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節目的采訪〖H〗
〖H〗〖02,+30mm。122mm,〗〖H〗思想是通過語言與非語言的方式向人們傳播的,從這個角度說,采訪是主持人對節目構思的體現,是主持人對節目思考的結果,也是主持人對接受采訪的對象一次心靈的挖掘。通過采訪,主持人構建了節目框架,觀眾則了解了節目中的人和事。一次成功的采訪,是主持人和被訪者之間心的交流和碰撞,同時更是觀眾和被訪者之間真實的溝通;反之,一次失敗的采訪,即便真實的人和真實的事件都會解構在電視的虛幻中。
與一般的記者采訪相比,主持人節目直接展示主持人在節目行進中的采訪過程,主持人作為一個看得見的媒介代表者,引導觀眾進入新聞故事,其采訪的方式和技巧,提問的內容和節奏,直接影響觀眾對新聞的理解和接受。與新聞記者采訪相比,主持人采訪是一個更加個人化的過程,即強調主持人的個人特色。記者采訪,隻為挖掘新聞背後的故事,因此,常有人說記者是幕後英雄,隻聞其聲不見其人。而主持人采訪,更為新聞內涵的解讀,新聞可以一樣,但解讀各有千秋。因此,采訪——尤其是現場采訪,成了主持人水平高低的一種展現。
〖2〗第一節主持人采訪的特點和要求
傳播學大師施拉姆認為:“一個人用整個身體進行傳播,並且動用全部的力量來解釋收到的信息。”(〔美〕.施拉姆:《傳播學概論》,新華出版社1984年版,第61頁。)主持人的現場采訪就具備這樣的特點,采訪的過程就是一個現場傳播的過程,在這個傳播的過程中,正如施拉姆所說的那樣,他們進行的不僅是語言的表達,還動用整個非語言的傳播符號,主持人利用自身的語言和身體的傳播優勢,盡可能全麵、生動、形象地還原整個采訪過程。
〖3〗一、主持人采訪的特點
采訪,是大眾媒介從業人員運用一定的媒介手段,認識客觀事物、采集和挖掘新聞事實的特殊的調查研究活動,是新聞活動的起點,是新聞事實向新聞報道的唯一橋梁,其最終的目的是向大眾傳播新聞。它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活動,不靠行政手段進行工作,而是依靠社會交往和人際交往,依靠獨立活動和朋友式的平等交談來完成任務。主持人作為采訪中的媒介代表,既代表媒介進行提問,也保留個人的喜好。在整個新聞報道中,采訪是一個充滿智慧且懸念迭出的過程。主持人采訪與一般的新聞采訪在本質上並無差異,隻是,這個過程現在以麵對麵的形式完全呈現在觀眾麵前。首先是主持人與被采訪者的麵對麵;其次,也是更為主要的是主持人、被采訪者都同時麵對觀眾,作為媒介的代表——主持人,和作為新聞源的代表——被采訪者,在進行雙方互動溝通的過程中,始終知道在另一頭,也即傳播的終極目的地那邊,受眾一直“窺探”著兩者。這也因此給主持人采訪帶來了一些與一般新聞采訪不同的地方。
1.主持人采訪是一種最為直接的麵對麵的人際溝通,充分展示信息源,采訪過程真實、生動、形象
〖H〗麵對麵是受眾比較喜歡觀看的一種采訪狀態,因為這個過程比較接近真實,雖然,新聞永遠不可能等於真實,但可以無限地接近真實。在這個接近的過程中,主持人作為被采訪者的另一麵,就像王誌所說的那樣,“最好站在被采訪者的對立麵,而不是和他站在一起,這樣才能保證節目的公正性。這樣的主持狀態能夠製造矛盾衝突,提問的內容可能顯得尖銳,但並不代表自己的觀點,一個是為了節目好看,一個是為了公正,因為有另外一個聲音存在。主持人往往要正題反問,因為這時候主持人是一個橋梁,是一個參照,而不是主角”。(.XINHUANE.com,2004年07月05日09:10:20,來源:央視國際。)
電視采訪中的麵對麵,營造了一個特殊的溝通空間,在這個空間中,被采訪者的形象、衣著、回答問題時的聲音、語調,任何一個細微的表情、動作,都一覽無遺地呈現在觀眾麵前,比之報紙、雜誌等紙質媒體,比之廣播等聲音媒體,電視以獨有的聲畫雙通道的優勢直接展示新聞源,直接展示主持人與被采訪者的對話空間,不僅信息量大,而且真實、生動,可信度更高。在現場直播已成為常態節目的今天,新聞的競爭不僅體現在時效上,還體現在報道的過程和手段上。因此,主持人的現場采訪,是主持人功底的大展現,在這個開放而緊張的空間中,主持人其實也是作為另一種主要信息而被受眾觀看。就像《麵對麵》中主持人王誌的質疑采訪風格,采訪離不開提問,沒有疑問和提問還要主持人幹什麼呢?通過質疑探詢,才能夠展示人物的個性,從采訪對象的回答中傳達出真相。而主持人的采訪風格,將直接影響信息源如何展示,以何種方式展示,以及展示的真實程度如何。
〖5〗2.采訪可以充分展現主持人的個性魅力
主持人與播音員最大的差別就是主持人需參與節目的策劃與采訪,尤其是采訪,它充分體現了一個主持人的新聞素質、語言魅力和與人溝通的能力。尤其對新聞節目主持人來說,它是主持人個性魅力的關鍵所在。孫玉勝在《十年》一書中寫道:“人物采訪和事件報道才是成就新聞節目主持人的最重要的良田沃土。甚至可以這樣說,采訪是新聞主持人的生命之源,失去采訪,就是明星隕落的開始。”(轉引自俞虹:《節目主持人通論》,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4年版,第178頁。)許多優秀的節目主持人都是采訪的高手。
舉幾個簡單的例子,比如白岩鬆喜用華麗的詞藻、排比的句式、澎湃的激情來表現他的文采,他的提問能引發被采訪者深思,但是“白式”采訪最大的缺點就是他的主觀意識比較強,誇張的描述讓新聞應有的冷靜和理性弱化。但作為中國目前最為優秀的節目主持人之一的白岩鬆,在采訪時邏輯清晰,思路開闊,有條不紊,有自己的一套語言體係,遇到意料之外的問題或臨時發生的事件能沉穩應對,體現了一個成熟主持人的功力。再如王誌,質疑式采訪的主持人代表,他的采訪可謂別具一格,王誌的質疑裏有一種不屈不撓的頑固和堅強,有一種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決心,於是他使那些在接受采訪時隻講套話空話的人麵對鏡頭終於開始了真實而誠懇的述說,而王誌的個性也在采訪中得以充分展現和發揮。
對主持人專訪節目來說,采訪就更顯得重要,和被訪者娓娓道來的陳魯豫表現了她的細水長流,從容澹定;略顯張揚的楊瀾即使麵對“大家”也是咄咄逼人,不讓分厘,其語言的流暢、飽滿、細致,一方麵顯示了她極為充分的案頭工作,另一方麵展現了楊瀾作為一個主持人極為自信、成熟的心態。
采訪在如今的主持人節目中越來越顯得重要,有時采訪的過程也就是主持的全過程。因此,注重張揚節目個性也就意味著要更加重視主持人對人物和事件的采訪能力,與人溝通的本事和挖掘新聞背後的故事的手段。所謂“新聞因你而生動”,這個“你”的挖掘,就要看主持人的采訪能力。
〖5〗3.平等交流,真誠互動才可以使主持人采訪獲得更多更全麵的信息
主持人和被采訪者都同時曝於鏡頭麵前,對不熟悉電視采訪或者說對機器有恐懼症的被采訪對象來說,采訪一開始就已處於不平等狀態,主持人占有熟悉和利用技術的控製權,這一點在采訪過程中幾乎難以幸免。但是,平等交流的心態會帶來主持人與被訪者之間真誠的互動,消除因機器而產生的隔膜,從而使整個采訪過程因“人”而生動。
主持人和記者一樣,采訪對象無所不及,上至政界要人、商界名流,下至普通百姓、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的人都可能成為被訪者。所不同的是,與有些幕後英雄——記者相比,主持人要直接麵對觀眾,要成為媒介與觀眾的直接聯係人、代言人。既要替觀眾問問題,也要考慮被采訪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在被訪者能夠接受的前提下靠近事實的真相,主持人在兩者之間是一座橋梁。
所謂平等交流,首先要求主持人不論麵對什麼樣的采訪對象都能夠做到不亢不卑,既不能仰而望之,更不能俯而視之,如《東方時空》周末特別奉獻——《高端訪問》是央視最有影響力的以專訪外國元首、政府首腦和各界知名人士為基礎的大型人物訪談節目。水均益是該欄目的專訪主持人,麵對這些“高端人物”,采訪圍繞世界的“高端話題”,要做到真正的平視,真正的平等交流,實在不易。水均益比較流暢的英語表達首先克服了可能因語言障礙產生的不平等溝通。其次,麵對這些高端人物,主持人還是敢於提出辛辣的問題,用講故事的方式深入話題,淡化被采訪者的身份地位,在這裏,主持人的作用就是使嘉賓成為一名講故事的好手,而不是讓更多的觀眾仰望他們。
真誠的互動建立在平等的溝通上。這種互動,從表麵上看,是主持人與被訪嘉賓的互動,從更廣的範圍看,其真正的目的是引起觀眾對被訪嘉賓的共鳴而產生心理上的互動。那麼,主持人與被訪者如何才能做到互動呢?在平等溝通的基礎上才有互動的可能性。當兩個完全平等的主體處於一個相對寬容的談話空間裏,問和被問的嚴格界限被淡化,主持人也不再隻等對方回答問題,而有強烈的表達自我觀點的欲望。主持人的讚同或否定都是互動的開始,關鍵是必須要有自己的觀點,“保持電視訪談中的互動,記者(主持人)必須具有自己的觀點,使自己的談話和提問與訪談對象的談話一樣,具有保留的價值”。(朱羽君、雷蔚真著:《電視采訪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259頁。)具有保留價值的主持人或者記者的提問成為節目必備的線索和脈絡。
比如《新聞調查·與神話較量的人》(2002年3月23日)中王誌與劉姝威的對話,很顯然就是一種充分的互動。劉姝威在節目中有很多次的反問,也許這是學者劉姝威的性格使然,但更重要的是王誌的提問使她產生了強烈的共鳴。主持人王誌是這樣處理他的采訪的,節目一開始,先報道了一個事實:〖HF〗藍田股份,證券代碼600709,1996年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5年來的財務報表顯示出持續的業績高增長,主營業收入從46億元大幅增長到了184億元。三年間利潤翻了3番多,藍田股份有限公司也因此被譽為“農業產業化的一麵旗幟”。然而,2001年10月26號,劉姝威的一篇600字短文卻直接改變了藍田神話的命運。
劉姝威寫給《金融內參》的600字短文的標題是:應立即停止對藍田股份發放貸款。文章指出,藍田股份已經成為一個空殼,建議銀行盡快收回藍田股份的貸款。〖H〗接下來是記者王誌通過對劉姝威的采訪使事件的細節得以層層展現,使問題的焦點得以凸顯。事件交代清楚之後,記者又進一步把問題引向深入。〖HF〗劉說:“這麼簡單的問題,銀行不會發現不了。那麼為什麼不應該發放的貸款發放出去了呢?應該停發的貸款停發不了呢?這就說明一定是有其他的因素在幹擾。”〖H〗這個“其他的因素”是什麼呢?記者此時顯然是心知肚明。但是,他並未站出來說話,而是通過巧妙的提問逐步逼近答案:〖HF〗記者:你指的這個因素是什麼?
劉姝威:就是什麼呢?作為一個上市公司的話,瞿兆玉哪有那麼大的本事上天入地?他為什麼能那麼迅速地就能拿到《金融內參》呢?如果這個因素你不消除的話,保證我們的信貸安全是很難的。
記者:你指的這個因素是在商業遊戲規則之內呢,還是之外?
劉姝威:我想這不是市場經濟允許的。要是在一個健康的市場經濟當中,這些因素是不可能存在的。這些因素呢,會威脅到我們國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而我以前的研究,就像瞿兆玉對我的評價一樣——你太學術了,我對這些因素原來關注得太少了。
記者:你指的這個因素是權力嗎?
劉姝威:你說呢?
記者:我問你。
劉姝威:我問你。你聽了我的講述的話,你認為這個因素是什麼?
記者:你是當事人。〖H〗這一段采訪非常精彩。主持人王誌和被訪者劉姝威都是高智商的人,雙方其實都清楚這裏暗含的因素就是權力。但主持人希望通過采訪提問,讓公眾清楚被采訪者的意見。而劉也是絕頂聰明,並不想自己親口說出那個敏感的字眼。就在兩個人的拉鋸過程中,觀眾獲得了品咂其中滋味的時間。因而,當最後劉姝威用一個假設條件句“如果是權力的話”使自己跳出陷阱之時,觀眾就會發出會心的微笑。(楊新敏:《“用事實說話”還是“用事實說話”——〈焦點訪談〉節目定位的再思考》,2006-01-03h://academic.mediachina.ne.)這是一種深層次的互動,在這樣的一種互動中,主持人和被訪嘉賓都獲得了一種“棋逢對手”的溝通的樂趣,智慧之光充溢其間,令觀眾動容。
〖5〗4.采訪與主持融為一體
對於電視出鏡記者來說,采訪與主持是融為一體的,因此,在有些節目當中,如《新聞調查》,主持人在屏幕上打的就是記者的稱號。采訪是記者接近新聞真相的必要手段,每接近真相一步,采訪就向前邁進一步。從本質上來說,記者采訪與主持人采訪沒有區別,兩者都需要采訪的技巧和手段,通過提問,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麵去拓展信息,捕捉信息,挖掘新聞背後的故事。但是,主持人除了要做到這些以外,更要考慮采訪現場的氣氛,被訪者的情緒流露,采訪節奏的快慢,被訪者描述的進程,以及主持人自身的非言語行為的把握。簡單地說,如何把采訪過程電視化是主持人采訪的特點。
主持人要善於利用電視手段使采訪過程具體化、形象化、完整化,除了被采訪者的描述,現場的環境、場景、節目進程的起承轉合,也都需要主持人完成。對觀眾來說,看一個記者采訪與觀看一個主持人采訪,其心理的期待值是有所不同的。記者的采訪直指新聞事件,而主持人采訪更注重與人溝通。施拉姆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是作為一個完整的人進行交流的。在麵對麵交流的情況下,有可能刺激所有的感官並使交流的對方同這種全身心的交流相呼應……麵對麵的交流,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應該能夠傳達出更多也更全麵的信息。”(〔美〕威爾伯·施拉姆,威廉·波特:《傳播學概論》,新華出版社1984年版,第123頁。)這些信息包括經過電視化後的被訪者的情緒,被訪者的聲音、語調,被訪者的衣著麵貌、被訪者的神情態度,等等。所有這些,都會在主持人的引導下被電視放大,於是,觀眾通過對信息的整合,比較全麵地了解新聞的發生和發展的過程,其中包括以主持人為代表的媒介的傾向和情感。
主持人采訪是實現電視傳播優勢的有效手段。與出鏡記者相比,主持人更突出作為一個媒介人在新聞事件報道過程中的整體形象,他/她塑造的是一個完整的形象,而不僅僅是簡單的提問,對主持人來說,怎樣切入新聞,以怎樣的視角觀察現場環境,如何與當事人溝通,在怎樣的環境背景下溝通有利於電視傳播,所有的一切都需要主持人的把握和控製。主持人角色的定位迫使主持人采訪要更多地考慮電視化的元素,除把一個新聞事件準確無誤地傳遞給受眾之外,要更多地考慮自身形象的塑造,以形成一定的采訪風格,從而保持欄目的個性化。
〖3〗二、主持人采訪的要求
要求可以提很多,也可以什麼都不提。這裏所說的要求,其實類似於一些原則性的東西,它在主持人采訪的整個過程中應該注意。
1.要獲得對話資格,真誠、平等地交流,這要求主持人要充分了解背景,研究被采訪對象,甚至也讓對方更好地了解自己
〖H〗中央電視台的《央視論壇》是一個評論性、互動性、交流性很強的欄目,它要求主持人能引導談話的進程並推動與嘉賓的討論。主持人董倩說:“麵對采訪對象,最重要的是真誠,要用心交流,要了解對方,讓對方信任你,這樣他們才會敞開心扉和你交流,才能獲得更準確深入的資料。《央視論壇》這個節目中請的嘉賓都是專家,要想與之平等地對話,就需要做大量的前期工作。這樣才能讓對方覺得你可以坐在他麵前。”(趙婷婷:《董倩:平平淡淡才是真》,h://.ccv.com。)可以坐在被采訪者麵前,意味著主持人前期要準備大量的與之相關的材料,讓被訪者覺得主持人是有備而來,而不是隨意應付。
《中國青年報》曾報道,2002年帶有傳奇色彩的偉大科學家霍金到杭州出席學術會議時,記者提問道:“你認為人類曆史的下一個世紀最偉大的發明將是什麼?”霍金不無諷刺地說:“如果我知道,我就已經把它做出來了。”麵對霍金,記者的提問有太多的外行話,以至於霍金拒絕回答一些提問,這本身就頗值得反思。無獨有偶,記得兩會期間,有記者提問經濟學家吳敬璉,得到的答複是這個問題已回答多次,要求記者多看看他寫的書或有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