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2 / 3)

從這些都可以看出,由於記者(主持人)對被訪對象缺乏了解,缺乏在采訪之前應有的準備,造成被訪對象不願意接受采訪,更不用說平等交流,真誠互動了。平等溝通的前提是相互之間要有較好的了解,主持人要尊重、理解被采訪者,讓被采訪對象覺得他/她是跟一個熟悉的人在談話,而不是回答陌生人的問題。

楊瀾在她的書《我問故我在》中曾說:“如果沒有充分的案頭準備,提問往往是膚淺的。來賓會認為在同一個小學生講話,甚至對牛彈琴,談話的興趣肯定不高;沒有準備的提問也往往是發散型的,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沒有重點。采訪時間一晃就過,而留給觀眾的卻是一片模糊。”(楊瀾:《我問故我在——楊瀾訪談錄》,學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6頁。)楊瀾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采訪前做細致的案頭工作的重要性,她的提問通常帶有背景性資料,所以問題都顯得長而具體,楊瀾從來不認為采訪有什麼特別的訣竅,除了認真:“我不是每一次都有靈感,但我每一次都很認真。”采訪前做一大堆的研究,目的隻有一個:“我必須了解我在說什麼。”

而一次成功的采訪,最重要的是要讓被采訪者知道,你明白了他在說什麼,而不是把一個問題扔給他,得到答案後又接著問采訪提綱上的另一個問題。“畢竟,我不是采訪的主角,應該把更多的時間留給他們。”比如楊瀾第二次訪問基辛格,問了這樣一個問題:“1973年的贖罪日戰爭(中東戰爭)後,你也在中東有外交穿梭……”(因為訪問時正值鮑威爾的中東之行)。這樣的問題具體、有針對性。這和“采訪前做足了功課”有很大關係。采訪前,楊瀾閱讀的是基辛格的主要外交著作等材料;采訪後,基辛格對楊瀾采訪的評價是“AMAZING”(令人驚奇)(《深度訪談——楊瀾:我不是中國的華萊士》h://.eole.com.cn2002年9月5日09:34。)。

同樣,有時讓被訪對象適當了解主持人也有益於采訪的順利進行。根據人際溝通中信息傳遞的平衡原理,溝通雙方如果能獲得對等的信息將有利於談話的順利進行。目前國內一些優秀的節目主持人對如何在采訪之前更好地了解被采訪對象可以說已經做得不錯,但如何通過交談讓對方也了解自己做得還比較欠缺。這一方麵源於對采訪這個概念的誤解,認為它更多的是指從采訪對象那裏獲取信息,而不是人際間的溝通;另一方麵很多主持人在采訪時缺乏自信,因此就不願意透露與主持人個人相關的信息。

1986年9月2日,CS王牌欄目主持人華萊士在北京采訪鄧小平,其中有這麼一段話。〖HF〗華萊士:我把今天同你的交談看成是一次非常難得的機會,因為像你這樣的人物,我們記者不太容易得到專訪的機會。

鄧小平:我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

華萊士:我希望我們在一起的一個小時對你是有趣的。

鄧小平:我這個人講話比較隨便。因為我講的都是我願意說的,也都是真實的,我在我們國內提倡少講空話。

華萊士:你有沒有接受過一對一的電視采訪?

鄧小平:電視記者還沒有。與外國記者說得比較長的是意大利的法拉奇。

華萊士:我讀了那篇談話,感到非常有趣。法拉奇問了你不少很難回答的問題。

鄧小平:她考了我。我不知道她給我打了多少分。她是一個很不容易對付的人。基辛格告訴我,他被她〖HF〗了一頓。

華萊士:是的,我采訪過法拉奇,但是我也問了一些她很難回答的問題。〖H〗在這段采訪中,華萊士巧妙地讓鄧小平了解自己。比如“我把今天的交談看成是一次非常難得的機會”,“我讀了那篇報道,感到非常有趣”,尤其是那句“我也問了一些她很難回答的問題”,無疑是讓鄧小平知道,今天坐在他麵前的這個人比法拉奇更厲害。這些表白讓鄧小平了解記者的采訪態度、采訪準備和自己的采訪經曆、采訪風格等,雖然是隻言片語,但傳達了自我的信息。(朱羽君、雷蔚真:《電視采訪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208頁。)

2.主持人采訪是麵對麵的人際溝通,因此須遵循人際溝通中的真實、坦誠原則,保持訪談的“流態”

〖H〗所謂訪談的“流態”,指的是人際交流中話語的自然連貫性,電視訪談很大的魅力就在於它所保持的生活化的談話流態。因此,電視訪談中,記者首先要把握“一次最佳”原則,盡量使采訪的過程呈自然流暢的談話狀態。

前麵已經提到過,主持人采訪最大的特點就在於麵對麵的溝通,和報刊記者同樣也是麵對麵溝通不同的是,主持人采訪直接用鏡頭記錄,人對機器的恐懼因此產生;報刊記者的采訪,被采訪對象身心輕鬆,可以隨意閑聊,記者會根據采訪目的的需要整理成文。而電視主持人的采訪,因為手段和呈現結果的不同,被訪對象的心理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布萊恩·布盧斯在《新聞寫作教程》中說:“采訪是一個不能完全被控製的過程,我們還可以掌握某些變化的因素,但有兩個最關鍵的因素是我們無法掌握的,這就是采訪者和被采訪者。”(轉引自朱羽君、雷蔚真:《電視采訪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200頁。)在這兩個因素中,被采訪者是一個相對更難把握的因素,因為他們的談話帶有強烈的隨意性,同時為了維護談話的真實和自然,主持人不能事先告知被采訪者提問的內容和提問的方式,所有的一切都要讓鏡頭真實地記錄下來,隻有現場的、即興的、真實的、自然的,才具有談話的力量。如果現場因為被采訪者的原因多次停頓或者因采訪者的原因多次重複,談話的流態就會受到破壞,采訪的真實性就會受到質疑,那麼,采訪的價值和意義就不複存在。

因此,主持人采訪原則上要求一次而過,尤其是現場采訪,一旦時機錯過,環境、人物、時間、空間、場景都會有所變化,甚至遭到破壞,尤其是對當事人以及事件相關人員的采訪,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人的情緒都會有所變化和發展。因此,如果一次不能過的采訪,也許在觀看時看不出技術上的破綻,但是它最終呈現的采訪效果必定大打折扣。

為了達到更好的采訪效果,主持人在采訪之前應該充分掌握被訪人的背景,了解被采訪者的個性,包括表達個性和思想個性,在采訪行進過程中,要學會細細品味被采訪者的內心情感,〖J2〗創造獨特的采訪節奏以形成特定的談話氛圍。在堅持一次最佳的原則下,在采訪中也可能碰到意外情況,比如主持人一下子想不出該問什麼,或者被訪者有點緊張,所有這些其實都是很真實的表現。〖J〗

CNN著名節目主持人拉裏·金主持的一檔名為LARRYKINGLIVE的談話節目,運用雙窗口的技術手段,向觀眾提供雙方對話的現場實景,雙方的一問一答,即便是細小的麵部表情都一覽無遺地展現在觀眾麵前。觀眾經常可以看到拉裏·金因為不理解或是沒聽懂,表現出疑惑不解的神情,這些被我們的節目主持人認為尷尬的場麵,不僅沒有降低拉裏·金的形象,反而使觀眾更愛拉裏·金了。真實自然的談話不應該把主持人塑造成一個完美的人,所以,當我們追求一次最佳原則的時候,其實我們應該給主持人、被采訪對象以及觀眾留下思考和理解的話語空間。

〖2〗第二節主持人現場采訪的技巧

現場報道是電視新聞的重要體裁之一。電視台記者在新聞事件現場直接向觀眾口頭報道正在發生的新聞事實的報道樣式,稱為現場報道。它是由記者“采攝合一”向“采攝分離”發展,記者直接“出鏡頭”——在鏡頭前采訪,這是最富有電視特點的一種報道形式。在西方,現場報道意思為“在鏡前報道”,或“站著報道”。作為一個新聞節目主持人,現場采訪應是最起碼的能力。

〖J2〗2003年7月1日中央電視台第一位個24小時新聞頻道正式開播,時至今日,現場直播已經逐漸常規化、日常化,主持人也成為大量現場報道的主力軍。〖J〗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西方興起的接受美學認為,傳播和接受是一個完整過程的兩部分,強調把讀者、聽眾與觀眾放到“主體”地位,認為一切傳播的作品本身隻是勢能,這個勢能隻有通過接受才能轉化為功能。心理學和後來興起的傳播學都認為,在傳播過程中影響人的心理定勢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麵對麵的交流。節目主持人形式正是在這種理論影響下出現的。傳播學認為,要使傳播取得最大的成效,必須縮短傳播者與受眾之間的心理距離,而這正是節目主持人傳播的最大特點與優點。

由節目主持人從事電視新聞現場報道,與由一般記者從事電視新聞現場報道,其效果是明顯不同的。節目主持人不同於一般記者較單純地采集新聞事實與客觀報道;也不同於一般的播音員以第三者身份口播新聞;而是集采、編、播於一身,把各種信息串聯起來,與觀眾作麵對麵的交流。並且,節目主持人要完整全麵地體現節目方針與宣傳意圖,打破新聞與評論的界限,隨機應變,隨時要對新聞加以分析與評論,以適應深度報道或深入報道的需要。

由節目主持人從事電視新聞現場報道與記者從事電視新聞現場報道,還有一個明顯的不同就是:前者與觀眾的關係更多帶有促膝談心的朋友關係,而後者與觀眾的關係往往隻是你報道、我收看(聽)的主客關係。電視接收的一大優勢是家庭氛圍,這種氛圍要求電視新聞傳播有親切感、人情味,而權威的節目主持人贏得了觀眾的信賴更具親切感。(張駿德:《論電視新聞現場報道》h://academic.mediachina.ne,2005-12-0215:40:32。)

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開播後,出現了一批現場采訪能力較好的新聞節目主持人,有些如大家已經非常熟悉的白岩鬆、水均益、董倩等,有的是大家逐漸熟悉起來的如王誌、柴靜、張泉靈等,我們可以看到,他們活躍在不同的新聞現場,有著各自獨特的采訪風格,向人們傳遞盡可能多的真實可靠的信息。每一次的現場都是獨特的,隻有真正熱愛新聞的人才會熱血沸騰。每個人的采訪技巧都是不同的,隻有觀眾對現場的“觀看”是一樣的,那就是,觀眾希望跟隨主持人了解他們想知道的現場的每個細節。在這樣一種共識下討論主持人現場采訪的技巧才不至於空洞而無聊。

〖5〗1.克服緊張情緒,積極投入現場報道

現場的一次性、短暫性刺激了報道的興奮點,但同時也會增加難度,尤其對一些剛剛起步的節目主持人,到達現場後原先準備的東西一概忘記,頭腦一片空白,或者是還沒進入實質性的采訪時還非常冷靜和理性,但一接觸到現場的人物、事件,頭腦就開始不清晰,現場狀態非常不好。

如2004年奧運開幕前夕,趙蕊蕊傷後複出,兩腿纏著繃帶給人印象深刻。一位電視台主持人,得到兩分鍾寶貴的采訪機會,觀眾也希望從中能夠聽到一些新鮮的信息。該名主持人在采訪前已經告訴觀眾,趙蕊蕊是雲南大理人,是他的家鄉人。不料采訪一開始,他開口問的第一個問題,竟然是:“請問您是哪裏人?”趙蕊蕊說:“我是雲南人。”誰也想不到,他的第二個問題,竟然窮追不舍,繼續問:“您是雲南哪裏人?”趙蕊蕊回答說:“我是大理人。”隨後,這位主持人竟然說:“您今天複出,在球場上蹦了又蹦,現在能不能再給我們蹦一個,給大家看看?”這時候,趙蕊蕊慢慢離開,說:“今天已經蹦得很多了,不蹦了,不蹦了。”(周小普:《電視體育新聞現場報道研究》,資料來源:央視國際。)

這樣的采訪,真的讓人看了啼笑皆非。寬容一點講,主持人也許是緊張了,遞出話筒的那一刻,就不知道自己要表達什麼,所以隻能問最簡單的問題;講得刻薄一點,主持人有些愚蠢,對已知的信息窮追不舍,對觀眾想了解的問題一概不問。采訪現場是一個各家媒體各類媒體互相角逐的競爭場,好不容易獲得的一個采訪機會,也許會因為主持人的平庸而無法進一步深入現場,采訪也許就此擱淺。其實,很多主持人隻要增強自信,麵對紛繁複雜的現場不慌亂,調整自己的情緒,有過幾次現場報道的經曆之後,善於分析總結經驗,就能很快地適應現場報道。有人說,現場采訪實際上是一種心理戰,主持人首先要戰勝自己,其次才能把握住采訪對象。

〖5〗2.提出含有現場信息的問題

什麼樣的問題會是一個現場采訪的好問題,首先,我認為,它的提出可以帶給觀眾在電視畫麵上看不到的信息;其次,它又必須是“那時那刻”特定的信息,是觀眾通過主持人的提問可以發現,可以思考的現場的某些細節。在很多時候,我們認為主持人的現場采訪比較失敗,那恰恰是因為它帶給我們現場的信息量很少。如前所舉的那個例子,觀眾對趙蕊蕊是雲南大理人已經有所了解,而主持人以現場那麼寶貴的采訪時間居然去問毫無意義和毫無信息的問題,這真是一種讓人無法原諒的“奢侈”行為。現場的時間非常有限,主持人的提問必須明確性強,針對性強,現場感強。如果老是問所謂你當時感覺如何這樣大而空的問題,觀眾顯然很難獲得滿意的信息。

〖5〗3.善於觀察現場環境,敢於提出尖銳問題

1998年,剛剛當選新總理的朱基在新總理新聞發布會上,“欽點”鳳凰衛視節目主持人吳小莉,原話為:“大家照顧一下鳳凰衛視台的吳小莉小姐好不好,我非常喜歡她的廣播。”吳小莉終於獲得了一個非常寶貴的提問機會,當時她的問題是這樣的:“大家好,我是鳳凰衛視吳小莉,請教朱總理的是,我們知道在亞洲金融風暴中,香港所受的影響已經逐漸顯現,尤其是今年上半年來,香港的失業率也達到一年半來的新高,中央政府在香港麵對經濟困難時,將會采取什麼樣的措施加以支持?另外,海外媒體對您的評價相當高,有人說您是鐵麵宰相,或者是經濟沙皇,外傳你在進行經濟改革時,也曾對您的家人造成一定的困擾,想請您談談您在推動改革過程的心路曆程。有沒有曾經沮喪,想要放棄過?”

吳小莉後來在自己的書中曾寫道:就我對他記者會的前半段的觀察,他對媒體的提問聽得很仔細,遇到特別有感想的部分,媒體不強調他也有感而發,所以我就提出兩個問題,再以鐵麵宰相、經濟沙皇為引子,問他心路曆程。結果,他回答中央政府支持香港經濟的問題,使當天香港股市上升300多點。在他聽到經濟沙皇這些評價時,他也立刻有感而言,說他不喜歡外界說他是中國的戈爾巴喬夫、經濟沙皇。至於推動改革的心路曆程的問題,更使他發出了一連串豪語:“不管前麵是地雷陣,還是萬丈深淵,我都會勇往直前,義無反顧,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贏得整場記者會第一次全場如雷的掌聲。(吳小莉:《足音·第七章·鳳凰起飛》,華藝出版社1999年版。)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如果不仔細觀察現場的環境,包括觀察即將要采訪的對象,那麼,即使有了采訪提問的機會,也不會問出什麼高水平的問題。吳小莉是幸運的,但是如果沒有她在現場仔細地觀察,包括觀察朱基總理,就當朱總理點她的名提問又如何?

〖5〗4.保持動態思維,同時注意要適當留白

采訪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記者的思維要隨著現場采訪的不同狀況跳躍,反應要靈敏。不僅要跟上被采訪者的思維,更要超越他們的思維,有較強的應變和現場處理能力。采訪本身就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隨時有情況發生,主持人要根據當時當刻不同的情況作出反應。

同時,適當留白也是一種藝術的體現,有很多主持人老是擔心冷場,怕自己沒話好說,所以就不停地講話,甚至都不知道自己講了什麼,根本沒有讓人思考的時間,這其實是一種非常不好的采訪習慣,也表現出了主持人缺乏自信。留白是采訪中的藝術,它能給采訪對象和觀眾留下思考和理解的話語空間。央視著名節目主持人董倩在她獲得金話筒獎的那期節目《新聞調查·絳縣的經驗》中,充分利用留白藝術,該有的沉默無語、該有的停頓思考,一方麵給被采訪者提供了足夠的思維空間,另一方麵也是主持人自身真實的表現,因為溝通的雙方不可能一直都處於很愉悅的滿足狀態。適當的沉默和停頓,是溝通最真實自然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