和大家談論一個什麼樣的話題呢?首先想問問大家,你喜歡安徒生嗎?其實我個人是非常喜歡的……前兩天一項關於童話的調查結果挺讓我出乎意料的,我在想難道安徒生童話真的過時了嗎?不知道電視機前的觀眾朋友你是怎麼想的?〖H〗短短的一段話,主持人的每一句都極有針對性,對象感明確,夏丹能置身於觀眾的角度來揣摩收看者的心理反應,把自己的疑問和思考說出來和大家一起探討,增強節目和觀眾的互動,讓自己融入節目的同時也把節目和觀眾融合在一起了。
鏡頭前的說話畢竟不同於日常生活中的說話,麵對麵說話,溝通感自然就能產生,但麵對鏡頭說話,既要考慮到手中的稿件,又要照顧到鏡頭那麵的觀眾,要做到有溝通的感覺,但其實又沒有真實的溝通對象(觀眾是看不到的對象,因此,並不是真正的麵對麵),這個難度確實比較大。因為主持人要營造受眾與自己在傳播整體中同構對應的心理狀態,完成自身作為媒介和受眾交流情感、溝通信息的中介角色。從這個角度體察主持人的語言表達,其溝通的終極目的必然指向節目的傳播宗旨。所以,主持人語言必須服務於節目,服務於觀眾,服務於媒介。它並不完全是作為“個人”的主持人的表達,它的服務性最終決定了語言表達的特點——通俗易懂、指向清晰、態度明確。
主持人語言的服務功能,使節目宗旨和媒體傾向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實現。其實媒介也是借此來規範和約束主持人的語言表達。這一點在有著特殊國情的中國內地尤為明顯,作為黨和人民喉舌的大眾傳媒,曆來視輿論導向為媒介的重要功能。因此,語言的服務性更偏向於“協調關係”、“傳承文化”和“監測環境”。新聞節目主持人更要重視語言的愛憎傾向,即使是娛樂節目主持人,對語言傳播的娛樂功能的理解也應依照具體輿論環境而論。比如台灣最大牌的綜藝節目主持人吳宗憲,到中央電視台主持《情藝在線》後,也不得不放棄原來的語言風格,遷就於內地受眾普遍能接受的“色情語言”的底線。在這裏,語言的服務性直接與受眾的功能需求結合起來。
〖3〗三、創造性和個性化是主持人語言的最大魅力
什麼樣的語言具有讓人難以抵禦的魅力?什麼樣的語言讓人像中邪一樣不聽不快?我們曾經無數次地提及個性,那麼,究竟什麼樣的語言才稱得上是個性?
個性和創造性在某種程度上是相聯的。具有創新的東西往往具有獨特的個性。比如說方言播報(說新聞),充分利用方言的獨特性、民間性、通俗性、幽默性,從而開辟了一條另類的說新聞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