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節目主持藝術〖H〗
〖H〗〖02,+30mm。122mm,〗〖H〗曾經有一段時間,人們還在為電視節目主持到底有否藝術而爭論,今天,不會再有人質疑這個問題。藝術之為藝術,便是一種不可複製的品格,對於節目主持人也是如此。
〖2〗第一節節目主持藝術概說
〖3〗一、何為主持藝術?
何為藝術?藝術是什麼?對於此,前人已經有了各種各樣的回答,接著他們的思考,我們仍可以繼續回答下去。
“藝術是什麼?”這一藝術定義問題本身作為一個傳統的形而上學的命題,與“美”的定義等問題一道,在西方現當代美學尤其是英美分析哲學美學中成為一個主要的問題,並且已被認為是一個沒有實體的自我循環的假命題而多被詬病。此前從狄爾泰開始已經對藝術的本體問題不作追尋,他的探討退出了本體問題而討論藝術的意義。他認為藝術在上下文中才有意義,藝術在特定的曆史中才有意義,藝術在人們的興趣(關注)中才有意義,因此不存在沒有前提(先決條件)的藝術。早期維特根斯坦也認為美屬於不可言說的東西,對不可言說的東西,人們隻能保持沉默。因此,美國美學家莫裏斯·韋茲和肯尼克,都根本否定給藝術下定義的做法,宣稱藝術是不可定義的。所以,從這些理論來看,藝術什麼也不是,什麼都不是的就是藝術。
但是這種沒有可能的可能性,恰恰是我們思考的起點。顯然,麵對“什麼是藝術”這類問題,我們並不是要放棄對藝術的追問,而是要改變這種本質主義的追問方式,使我們的思考直接從“什麼是藝術”的問題前的問題開始。通過對藝術活動的分析,進而從藝術作品、藝術家、藝術接受等所有的藝術活動的相互關係,也就是藝術與心靈的關係中去尋求藝術的意義。(姚君喜:《藝術的意義》,h://aer.suda.com。)從這個角度去理解節目主持藝術也是一樣。離開節目主持人與嘉賓、觀眾的關係,離開節目主持人與節目之間的關係,離開節目主持人在節目中的地位和作用等等來談節目主持藝術,顯然這是一個形而上的虛空話題。狄爾泰的智慧同樣啟迪我們,主持藝術隻有在特定的節目中,在主持人與觀眾的互動中,才能體現主持人駕馭節目的能力與主持藝術內在的方法與技巧,也隻有當主持人被人關注,節目被觀眾關注,主持藝術的研究才有現實意義。
那麼,什麼是主持藝術?節目主持藝術不單純是方法技巧的問題,它首先表現為主持人對節目構成中種種關係的把握。比如主持人與節目的關係,主持人與嘉賓的關係,主持人與觀眾的關係,這些關係都反映出主持藝術內在的根本規律,是製約主持藝術高下優劣的關鍵因素;其次主持人駕馭節目的手段技巧是操作層麵的創作規律,有其一定的獨立性,然而所有具體的主持方法技巧都直接受到主持人所處位置的種種關係的支配和影響。(羅莉:《電視播音與主持藝術》,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162頁。)此外,主持方法技巧——被稱之為藝術的具體表達也受到不同節目類型的限製和影響,不同類型的節目,它的主持藝術也是不同的,主持人在節目中所處的位置也是不同的。所以,節目主持藝術就是由反映主持人活動規律的“關係”內核,以及豐富的創作方式方法的操作外殼這樣兩個層麵的總和構成的。
〖3〗二、主持藝術的基本規律
〖5〗1.主持人在節目中的位置與作用
如果說規律是一種關係的體現,那麼,主持藝術的基本規律即是主持人在節目中的角色定位所產生的主持方法與技巧。主持人在節目中的位置是影響節目主持人主持藝術發揮的根本因素。什麼樣的位置定位,就會產生什麼樣的主持風格。我國節目主持人的發展已經經曆了兩個“十年”,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第一個十年對主持人和節目的各種類型做了有益的嚐試;第二個十年,開始出現一批優秀的節目主持人,並發展了一些頗具實力和影響力的主持人節目;第三個十年雖未走完,但已明顯呈現出主持人發展的多元趨勢。在現在這個階段,我以為大致可以把主持人歸為兩大類:
(1)實行“節目主持人中心製”的主持人。這種類型的節目主持人,在節目中屬於統治地位,掌握著節目製作權,欄目的財權,甚至用人權,許多較為成功的主持人節目,實行的都是這樣一種“主持人中心製”。主持人在節目中起著統領作用,主持人不僅參與節目的策劃構思、采訪編輯等主要創作環節,同時還擁有較大的否決權,有權對節目選題提出異議,對節目結構作出調整,在節目播出時,尤其是現場直播的節目,節目主持人作為把關人,有權對節目進行改動、調整,起著主導駕馭節目的作用。西方絕大多數的主持人節目,如新聞節目、談話節目、娛樂節目等,其主持人都屬於此類型,擁有非常大的權力。我國正在努力使更多的節目朝這個方向發展,處於“節目主持人中心製”的主持人,對自身主持藝術的修煉發展有更大的自主權,也就是說,此種類型的節目主持人更有利於節目主持藝術的更快發展。
(2)僅作為“播音員”的單一型的節目主持人。主持人隻擔當麵對觀眾主持的最後一道工序,並不介入其他製作的環節。他們不參與節目的前期製作,對節目的具體內容不甚了解。有人指出,這種類型的節目主持人甚至還不能稱之為一種類型,僅僅是主持人過渡時期的產物,但從現在的發展來看,這樣的主持人將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與前一種節目主持人同時存在。這種節目主持人在主持時不需要太多的思想,隻需準確地把記者和編導的聲音傳遞出去,以所謂“親切”的語調,模擬“談話”的口吻背出串聯詞。嚴格地說,這種類型的節目主持人無所謂主持藝術,他們也無法從根本上實現“個性化”“人格化”等主持藝術的基本元素。
綜上所述,主持人在節目中的位置決定了其在節目中發揮的作用。隨著廣播電視事業的迅速發展,近幾年我國出現了一些優秀的節目主持人,這些節目主持人大都是屬於主導兼主創型的,在節目中起著統領的作用,他們積極參與節目策劃、采訪,負責節目選題挑選,參與後期製作,在節目播出中擁有較大的自主權。這樣的節目主持人一心一意培養自己的個性,研究節目風格與主持人風格融合的技巧,使節目擁有較高的觀眾忠誠度,這樣的節目主持人是現在的主力也是今後發展的趨勢。也許由於電視節目的多元化發展,今後我們依然需要單一型的節目主持人,但是這個數量將會有所減少。
〖5〗2.主持人在節目傳播中作為“把關人”角色的把握
作為節目傳播中最活躍的因素——主持人,作為節目傳播中最後的把關人——主持人,他們成為節目成敗的關鍵因素。不管是實行主持人中心製還是單一型的主持人,他們都是以節目的“主人”、觀眾的“朋友”的身份進行傳播,所以也有人把主持人的這種角色稱之為中介。筆者以為,由於節目的最後形式是以主持人的最終傳播得以實現的,因此,可以說,主持人是一個有著中介身份的“把關人”。
(1)主持人與節目的關係。節目是主持人的依托,主持人是節目的體現者、代表者和主宰者,是節目的延伸。主持人必須“由表及裏”深入參與到節目的策劃、采訪、組織及製作過程中,才算是關係的真正體現。
按理說,主持人與節目本身是不可分開來討論的,主持人原本就是節目的一部分,而且是重要的一部分,但在目前的電視節目中,我們還是經常看到主持人與節目成為兩張互不相幹的皮。主持人不了解節目的內容與製作過程,也不參與節目的策劃,有些主持人甚至在拿到稿子之前都還不知道節目到底是什麼內容,因此在主持時常給人脫離節目的感覺。另一方麵,節目的主創人員(製片人或編導)又往往低估主持人對節目的作用,由於主觀思想的忽視,僅僅把節目主持人看作是節目的點綴,是節目中設置的花瓶。雙方認識上的誤差常導致觀眾既不喜歡節目也不喜歡節目主持人,而且在評價體係上也經常把兩者分離。其實,主持人對主持藝術的把握,就是處理好自己與節目之間的關係,擺正自己在節目中的位置。
從一些成功的主持人節目來看,主持人和節目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一方麵主持人在主持中不斷開拓新的形態以增強節目的可看性,比如,新聞節目主持人開創新的報道模式來演繹新聞故事。另一方麵,節目需要主持人來完成一次較為完美的傳播,主持人應該把節目當作理解新聞信息的手段,通過媒介特質展示新聞的生命力,使受眾從媒介提供的新聞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感染、陶冶和影響。
(2)主持人與觀眾的關係。主持人與觀眾之間的關係在不同的節目類型中會有一些差異,但最根本的宗旨應該都是一樣的,即兩者之間應體現出一種尊重和真誠的互動關係。
從20世紀80年代以後,中國的電視才得以慢慢普及,但由於電視頻道的缺乏,競爭意識對電視人來說還是一個陌生的概念,觀眾看到的更多的是主持人高高在上的姿態,聽到的更多的是自上而下的指令。諸如什麼“你應該如何如何”,“你必須怎樣怎樣”等,完全把觀眾當成了需要接受教育的對象,而讓自己充當“完人”、“智者”,甚至是“救世主”。在節目錄製現場,經常可以看到主持人甚至嗬斥觀眾,言談舉止間都流露出高人一等的“貴族氣”,讓人很不舒服。
隨著頻道的開放與節目的迅速增加,激烈的競爭終於使主持人從高高的講壇走向平常百姓,觀眾再也不是低下的被動接受者,當收視率成為評價一個節目優秀與否的重要手段時,觀眾再也不是簡單的受者——隻要他們願意,他們隨時可以成為節目中的傳者,他們再也不是毫無手段的受者,手中的遙控器可以表達他們對主持人和節目的喜好程度。
主持人與觀眾是一種互為依存的關係,離開了觀眾,主持人便成為無源之水,其生命力會很快枯竭。隻有觀眾對主持人持續熱情地關注,真誠有效地互動,主持人的職業生命才會日益豐富飽滿起來,主持節目的狀態也會更加滋潤。反之,一個不受關注的沒有多少觀眾緣的節目主持人,在主持節目時便會顯得僵硬、死板、不夠自信。久而久之,主持狀態會每況愈下。因此,主持人要充分重視觀眾,尊重觀眾,善於跟觀眾進行有效的互動。尤其是現在這個時代,觀眾不願接收指令性的信息,而是喜歡以自己的思索、分析來參與傳播,他們喜歡敞開式而不是封閉式的敘述方式,喜歡自己來總結歸納最後的結論,喜歡在大眾媒體上發表自己的見解和主張。大眾媒介不僅應該提供足夠多的信息讓人們了解其生活著的世界,更應該提供一個能讓更多的人都有表達機會的平台,而節目主持人就應該是這個平台上的操控者。
〖2〗第二節新聞節目的主持藝術
在西方,新聞節目主持人是電視網的超級明星,他們主持的新聞節目被看作是一家電視網水平高低的體現。電視網把他們視為各自新聞部的“精神領袖”和“支柱”,在一定程度上,他們是高收視率的保證。尤其在美國,在電視網商業性質的影響下,新聞節目主持人變成了一種特殊商品,節目的目的是贏利,廣告收入是電視網得以生存的經濟基礎,要保住廣告收入就得穩住收視率,要穩住收視率就要在各檔節目中推出有吸引力的主持人;另外,大受歡迎的新聞節目還可以支撐娛樂性節目——電視真正賺大錢的節目。各種調查顯示,觀眾若對一家電視網或地方台的新聞節目評價高,那麼他們往往會對這家網或台的整體節目持肯定態度,而主持人常常是吸引觀眾眼球的重要因素。(李伶俐:《中美電視新聞節目主持人比較研究》,《傳媒觀察》2005年,第5期。)可見,新聞節目主持人是電視網最重要的人物。
〖3〗一、不同類型的新聞主持人
〖5〗1.聯播類新聞主持人
聯播類新聞節目是廣播電視機構最主要的新聞報道模式,通常是截止到播出時間前所發生的新聞的總彙;是廣播電視機構最為重視,受眾最為關注的節目,是機構實力的重要象征。在西方,這類節目主持人是所有主持人的最高追求,在主持人群體中處於頂尖地位。他們掌握著幕後的新聞控製權,如報道內容、報道風格的走向,有權過問全部議事日程。CS《晚間新聞》著名主持人沃爾特·克朗凱特、丹·拉瑟,以及剛剛接替丹·拉瑟坐上美國電視史上第一個晚間新聞女主播位置的凱蒂·庫裏克,他們對新聞的內容、報道方式、發布途徑等擁有絕對的話語權;同樣,權利的賦予意味著對等的責任和義務,這些節目主持人不僅要參與甚至是負責前期的新聞策劃、新聞行進中的報道采訪、和觀眾之間的互動,以及新聞播出後所必須承擔的責任。
〖5〗2.評論雜誌型新聞主持人
新聞評論作為一種信息處理與傳遞方式,很大程度上承擔了對意見性信息的傳播,是意見性信息的直接表達方式,是各類針對現實生活中重要的新聞事件和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直接做出的規律性認識與前瞻性的分析、剖析和解釋事理、發表意見,最終可能深化為對哲理的某種感悟和提煉的文體或節目形式的總和。(塗光晉:.ccv.com,央視論壇,電視批判。)新聞評論節目主持人就是既傳遞資訊信息,但更關注信息產生的媒介人。在評論類節目中,通過思辨、爭論等各種手段和方式,使以主持人為代表的媒介人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媒介領袖。美國電視觀念認為:“爭論”是電視新聞的一種方式、一種語言;電視新聞的話語應該是多元的,形式應該是多樣的,觀點應該要相互不斷地撞擊。“新聞是有背景的、背景是有觀點的、觀點是可以爭論的。”(錢慶義:《視新聞傳播的新賣點——兼議鳳凰衛視的新聞評論節目形態》,摘自:紫金網。)主持人、嘉賓以及新聞評論員通過對新聞事件的剖析、解讀,從而引導受眾進行信息判斷。一位傳播學者曾經說過:“能否提出和形成一個深刻回答社會主流問題的問題就是現階段主流媒體保持其足夠社會影響力的關鍵。”(喻國民:《一份成功的財經雜誌是怎樣造就的》,傳媒學術網,.mediachina.ne。)
在固定欄目時間內采用雜誌型綜合編排方式,以節目主持人主持的形式播出的新聞節目就是雜誌型新聞評論類主持人節目。1968年,《60分鍾》節目的創始人——麥克·華萊士出任該節目主持人並一舉成名,成為這個以調查性深度報道著稱,敢於報道、分析和評論敏感問題的新聞雜誌節目的標誌性人物。在我國,中央電視台的《東方時空》、北京電視台的《北京特快》及1999年推出的《第七日》等都是典型的新聞雜誌型主持人節目。這種類型的節目通常由幾個子欄目構成,編排有序,形態多樣,如1993年剛播出時的《東方時空》就是由《東方之子》、《焦點時刻》、《生活空間》和《東方金曲》4個版塊組成,1996年改版為由《東方之子》、主持人言論《麵對麵》、百姓故事紀實《生活空間》及深度報道《時空報道》等4個子欄目構成的純粹的新聞雜誌型主持人欄目。1999年,北京電視台元元主持的新聞雜誌型欄目《第七日》開播,它不同於一般的新聞述評,而是對一周新聞的精心選擇,加工整理,說長道短,縱論天下,由醒目醒耳的“封麵”、舉重若輕的“圈點”、諧趣的“插頁”、獨家的“發現”、抓人的“搶眼”和趣說的“七日之最”等小板塊組成,在京城乃至衛星覆蓋的外省市都有著不俗的收視率。(羅莉:《電視播音與主持藝術》,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166頁。)
評論雜誌型新聞節目要求主持人往往是深度報道的采訪者,問題的評論者,節目各部分之間的串聯者。這一類型的節目主持人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記者化——評論雜誌型新聞主持人往往本身就是記者,即使不是現場采訪的記者,在主持節目時也必須帶有記者的心態,能夠以一個專業記者的眼光觀察新聞事件,以專業記者的視覺報道新聞發生的整個過程。
第二,學者化——這種類型的節目主持人往往具有深刻獨到的見解,對新聞能作出獨特到位的解讀,他們通常既可以在現場報道新聞事件,又能在演播室裏進行現場評論,對新聞事件的權威解讀是觀眾喜歡他們節目的原因。
第三,個性化——評論雜誌型新聞主持人往往具有鮮明的個性,尤其是語言表達,其感情傾向通常愛憎分明,鋒芒畢露,個性凸現。
〖5〗3.新聞談話類主持人
新聞性談話節目指的是以演播室訪談為基本節目樣式,以新聞時事為話題,由主持人和嘉賓或觀眾共同參與討論的新聞性節目,是alksho的一種。新聞談話類節目在我國並不是很多,這種類型的新聞節目要求主持人通過提問控製談話進程、話題走向,主持人必須具備一些最基本的能力:
第一,熟悉、了解話題並能深入地思考,能在現場有效地駕馭話題;
第二,了解嘉賓和觀眾,並能引導嘉賓和現場觀眾進行個性化表達;
第三,深諳采訪之道,現場采訪水平高,最重要的是,主持人有在演播廳內與嘉賓和觀眾迅速達成有效溝通的能力。
新聞談話類節目主持人在國外非常受歡迎,比如LARRYKINGLIVE就是一檔典型的新聞談話類節目,開播十幾年以來,收視率一直高居CNN榜首。節目的主持人拉裏·金以參與者的姿態,同被訪者一道在觀眾眼前自由交談,他同被訪者一起推動著談話的進行。在他的節目中,觀眾甚至意識不到誰是主持人,誰是被訪者。因為拉裏·金將自己扮演的主持人角色與被訪者角色進行了模糊與淡化,他與被訪者同時是節目不可或缺的部分,都是觀眾目光的焦點。拉裏·金這種模糊和淡化主持人角色的主持風格和輕鬆隨意的談話方式,使他曆經時間的考驗,成為在全美觀眾中最有影響的電視談話節目主持人。(鄭丹:《拉裏·金:淡化主持人形象》,《世界廣播電視參考》2002年第1期,第28頁。)
〖(D(S0,,-15mm)MD3/4〗〖1,+10mm。68mm,〗
〖3F5〗〖S3F5〗〖M〗〖)〗〖(S(S0,-15mm,)MD22〗〖2,+10mm。68mm,〗
〖3F5〗〖S3F5〗〖M〗〖)〗〖3〗二、新聞主持人的角色特征
電視新聞節目主持人作為傳播過程中的“把關人”(gaekeeer),他們既充當“播”的角色,又充當著“講”的角色。在播講過程中,他們既傳達“新近發生的事實”本身,提供訊息(message),又旁征博引,作適當評論,為觀眾帶來信息(informaion),減少不確定性。他們有著一般媒介職業者所沒有的特權。比如克朗凱特,他背後有二三十個助手,還有近兩百來號編輯、記者,這麼多人參與節目製作,而到最終定稿時,都必須由他一個人說了算,可謂“千樹開花,一樹結果”。作為“把關人”的主持人,實質上就是節目的總編輯,他的總編權包括“改編”、“撤換”、“統稿”、“定稿”等,再加上播講等工作,真的是集萬職於一身。然而,擁有這麼多職能與特權,主持人並不是為所欲為的貴族,因為他的角色特征決定著他的一切活動,必須按照其角色定位來進行。
〖5〗1.主持人是新聞傳播中的“最後一棒”
西方傳媒把新聞節目主持人稱為“Anchor”,意為新聞傳播中最關鍵的人物。作為新聞節目製作群體的中心人物,主持人要擔當起優秀新聞資源,整合報道優勢的責任,實現新聞快捷、個性地傳播。
在這裏,主持人以真實的個人身份麵對觀眾,使人格化、個性化傳播成為可能;對觀眾而言,新聞節目主持人其實就是一個“熟悉的陌生人”,他們每天出入觀眾的客廳,人們對他們相當熟悉,但是,這種熟悉其實是源於主持人在節目中的形象,而非生活狀態下的“自然人”形象。而所謂的“人格化主持”,即要求“主持人必須用堅實有力又富有個性色彩的人格去整合節目,塑造形象”(張駿德:《當代廣播電視學》,複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87頁。)。媒介人格主導下的人格化主持,讓節目更富有人文關懷,克服了單純的播新聞或講新聞的枯燥與死板,從而使節目變得豐腴起來。
主持人在新聞節目中,要以關懷者的胸懷與受眾交流,以資訊為媒介來傳播思想,從而潛移默化地提升受眾精神品質,促進社會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主持人的人格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借助人格體係中的人格魅力這個手段,營造和諧的傳播氛圍和高尚的文化格調,把新聞訊息傳播給受眾,便於他們接受,為他們提供環境認知、價值形成與維護、社會行為示範(郭慶光:《傳播學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89頁。)等知識和參照,實現傳播目的。在節目中,主持人以“公器”的形式麵對公眾,像“符號”一樣公正、客觀、權威、理性。此時,其角色不僅是個體的表現,同時也代表著電視機構發言,代表輿論與導向,他的言行舉止具有典型性和示範性,對觀眾產生著影響,甚至成為觀眾潛意識裏的參照係。
新聞是媒介對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而媒介在社會中又是一種“公器”,被“公器”所表達的新聞,實際上是一種特權話語,它與當前時代和現實社會有著各種必然的時空聯係。主持人就是掌握整個表達特權的把關人,新聞傳播的“最後一棒”。因此,媒介與主持人對新聞的表態,將影響著受眾對世界的認識和看法。比如2003年春,伊拉克戰爭期間,美國電視台播放的是伊拉克老百姓歡迎美軍的畫麵,伊拉克電視台播放的是殺死美軍的畫麵,輿論導向截然相反。媒介與主持人通過對新聞的選擇和傳播,或直接或間接地表明態度,影響輿論及人們對世界的看法。因此,“新聞業已成為現代西方社會一種不可或缺的意識形態工具”(瑪格麗特·莫斯著,蔣虹譯:《電視新聞人物和可信度——對轉換中新聞的反思》,2004年3月7日中國新聞研究中心(.cddc.ne)。)。所以,人格化的新聞主持,主持人須得充分認識到新聞作為特權話語的這一屬性。認識到他們講話的立場將影響到受眾對社會和時代的認知,對世界觀、道德觀的建構。因此,無論其如何“人格化”,他們必須還得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媒介職業者,是一名保證新聞真實性並以權威的姿態進行播講的主持人。(參考薑明:《符號的人格化——析電視新聞節目主持人的角色特征》,發布時間:2005\|07\|1522∶8∶20h://.chinavalue.ne/rackack.asx?id=8324。)
〖5〗2.主持人是媒介的“代言人”
在西方,美國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就意識到主持人的“代言人”價值,並開始精心地挑選和培養節目主持人。
所謂媒介的代言人,首先表現為主持人作為一個專業的媒介工作人員,他所傳播的信息和意見並非個人的收集,而是他所服務的媒介的輿論,媒介利用主持人完美的人際傳播,使信息和意見的傳遞看起來日益“個人化”,而實際上更加“媒介化”,即媒介借用主持人的個人身份,把媒介的意見、傾向通過主持人進行傳播,從而達到理想的效果;同時,鑒於主持人的個性魅力,主持人往往成為機構的“旗幟、象征”,機構也以各種方式來突出主持人的“代言人”作用。比如,許多節目直接以主持人的名字來命名,借此宣傳機構和節目主持人,AC新聞節目orldNesonighiheerJennings(《晚間世界新聞與彼得·詹寧斯》)等等。
與國外電視機構重視主持人個人作為媒介代言人稍有不同的是,在我國,代言人是一個群體,而不是個體。比如說方宏進是調查性報道的象征,水均益是國際報道的象征,白岩鬆是人物專訪的象征,敬一丹是正麵報道的象征……而他們作為一個整體共同代言著中央電視台。
〖5〗3.主持人是新聞“明星”
主持人憑著自己在新聞領域裏的突出成就和個人魅力而成為有較大影響力的社會知名人士,與一般的記者相比,他們更容易獲得新聞資源,同時,受眾對他們的普遍認同使他們比其他記者更容易受到采訪對象的重視,更容易得到采訪社會各界名流的機會,因此,他們在工作上會有更出色的表現。比如像白岩鬆、水均益、王誌、黃健翔等節目主持人,他們都有各自的追星一族,很多人對節目主持人的追捧不亞於當紅的影視明星。另外,受眾歡迎的主持人也成為各大廣播電視機構爭奪的對象,這一點在國外尤其厲害。
〖5〗4.他們是公眾的代言人
作為媒介機構代言人的主持人,應該而且也必須是公眾的“代言人”,因為隻有公眾才是他們最有力、最根本的支持者。
(1)公眾的支持率左右著節目的收視率。其實,公眾是通過廣告商來間接控製傳播媒體,從而成為媒體傳播內容與方式的最終決定者。按照傳播學使用與滿足理論,媒體所提供的服務滿足公眾的程度越高,就越能刺激公眾使用該媒體的頻率。
(2)公眾對新聞媒體的角色期待使兩者在長期合作中建立了一種默契。這種角色期待可以解讀為:期待新聞媒體扮演反映公眾呼聲、維護公眾利益的“社會公器”的角色,扮演社會發展的推動者角色。
〖3〗三、新聞主持人的傳播效應
主持人的傳播效應指的是主持人出場傳播時帶給受眾的心理感受。新聞的傳播宗旨決定新聞主持人最重要的傳播效應應是以下幾點:
〖5〗1.正義感
當今社會主要有兩種力量維護社會公正:一種是直接製定政策法律,能夠強製行使權力的政府部門;另一種是以新聞界為代表的社會力量。作為新聞界最直接的“代言人”,新聞主持人的正義感集中體現在能否表達正義的主張,反映正義的呼聲,抨擊非正義的思想或行為,是否促進社會正義力量的生長而削弱非正義的力量。任何正直的人在自身利益不受到侵犯,人身沒有危險的時候,都願意挺身而出,做一個有正義感的人。但是,正義往往同黑暗、罪惡聯係在一起,如果說維護正義將使自身的某些利益甚至人身安全受到威脅,那麼,作為媒介代言人的主持人該如何行動?在真理慘遭玷汙,美好受到威脅,正義遇到打擊的時候,勇敢地麵對惡勢力,發出自己的聲音,拒絕沉默,拒絕同流合汙,如CS著名主持人克朗凱特一樣,在任何時候都有勇氣說出真話,這樣的主持人才會受到觀眾、受到人們的尊重和熱愛。
〖5〗2.信任感
在這裏,信任包含兩個層麵:第一,相信主持人向受眾提供的是貨真價實的新聞;第二,相信主持人向受眾提供的是與眾不同的新聞。成為品牌之後的節目主持人對受眾來說,首先意味著新聞傳播的真實性,觀眾因此才會相信由主持人所傳遞出的信息,這其實也說明了觀眾對主持人“人格主持”的一種認同;其次,傳播的真實性應是主持人的基本態度,新聞節目主持人還必須保證信息在傳播的過程中不會因為主持人的介入、參與而發生偏離,甚至改變。同時,對受眾來講,提供獨一無二的資訊,即主持人的獨家報道應是新聞的最大賣點,比如說,當柴靜走進“非典”患者的病房,當王誌麵對北京市長王岐山開始講話的瞬間,聰明的觀眾就能意識到,這就是獨一無二的信息。
〖5〗3.權威感
權威感首先建立在信任感的基礎之上。受眾接受新聞媒體的權威性有較強的主動性,而且這種非強製性權威需要更長時間的培養,其影響也更為深遠。也就是說,新聞主持人的權威感不是憑借權力,而是憑借長期向受眾提供可靠的高質量的信息而獲得的。與其他節目的主持人不一樣,新聞節目主持人必須要在觀眾當中樹立起自身的權威性。這一方麵是受眾獲取新聞的需要,因為越來越多的人依賴媒體所提供的信息了解自己的生存環境並作出決策,信息渠道和信息量總量的無限性與人們實際可用於獲取信息的精力和財力的有限性的矛盾,使人們對權威信息的來源的需求成為現實。另一方麵,新聞權威也是確立新聞競爭目標的需要。
〖5〗4.親切感
《新聞會客廳》的口號是“新聞因人而生動”。最近幾年,新聞報道產生了諸多相應的變化:新聞報道從關注新聞事件本身開始轉入關注新聞的播報形式,莊重、嚴肅的新聞報道已被輕鬆、愉悅的敘述方式所取代;新聞節目不再隻側重報道國內政治和國際事務等“硬新聞”,而更多涉及名人、娛樂、犯罪、暴力、醜聞等內容,“軟新聞”成為各家爭相追逐報道的重頭戲,新聞與娛樂內容在節目中穿插進行;新聞報道的大眾化趨勢日益明顯,新聞節目傳播的信息包羅萬象,大量的報道主要集中反映人們不同的生活方式,新聞記者在報道中的角色也發生了變化,不再隻是以前那種對某一事件作深入采訪調查的記者,而更像是與廣大觀眾進行直接交流的事件調停者和敘述者。(一木:《美國早間電視新聞節目透視》,《新聞與傳播》2004年,第1期。)這一切似乎都顯示出,新聞不再是莊重、嚴肅的播報,而是自然、親切的敘述。20世紀90年代後的平民意識使主持人更加重視以親切自然溫和的主持方式拉近與受眾的距離,“說新聞”播報方式的興起和發展從某種角度上來看恰是對新聞主持人舍棄嚴肅麵孔向親切自然靠攏的最好詮釋。
〖3〗四、新聞主持人的素質特征
〖5〗1.新聞主持人作為記者的素質
(1)從記者中來——絕大多數的新聞節目主持人是從記者的隊伍裏產生的,記者的豐富經曆使主持人對新聞有著自身的理解,並能把這種理解貫穿在新聞傳播的整個過程,進而影響受眾。有過記者從業經曆的主持人通常具備比較全麵的采寫編評的能力,能夠處理臨時發生的意外事件,更為重要的是,隻有這樣的節目主持人才能勝任現場報道,並能贏得觀眾信任。很難想象,一個從未出過演播室的主持人,能夠令人信服地解讀新聞並贏得觀眾的厚望和信賴。
(2)有報道特長——這些從記者中來的節目主持人,在長期的訓練中,已經成為某一領域的報道專家。比如說巴巴拉的名人采訪、丹·拉瑟的現場報道、彼得·詹寧斯的外交報道,在國內,楊瀾的名人訪談、白岩鬆的現場報道、水均益的外交采訪、王誌的高官質疑采訪等,都是各自不同領域的權威。
(3)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新聞主持人比較理想的入選年齡應該是40歲左右,做過20年記者,並且具有多種媒體的新聞實踐經驗。這是一種比較理想的狀態。而國內,很多新聞主持人多呆在演播室內,缺少對新聞事實全方位的接觸。長期在演播室裏“閉門造車”,會減弱對生活現實和新聞現場的感受力,影響主持人對新聞的感性認識,從而失去了對新聞評點的深刻性。
〖5〗2.新聞主持人作為出場者的形象
(1)聲音形象——聲音形象包括三個向度,第一個向度為“聲音吐字”,即新聞節目主持人自然的聲音狀況,和其他節目類型一樣,新聞主播同樣被要求具有字正腔圓的發音和耐聽的聲線。但對新聞主播來講,“接受理解”向度,即主持人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態度情感”向度,即主持人的語言個性、影響力等遠比第一個向度更為重要。尤其是新聞評論類的節目主持人,其觀點的闡述遠比信息的傳遞更為觀眾看重。因此,作為新聞主持人,要努力培養自身對新聞的獨特解讀和評價,而非僅僅用語音準確地傳播信息。
(2)外貌形象——在這裏,外貌形象包括主持人的相貌特征和衣著打扮,兩者同樣對新聞具有一定解讀功能,尤其是後者。主持人可以利用服裝的評價功能、情感功能選擇能夠表達自己意見和態度的服飾。比如,《焦點訪談》原主持人方宏進善於利用領帶顏色的變化傳遞出自身對新聞的傾向性。觀眾可以從鮮豔或灰暗的領帶色彩中提前獲知今天要播的正麵報道還是負麵報道,同時也獲得了主持人對報道的情感傾向。
〖5〗3.新聞節目主持人作為“人”的品質
新聞節目主持人不同於娛樂或遊戲類的節目主持人,後者的存在主要是給觀眾帶來歡樂,而新聞節目主持人更重要的是為了更好地傳遞信息,讓觀眾相信信息的權威性和可靠性。因此,新聞節目主持人更要突出作為“人”的品質,更要思考作為新聞節目主持人的責任和義務。
美國廣播公司(AC)著名新聞主播彼得·詹寧斯曾經為40年中不曾請過一次病假而非常驕傲,並且對那些請病假的同事表示輕蔑。40多年來,他的麵孔每天出現在新聞節目中,已經為美國數百萬家庭所熟悉。他那渾厚的嗓音、廣博的學識以及實事求是的態度讓美國全國廣播公司《今晚世界新聞》欄目在過去20年中11次蟬聯收視率首位。甚至在廣播公司日益受到有線電視、因特網挑戰的時候,人們還是會在家庭晚餐的時候習慣性地在電視頻道中尋找詹寧斯的麵容。
當然,新聞節目主持人的歸宿不僅僅是報道與評價新聞,還應體現更深層的內涵,即在傳播信息中引導大眾接受一個多元化的世界、多樣化的現實以及豐富多彩的人性質地。趙忠祥直言不諱地說,新聞永遠是播報。此話表明了一代新聞主持人的客觀態度與理性思索。而白岩鬆則追求新聞放射出的人文關懷與觀念形態,這涉及傳播與文化的關係,更涉及信息流向的內在動力。看《東方時空》、《焦點訪談》、《新聞調查》等新聞欄目總給人一種獨特的感覺,主持人的人格與新聞的人性在不斷地超越時空、超越現實,伸向遙遠而堅實的未來,因為今天的傳播被文化移入了一種無形的力量載著新聞跨越地域。這一切向我們昭示著:媒體在不斷地縮短與人的距離,以親近人的需求為己任。(葉昌前:《論電視新聞節目主持人》,h://yechangqian.ycullog.com。)新聞主播——作為傳遞信息的把關人,正是承擔這種意義的最主要的媒介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