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提問要精確,針對性強,切忌籠統,空洞無內容
現場時間非常寶貴,而且轉瞬即逝,一旦錯失,就不複再來。主持人一定要學會在短暫的時間內完成采訪量,做一個較為完美的現場報道。因此,提問一定要精練,簡單,直切要點,不要空泛無物,泛泛而談,如果主持人之前已經了解一定的背景資料,則完全可以提帶有提示性的問題,即交代所提問題的來源和背景資料。現場本身是一個很有特征的場所,與電視台的演播室完全不一樣,因此,記者或主持人要根據現場特點進行針對性強的提問,使問題與現場很好地結合起來,隻有這樣,主持人的問話才具有一定的分量,才能夠表現主持人自身強烈的個性化特點,才有被保留的價值。
〖5〗6.現場采訪也需注重非語言傳播符號
在現場采訪中,主持人要格外注意自己在公眾麵前的形象,包括言談、神態、舉止、儀表等等。這些元素都可以反映一個節目主持人的自身素質和職業化程度,在新聞現場,主持人就是媒體的代表,因此,他的一言一行都要以贏得采訪對象與受眾的信任為重,而不是在現場頻繁秀自己的風采。注重非語言傳播符號的運用,可以與被訪對象進行更加密切的交流,尤其是當被訪對象在現場緊張或者需要獲得鼓勵的時候,主持人的一個真誠的微笑,一種有力量的握手,或者一次信任的觸摸,都可以給被訪對象帶來無限的信心。
采訪技巧因人而異,沒有統一的標準。技巧必須在實踐中練就,而不單靠理論的學習,許多優秀的節目主持人都是采訪的高手,當他們經曆了無數次現場采訪,經曆了無數次與被訪者目光的較量,所謂的技巧才終於形成。
〖2〗第三節脫口秀節目的采訪藝術
“alksho”,英文原意為美國廣播電視中一種以談話為主的節目形式,由主持人、嘉賓和觀眾在談話現場一起談論各種社會、政治、情感、人生話題,一般不事先備稿,通常脫口而出,因而被港台的翻譯家們形象地譯作“脫口秀”。(徐舫州、徐帆:《電視節目類型學》,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55頁。)脫口秀以主持人為核心,通常主持人是固定的,而觀眾和嘉賓是流動的,每期依內容而變化。
吉妮·格拉漢姆·斯克特在其《脫口秀——廣播電視談話節目的威力與影響》一書中,將脫口秀歸納為四大類型:新聞—信息節目;雜耍—喜劇—訪談節目;人際關係、自助、心理和日常生活節目;為特殊觀眾服務的特別訪談節目。
其中許多新聞—信息節目代表了談話節目所能做到的最好的形態。它們提供了一個民主論壇,幫助人們了解事件並知道普遍公眾輿論對這些事件的看法。這個電視自由論壇還是一個采集公眾輿論的全國性集中地。雖然中西語境不同,但從本質上講,“脫口秀”這種節目形式都是通過建立一種全國或地域性的談話係統來實現它作為“公共領域”的功能,它為大眾提供了一種類似古代議事廳那樣的公共話語空間,與古代不同的是,當代電子媒介的平民化性質造成了這種公共空間的私人化。“脫口秀”就是公共領域私人化的典型代表。
在國外,新聞—信息類的脫口秀節目是最受觀眾喜歡而且也是收視率非常高的一種節目形態,如《早安美國》、《今天》、《夜線》、《拉裏·金直播》等,這些節目仍屬於脫口秀而不是新聞節目,這些節目混雜著簡短的新聞畫麵片斷和對知名人士及新聞熱點人物的訪談,讓主持人出現在更隨意的場景中,而非新聞節目布景中主持。如凱蒂·庫裏克在《今天》中,采用廚房和客廳作為場景,訪談他們的嘉賓,也隨隨便便不拘俗套,而且在節目的結尾通常是一次烹飪表演,庫裏克一開始還就此做了專門推薦。
這樣的環境就使節目有一種家庭的或是不那麼正式的感覺。節目主持人好像與觀眾一樣,剛剛起床麵對今天的事情。然後他們讓觀眾對全國和世界做一次快速掃描,由新聞記者進行一些簡短報道。為了增加興趣,他們會讓一些嘉賓出麵,同他們在演播室裏交談或是進行遠距離對話。
這些早間節目還采用男女聯合主持的方式,以適應兩性混雜的群體,而且通常由婦女談論更女性化的問題,例如進行烹飪示範,而由男性談論更男性化的內容,如一種新的活動玩具。
這類節目的頂峰是《夜線》和《拉裏·金直播》,它們已經成為左右公眾輿論的一種重要陣地。這些節目能用很短的時間邀請到嘉賓,常常是一個新聞事件剛剛在早晨被當作重點報道,當天晚上就出現在這些節目中,而且有相關新聞人物會作為嘉賓露麵,往往是以遠程采訪的方式,嘉賓的談話通常是被插入整個報道之中。(〔美〕吉妮·格拉漢姆·斯克特:《脫口秀——廣播電視談話節目的威力與影響》,新華出版社1999年版,第280頁。)
在國外,這些節目的主持人常以高超的采訪技巧而深受觀眾喜歡,從而形成各自不同的主持風格,如拉裏·金,凱蒂·庫裏克、泰德·科佩爾等。這些人采訪狀態放鬆自如,隨意但不隨便,放鬆但不放肆,自然但不散漫,被訪嘉賓通常說話節奏很快,在其引導下發表看法,這些節目一般來講隻提供主要觀點,以供人們談論和思考,並由他們自己得出結論。
當然,新聞—信息類的脫口秀隻代表一種類型,在我國,其實新聞—信息類的脫口秀並不繁榮,而更多的則是人際溝通和頗具娛樂性質的脫口秀,前者如《實話實說》,後者如《藝術人生》。脫口秀的采訪很具特色,主持人一方麵要獲得每個嘉賓的觀點,同時還要保證現場的談話氣氛。當然,遠程連線采訪不存在這樣的問題,但是要注意掌握好時間。因此,脫口秀節目主持人除了有良好的溝通能力之外,應具有平等的意識,讓不同意見的嘉賓有表達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擁有大致相等的時間和自由的空間;同時,主持人應擁有很強的現場駕馭能力,把握談話的節奏,時間的進程和談話的層次。
〖3〗一、進入正式采訪前與被訪對象交流要把握好分寸
善於運用人際吸引因素與被訪對象形成暫時的親密關係。不管采訪的對象是政府官員、學者、藝術家、企業家還是普通老百姓,有平等對話意識的節目主持人總是善於利用人際因素與被訪對象拉近距離。崔永元在他的一篇文章《心態與技巧》中認為,好的主持人必須善於掌握並調節采訪對象的心理,最初與采訪對象接觸和交流的時候,完全是一個互相摸底的過程,也即試探。當然,試探要非常謹慎,要把握好分寸,比如說采訪一位畫家,可以問問他對另一位畫家的看法,或者可以跟他探討一些別的話題,由此,既可以對他的藝術觀點增加一點了解,又巧妙地拉近了和他的心理距離。
但是這樣的試探源於主持人前期的案頭工作做得如何,如果說被訪對象很熱衷的一個愛好,主持人因為不知道而在他麵前大談自己的反感程度,可能那天的采訪就完蛋了。所以說試探的過程非常重要,但是也不要輕易去冒險。“好的記者能在采訪中把這些問題搞清楚,這些信息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傳達出受訪者的觀點和態度,無論是他對動物、植物還是對家裏的收藏、對鄰居、對任何事情都能表達出他的觀點。采訪時要時刻留心抓住這些有價值的信息。”(崔永元:《心態與技巧》,《電視研究》2005年,第11期。)
當然,在正式采訪之前,有的節目主持人會和被訪對象聊一些雙方共同認識的人或共同欣賞的事物,從而讓被訪對象感到親切自然,對采訪時放鬆心境較為有利,當然,這種“套近乎”要有一個度,它隻是為了獲取被訪對象的好感,免除他們的警惕性,而不是阿諛奉承,不是拉攏關係,主持人要站在一個比較客觀的立場來看待被訪者。
另外,進入正式開機采訪必定要提問的問題最好不要在預交流階段涉及,很多主持人或記者為了讓被訪者有個充分的準備,往往在前期交流階段就向他們提問正式問題,一旦獲得預料不到的非常好的回答,他們就會告訴這些被訪對象,在正式開機之後,你一定要記住就按照剛才那樣來講,但事與願違,往往這樣的回答不僅令主持人不滿意,更會讓被訪對象產生反感甚至敵對的情緒。因此,凡是在正式采訪中要提到的問題,在預熱交流階段最好不要涉及,如果對被訪對象缺乏信心,可以旁敲側擊,但不要正麵涉及。
〖3〗二、在整個采訪過程中,主持人始終要有目的地去聽
在談話節目中,主持人與被訪者之間的對話,更大程度上是一種人際溝通,訪談要通過對話這種方式獲得與訪問主題相關的信息,被訪者借助這種對話傳播自己欲傳和願傳的信息。這種對話是即時的,直接的,平等的,並且大多在一對一的情況下進行。一期好看的節目產生於一次有效的人際溝通。(陳麗:《談話節目的人際溝通》,《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3年,第5期。)而有效溝通的前提是,主持人要有目的地傾聽。隻有傾聽,才可能提出問題,才能讓談話逐步深入,才能隨時保持理智,頭腦清醒,才不被被采訪者的思維左右。但很多時候,主持人並不會傾聽被訪者的回答,對他們來說,準備第二個問題遠比傾聽更重要,溝通就此停住。
有目的地傾聽,才能捕捉到有用的信息,成為下一個問題的源頭;有目的地傾聽,意味著主持人在采訪過程中始終思考;有目的地傾聽,主持人的問話才能成為節目必備的線索和結構。
在中央電視台由張越主持的《半邊天·逃跑的安妮》節目裏,張越采訪了一位因自小受父親責打,有著不幸家庭生活,至今心靈仍籠罩著陰影的女孩子。這個女孩子並不善言談,她的敘述是淩亂的、分散的,如果不是張越很好地把握著話題的方向,始終有著明確的目的性,那麼對話將是混亂而不知所雲的。〖HF〗張越:到底為什麼呢?你害怕結婚,害怕結婚後你的丈夫對你不好,像你爸爸打媽媽那樣?
安妮:我不自信,我真的不自信。
張越:你對婚姻的記憶,對婚姻的印象是非常可怕的嗎?
安妮:我覺得可能都會改變吧。
…………
張越:你不相信你結婚後能那麼好?
安妮:很多朋友都是。他們經過很長時間的戀愛,有那麼多那麼多的情書,結果呢?
…………
張越:你在上一代和這一代都看到了不好的婚姻,你自己第一次戀愛又碰到的是一個不好的男人,你對男人和婚姻都不放心了。〖H〗在這段對話中,對於主持人的每一個問題,安妮都沒有做是或不是的直接回答,表達的隻是一種含糊不確定的感覺,但是,張越還是幫她找到了那個問題的終極答案:造成她對婚姻恐懼的原因是,她碰上的都是不好的男人。(陳麗:《談話節目的人際溝通》,《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3年,第5期。)〖H〗〖H5H〗三、問好第一個問題,說好第一句話,調節對方的談話情緒,營造良好的談話氛圍〖H〗“談話場”的建立源於第一個問題的產生,在雙方互相試探之後,主持人的第一個問題顯得非常重要,和被訪者的第一次交鋒不僅顯示了主持人的水平和能力,也奠定了整個談話現場的氣氛。主持人要十分清醒地意識到現場需要什麼樣的談話氛圍並且能夠實現它。
在《實話實說·拾金不昧要不要回報》一期中,主持人崔永元的開場白是這樣的:〖HF〗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大家收看我們的節目!如果看過整個節目,就知道這個節目有這樣一個特色,那就是實話實說,高朋滿座。大家都說新聞記者是消息靈通人士,我想問問高博燕女士,1996年2月15日發生了一件什麼事情?〖H〗〖H〗高博燕(一位新聞界的嘉賓)一上來被問得啞口無言。主持人接著自己說道:
〖HF〗這麼大的事都不知道?我來告訴你吧。1996年2月15號,北京有一位公司職員,他姓任,把大哥大丟在一輛出租車的前座上,(笑聲)被這輛車的司機發現了,後來……〖H〗小崔的問話顯然屬於明知故問,但它卻達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大家都被逗樂了,包括嘉賓,開場利用這樣一個問題創造了輕鬆幽默的語言環境。
崔永元說,談話本來是我們都在進行的最自然、最基本的活動,充滿機智和幽默的談話是人生的一大樂趣。《實話實說》努力尋找的就是一種讓主持人和現場觀眾真正完成心靈溝通的交談方式,它力圖營造出一種輕鬆和諧、民主平等的談話氛圍,讓普通老百姓在鏡頭前暢所欲言。
很多時候,當主持人問第一個問題時就奠定了節目現場的氛圍,影響著被訪者的情緒。因此,主持人的第一句話或第一個問題就顯得特別關鍵。
在《藝術人生·男人四十》那一期節目中,主持人朱軍以這樣的開場白展開了他對張學友的訪談:“我們都知道,張學友是一個德藝雙馨的老藝術家。”張學友看著朱軍,說:“什麼‘得意’,我聽不懂。”朱軍不得不花上好幾分鍾來解釋這個成語的含義。此後的45分鍾時間裏,張學友好幾次提到了朱軍對他做的所謂“老藝術家”的評價,語言頗多嘲諷。由於開場的“失誤”,張學友的情緒受到一定的影響,當晚像這樣的對白還很多,大家也明顯可以看到主持人朱軍的尷尬表情。現場幾次朱軍與張學友的問答都顯得沒有章法,基本都不同聲同氣,張學友的回答往往出乎意料,朱軍的問題也因此被打斷,沒有很好的延續。雖然說也許朱軍當時對張學友的介紹並不是故意的,他可能也沒有想到張學友這麼在意“老”字,但第一個問題對後麵的采訪顯然有較大的影響。細心的觀眾可以發現,當晚的談話節目雖然有45分鍾,但是中間至少有10分鍾的時間是給了張學友演唱他的經典曲目。雖然那期節目的可看性還是相當的強,但主持人與嘉賓的對話卻成了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
〖3〗四、用自身的人格魅力開啟被訪者的心扉,使談話充滿人情味
2006年4月,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C)《今日》節目的主持人凱蒂·庫裏克宣布離開老東家,轉戰一向是“男人天下”的CS《晚間新聞》主播台,她直接表達了對現任主播鮑勃·西佛的喜愛之情。鮑勃在丹·拉瑟之後擔任了CS《晚間新聞》的主播,2006年9月這個位置被庫裏克所取代。“鮑勃為新聞賦予了人性,這就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庫裏克說,“他讓一切都變得很容易接近,用最簡單直白的英語。你能從他身上學習到這個世界的知識,沒有必要把一些抽象的、高端的新聞強加到觀眾身上。他讓人如此舒適、自在,他身上的這些品質是我需要學習保留的。”
如何在談話中開啟被訪者的心扉,也即如凱蒂·庫裏克所言的為新聞賦予人性,讓談話充滿人情,對主持人來說,就是要尋找訪談中的共感狀態,使自己與嘉賓在心理上完全溝通。尋找這種共感狀態包括首先要了解被訪者的人生經曆、時代背景、生活狀態等,並從這些方麵入手進行提問,同時要帶有感情地去聽,也就是說要“移情地聽”,要有體驗另一個人感覺的感覺,如果需要,甚至可以講述自己的親身經曆來獲得與被訪者的互動和信賴。
著名脫口秀節目主持人奧普拉堅信,與他人共享真理是一種解脫與提高。在她的一期節目中,一個叫特魯蒂·蔡斯的婦女談到了自己在年幼時受到的性虐待,奧普拉在傾聽時因為與嘉賓有共同的遭遇而產生了強烈的認同感。在嘉賓欲言又止的時候,沉默良久的奧普拉突然對著鏡頭告誡女孩子和婦女們,她們不能將這種事情秘不示人,不能同時承擔肉體的痛苦和精神的壓力。她說,為了對自己的生活負責,一個人必須一次又一次地講出自己受到虐待的事實,直到有人傾聽為止。她的談話得到現場觀眾和嘉賓強烈的共鳴,達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美〕海倫·S.加森著,陳雪鬆、朱江譯:《美國人的心靈女王——奧普拉·溫弗瑞傳》,九州出版社2006年版,第7頁。)
喬治城大學傳播學教授Deorahanner曾經比較過唐納休和奧普拉的交談方式的差異,他說唐納休的節目主要是“報道式談話”,那是大多數男人交談的方式,而奧普拉則采用了“融洽式談話”,以真誠、坦率、自然的人格魅力開啟了嘉賓的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