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2 / 3)

新聞節目主持人作為“人”的品質還體現在主持人所崇尚的新聞價值觀,以及主持人對信息的負責任的解讀。作為一個新聞主播,最重要的品質就是始終保持客觀真實的態度,保持一個新聞人冷靜的思維。美國廣播公司(AC)的名牌欄目《今晚世界報道》,它的主播彼得·詹寧斯在世界各地報道新聞,從不同經驗中吸取營養,培養出了一種獨特的個人風格:當新聞事件在直播中展開的時候,詹寧斯總是能以一種冷靜甚至冷酷的態度來描述它們。節目主持人崇尚這樣的新聞價值觀:不媚俗,追求集思想性、廣泛性及深度內涵為一體的風格。《華盛頓郵報》電視批評家湯姆·夏萊斯曾經這樣讚揚詹寧斯有關波斯尼亞戰爭的特別報道:“在他周圍的廣播公司的新聞日漸變得低俗的時候,他成功地保持了他的威嚴的形象。他的報道遠遠超越了衝突本身……他的報道並不是血腥的或者是充斥色情的,可能也不會贏得很高的收視率,但是那卻是電視新聞本來應該的樣子……美國廣播公司新聞會記住詹寧斯那樣的報道。”

新聞節目主持人要在媒介邏輯和現實邏輯之間搭建一個信息場。這個場要對人們的生活邏輯起作用。主持的支點就在於此。在這個信息場中建立起主持人的主體地位。主持人無法回避麵對信息變成一種消費對象時的思考,因而就必須在提供重大事件與社會問題的報道中揭示事件的原因背景、闡釋事件含義,讓受眾能夠從中獲得警示、啟發,超越感知和經驗、直觀和膚淺的表麵化物質世界的表達而進入深刻、抽象的層次,同時,主持人對信息的理解與調控、對新聞的文化評價始終要貫徹思辨的主線以達到傳播效果的深遠、持久。(葉昌前:《論電視新聞節目主持人》,h://yechangqian.ycullog.com。)

〖2〗第三節談話節目的主持藝術

電視談話節目是將人際間的談話交流引入屏幕,並將這種交流本身直接作為節目的內容和形式的節目形態。廣播和電視中的談話節目都可以溯源到這兩大媒介的發軔期,其源頭甚至可以回溯到18世紀英國咖啡館裏的公眾論壇。按照廣播史學家的觀點,第一檔談話節目是1921年由馬薩諸塞州斯普林菲爾德的Z電台播出的,話題是為農村聽眾講農場經營。大致從1933年開始,廣播談話節目迅速蔓延,不僅有了更多的節目樣式,而且聽眾也有了更多參與的機會,像如今的節目一樣,這些節目表現出與當時的社會焦點有緊密聯係的特點。而電視談話節目是隨著電子大眾傳媒的發展而誕生的——電視史學家一般都把1954年NC推出的《今夜》欄目看作是最早的電視談話類節目。

在西方,電視談話節目已經成為電視節目的主體樣式之一,占整個電視節目總量的60%~70%。在美國,談話節目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發展速度最快的一種節目類型,五花八門的談話節目竟占到美國電視節目的40%左右。

我國的電視談話節目誕生於1992年。由上海東方電視台創辦的《東方直播室》是我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電視談話節目,隨後全國各大省市電視台紛紛仿效,相繼推出一大批電視談話節目,期間中央電視台於1996年3月16日正式開播的《實話實說》成為影響力最大的電視談話節目。在接下來的一兩年,電視談話節目飛速發展,僅中央電視台的各個頻道就推出了《五環夜話》、《文化視點》、《聊天》、《藝術人生》、《對話》等一係列談話節目。其他的省市台也紛紛推出自己的談話節目,如上海電視台的《有話大家說》、重慶電視台的《龍門陣》、浙江電視台錢江都市頻道的《談話》等。這個時期人們對談話節目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電視談話節目很快便流行起來。

〖3〗一、電視談話節目的特點

1.製作成本較低。談話節目與其他節目相比,更注重前期的選題策劃和嘉賓的邀請,一旦確定下來以後,合成較快,節目的製作周期短,費用也相對較低。因為經濟投入成本較低,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電視談話節目在中國得以快速發展。目前,全國約有180個電視談話節目。

2.公共空間(話題)私人化。談話節目將社會各界的政治、商業、娛樂等公眾領域的新聞事件和特定的個人聯係起來,為人們打造了一個“私人化的公共話語空間”。“公共空間”最早是由漢納·阿倫特提出的,漢納·阿倫特認為“公共”一詞表明了世界本身,公共領域就像一張桌子放在那些坐在它周圍的人群之中,在把人類聯係起來的同時,又將其分隔開來。哈貝馬斯將它發展為“公共領域”(ulicshere)的概念。公共領域指一個國家和社會之間的公共空間,市民們假定可以在這個空間中自由言論,不受國家的幹涉。通俗地說,就是指在政治權利之外,作為民主政治基本條件的公民自由表達以及溝通意見,達成共識的社會生活領域。(〔德〕哈貝馬斯著:《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學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196頁。)“公共領域”是同“私人領域”相區別的,在現代社會以前,私人領域和公共領域是涇渭分明的,後者主要用於討論公共事務。在哈貝馬斯看來,隨著公眾由主要依靠閱讀書籍(文學)變為依靠畫報、雜誌、廣播、電視等現代傳媒來進行溝通,文學公共領域消亡了,文化批判的公眾逐漸轉變為文化消費的公眾,“公共領域本身在消費公眾的意識中被嚴重的私人化了”。這主要表現在原來高高在上的公眾領域變成了發布私人生活故事的領域。當代傳媒在公共領域的這種結構轉型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就像我們今天看到,在報刊中時事新聞的故事性大大地加強了。這樣做的結果就使“這些材料逐漸以消費的充足度代替現實的可信度,從而導致對娛樂的非個人消費,而不是對理性的公共運用”(〔德〕哈貝馬斯著:《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學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197頁。)。以電視為代表的當代電子傳媒在這一點上表現得特別突出。(郭晉暉:《文化研究個案一種:“脫口秀”在國內——試評近年興起的電視談話節目》,刊登於《文化研究》,引自h://academic.mediachina.ne/xsjd_vie.js?id=1298。)

3.私人話題公開化,滿足人們“觀看”的欲望。談話節目把許多原本屬於私人領域的話題,比如情感、家庭、鄰居、人際交往、心理困境等公眾化了。談話節目使這些私人話題有了一個公開交流的平台,滿足著快節奏的社會生活中人際交流逐漸疏離的人們“觀看或者窺視”他人生活和心理經驗的欲望;談話節目的這一社會功能也成為日後被社會學家批評的焦點,即談話節目把原本屬於人際交流的比如家庭、婚姻、愛情等個人問題完全公眾化,把原來應該由家人、朋友來解決的個人問題演變成了大眾傳媒中的供觀眾消遣的公眾話題,大眾傳媒取代了家人和朋友而成為主要的傾聽者,人和人之間親密的社會關係變成了傳媒與人之間的關係。

4.一種表達的需求。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霍頓·庫利認為,交流是人性的基本特點和需求:“一個人要成為一個人,必須要經過某種表達;若脫離表達,就不可能有更高形式的存在。”(〔美〕查爾斯·霍頓·庫利著,包凡一、王源譯:《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華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67頁。)電視談話節目開辟了人際的直接交流,把人們日常即興的聊天形式搬上了電視屏幕,為受眾營造出了一種類似在家中客廳聊天的氛圍。它讓人們充分表達各自的思想,聆聽彼此的心聲,分享特殊的生命體驗,從而獲得滿足感和群體歸屬感。不論是社會上的成功人士還是弱勢群體,他們同樣有借助大眾傳媒或與人們分享喜悅或向人們傾訴痛苦的欲望,這些個性化的話題經過電視傳媒精心的製作,擴大了交流和傳播的空間,從而實現了人們與大眾傳媒共舞的願望。

〖3〗二、電視談話節目的基本類型

〖5〗1.信息交流類的談話節目

這類節目就某一新聞或專業話題與嘉賓進行采訪、討論,分析其中的來龍去脈,尊重觀眾的知情權,或就某些局勢動態,邀請相關權威人士給觀眾介紹相關背景及戰略方針,強調準確性、權威性和貼近性,談話以信息為主,既包括多人訪談,也包括兩人對談。

信息交流類的談話節目通常圍繞著一個新聞熱點,在雙方互動或多方互動中獲取更全麵更多視角的信息。現代社會中,人們不僅想知道觀點,還想知道觀點是誰說的,為什麼這麼說,以及他是如何說的。信息交流類的談話節目滿足了觀眾這一需求:直接展示信息源,提高信息的準確性。同時有效促使觀眾進行思考,達成一種積極的對話方式。中央電視台的《央視論壇》屬於典型的信息交流類談話節目,該節目淡化了新聞事實本身的動態報道,突出主持人與嘉賓的談話,將新聞作為背景、由頭,通過嘉賓的聲音表達媒體的觀點,通過權威人士深度分析,讓觀眾知道“應該知道的”事實,注重觀眾的知情權。同類節目還有鳳凰衛視的《時事開講》、《一點兩岸三地通》等。該類節目談話風格嚴肅,時效性較強,主持人通常不輕易表示立場以吸引更多受眾收看。同時,該類型的談話節目以新聞熱點為基礎,對新聞的延伸既是發散的,涉及事業、家庭、生活等社會的方方麵麵,又是集中的,聚焦嘉賓個體,展示嘉賓的個性魅力,達到形散而神不散的談話境界。

〖5〗2.人際溝通類的談話節目

這類節目的話題常常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關注人的內心世界,具有較強的故事性與情節性,是目前最常見的一類談話節目。該類型以大眾參與的人際傾訴或討論為主體,具有較強可視性,強調平等交流,重視的不是權威感,而是大眾參與性,以及正常人際溝通所產生的愉悅感。該類談話節目主要的特點是:更強烈的故事特征,更直接的宣泄功能,更世俗的平民傾向。(徐舫州、徐帆:《電視節目類型學》,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64頁。)中央電視台的《實話實說》是我國較為典型的以人際溝通為主的電視談話節目。它的魅力來源於強烈的說話意識和鮮明的平民意識。它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僅提供了一個人們說話的場所,更重要的是它體現了一種新的思維方式,體現了一種人文關懷——即每個人都有平等說話、表達意見的權利。它體現了談話節目真正平民化的含義:即從話題設置的平民化——大家共同關注的,而且是能夠發表自己見解的話題,到主持人的平民化——平民化的相貌、平民化的主持風格,主持人以平常心、平常態和平常語來穿針引線,使現場嘉賓和觀眾對話交流,觀點碰撞。該類節目強調從主持人到嘉賓到現場觀眾的平民化色彩,以對話的即興交流保證談話的生機,從各種觀點的激烈碰撞中引導嘉賓和觀眾的個性化表達,主持人要善於製造趣味點誘發談話現場頻繁出“秀”。

〖5〗3.娛情類談話節目

這類話題常常與明星有關,節目風格輕鬆,主持人幽默,通過特殊的人物選擇或是特殊的情景設置來娛人耳目,放鬆心情,以帶給人們茶餘飯後的休閑心境為主要目的。這種類型的談話節目容易與娛樂節目混淆,區別在於:娛情類談話節目更加注重談話本身帶來的娛樂效果,而後者的目的就是給觀眾娛樂,並非一定通過談話來實現。

這類節目明顯的特點就是它的邊緣性質,以談話為基本載體,或是借助設計的表演活動,或是通過隨意即興的問話,運用多種方式充分展現話語中的娛樂性,主持人風趣親切,善於把困難與威脅轉化為戲劇與幽默,給收看節目的觀眾帶去娛樂和放鬆。《藝術人生》就屬於這一類節目,也有人稱之為“明星類談話節目”,它本著“聚集國內外最著名的演藝明星,談話與表演實況再現,觀眾與嘉賓傾情交流”的創作初衷,切合了廣大電視觀眾的收視心理。比如《男人四十》這一期節目,作為嘉賓的張學友在現場可謂聲情並茂,不但講述了自己坎坷的星路曆程,現場的即興演唱更是一次次使節目高潮迭起,人們一麵為其不懈的努力而感慨,一麵被他的歌聲完全征服。可以說,凡是這一類的明星談話節目,它使很多人多年的“明星情結”得以釋懷。有心理學家通過研究得出結論,每個人在小的時候都有過明星夢,即希望自己有一天能成為明星。由於境況的不同,大部分人的這個夢想都不會實現,但人們始終會在心靈深處留有一份“明星情結”。因此,關注明星,想要了解明星的“星路曆程”,就成為人們關心此類談話節目的心理原因。而明星類談話節目的出現正是迎合了人們心中的這份“明星情結”。可以看到,隨著人們對明星追捧的熱度遞增,此類節目也將有越來越廣闊的收視市場。

〖3〗三、電視談話節目主持人的角色功能

〖5〗1.更加突出主持人作為欄目中“主人”的地位

與一般的新聞節目相比,談話節目尤其是脫口秀節目,更加突出主持人作為欄目中“主人”的地位。在國外,談話節目主持人一般被稱為“HOS”,由它的英文原意“主人”轉化而來,這個“HOS”的角色具備兩種特征:

第一,目前很多談話節目尤其是一些脫口秀節目,直接以主持人命名的比較多,比如《小崔說事》、《魯豫有約》、《楊瀾訪談錄》等。這些節目非常重視主持人在節目中的作用,用名字命名欄目從而強化觀眾對節目的印象和認知度,使主持人成為節目品牌的象征。

一般來說,在節目與主持人的關係上,節目是主體,主持人是節目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雖然現在談話節目還在不斷增長,但基本的形式還是“一個主持人+幾個嘉賓+現場觀眾+一個話題”,可以說在形式上都大同小異,因此,節目的質量優劣實際上很大程度取決於主持人水平的高低。主人的角色定位意味著主持人是整個節目的靈魂和核心,起著控製整個節目節奏的作用,談話節目的即興談話方式使主持人對節目的進程、節奏、內容和格調甚至節目的整體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主持人在節目開始是引言人,在中間是串聯人,結尾是總結人,是全程節奏的控製人。

第二,一個好的節目主持人是節目品牌的象征。主持人所具有的個性能使節目本身擁有與眾不同的個性,比如竇文濤和《鏘鏘三人行》、崔永元和《實話實說》,主持人在節目中的個性展現使節目本身具有鮮明的個性。另一方麵,主持人最大的作用就是使客人快樂、愉悅地交談。談話節目主持人在節目中其實就是一個“點火器”,要及時引導現場主體的觀點,並為之創造表達的機會,要不斷使雙方的思路和對話發生交叉、碰撞,甚至是衝突,從而激發思想的火花。有人因此提出,談話節目主持人其實就是一個能很好地還原“談話客廳氛圍”的主人的角色。

〖5〗2.主持人是談話現場的組織者而不是發言的專家

談話節目是由主持人、嘉賓、打進熱線的觀眾(聽眾)、現場觀眾以及無數接收節目的受眾共同構成的一個開放的、專注於說與聽的“言語場”,主持人是這個言語場的組織者,談話的召集人。主持人雖沒有完全的決定權,但還是能夠憑借自己特殊的身份來駕馭談話現場。這種駕馭體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針對談話內容:談話節目雖然具有隨意性,但和一般的日常交談還是有區別的,它是有目的、有組織、有中心話題、有時間限製的談話,主持人應清醒地把握話題的方向、範圍和層次,對說話人進行引導,對談話內容迅速地取舍,並控製談話節奏、掌握時間。

第二,針對談話參與者:談話節目賦予了大眾傳媒以人際傳播的形式,人際傳播的許多溝通技巧和手段都可以運用到此。可以說,主持人也是談話節目的一個參與者。主持人的這個角色,包含兩個特征,一個是傾聽,另一個就是積極地響應,有效實現互動。傾聽是談話節目主持人的法寶,著名節目主持人LARRYKING曾說過,“要善於訪談,首先要善於聆聽”,“願意聆聽,就會成為交談大師”。我國談話節目主持人崔永元也表達過類似想法:“談話節目主持人其實非常簡單,幾乎每一個平民都能勝任,因為你的首要任務不是說,而是聽,是耐下心來傾聽別人說些什麼,聽懂,是第一位;其次才是你說什麼或者怎麼說,當你聽懂以後,你的說就變成一個非常簡單的事兒,你點一下頭,也是你的表述,你聽懂了,你搖搖頭,表示你沒聽懂,就這麼簡單,你甚至可以說,什麼意思,我沒聽懂,您再說通俗一點。”美國電視脫口秀女主持人奧普拉·溫弗瑞從出道到現在,二十多年來一直獨占鼇頭,成為美國電視、文藝界中的收入最高者。她的成功正如傳記作家麥爾所指出的:“一般的說,廣播電視訪談者提出問題,卻並不認真聽回答,他們的心思放在其他事情或下一個新問題上,但奧普拉仔細地傾聽嘉賓們的談話,並且利用談話的內容把主題步步引向深入。這就是她適應當今時代的風格,由於對嘉賓與觀眾的生活進程充滿關切,由於能同他們進行交流,這種風格大獲成功。”(〔美〕吉妮·斯克特著,苗棣譯:《脫口秀——廣播電視談話節目的威力與影響》,新華出版社1999年版,第249頁。)

所謂互動則體現為三種關係之間的互動:其一,主持人與嘉賓之間的互動。這種互動最突出的表現為主持人的即興提問,訪談前雖然有大致的采訪提綱,但談話的興奮點就在於談話過程中會隨時產生意想不到的亮點,這就有賴於主持人邊聽邊思考,能抓住對方回答中有價值的地方及時補充提問,或是能總結出前一段談話的一個特點,抓住某一點向對方發問。其二,主持人與現場觀眾之間的互動。就目前而言,這種互動在我國大多數談話節目中並不能很好地實現,即使有,也能很明顯地看出被刻意安排過的痕跡。許多談話節目僅僅把現場觀眾當作一個擺設,實際上不起什麼作用,至於互動,那也是為了節目的需要事先就安排好的,因此越來越多的觀眾都認為談話現場很假,並不能真正表達自己的思想,所謂的偽溝通就這樣產生了。其三,主持人與場外觀眾的互動,主持人除了場內與嘉賓和現場觀眾的互動外,還應該與電視機前的觀眾有所互動,這一方麵要賴於主持人在主持過程中通過語言與非語言傳播符號實現與場外觀眾的互動,主持人首先要做到“心中有人”;另外,場外觀眾在節目進行過程中可通過發短信或撥打熱線的方式直接與主持人進行對話,發表自己的見解,從而形成場內外的有效互動。

第三,針對談話氛圍:當談話圍繞著一個中心話題順利地進行下去,每個參與者都樂於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時,一個成熟、有秩序的言語場生成了。主持人就是這個言語場的主人,他或她是激發情緒的調動者,要調動所有參與者的積極性,活躍氣氛,保持參與者的談話興趣與合作關係,要使所有在這個言語場中的人一直處於談話的興奮狀態中。

第四,針對提問:主持人是談話言語場中的一個特殊人物,擁有特殊的權利,但這並不意味著主持人可以隨心所欲提出各種問題。談話最終的目的是把更多的信息帶給現場觀眾及電視機前無數收看節目的受眾,因此,主持人要學會替觀眾問話,而不是站在智者的位置來向觀眾灌輸觀點,提問的方式始終要以開放式地引出嘉賓個性化表達為主。

〖5〗3.主持人既是傾聽者,又是談話現場的控製者

主持人在場上不應是一個重要的發言人,而應是一個促使場內及場外的觀眾都勇於發言的角色。主持人在場上要體現出一個良好的。善於傾聽者的形象,而不是在節目中給人“開藥方”。善於傾聽是談話節目主持人必須具備的條件。

那麼,什麼叫做善於傾聽呢?首先要使對方在一種完全自然、放鬆、真實的狀態下,沒有過多自我保護的意識下傾訴故事;同時要真誠地理解對方所表達的意思,並且在他或她表達過程中出現困難時,及時地幫助他們把準確的意識傳遞出來;最重要的是,要跳出主持人個人局限的視野,努力從眾人的眼光中綜合出一種較好的角度,多讓嘉賓和現場觀眾表達,使他們始終處於一種強烈的表達欲望中。

真正學會傾聽,並不需要太多的技巧,隻要有一顆願意傾聽的心。有人說,好的采訪隻提一個問題,意思就是準備的提問隻有一個,其他的問題都是從對方的談話中發現、獲得的。這就需要主持人能真正聽懂對方的話,用心來聽。崔永元在一篇文章中寫到自己的傾聽時說:“我做《實話實說》的時候,有一期節目叫《離婚之後》,快結束的時候,有位小朋友唱歌,唱著唱著就哭了,因為父母離婚了。我聽了就特別傷感,不斷擦拭眼淚,等錄像回來,我看見鏡子裏的自己的臉像熊貓一樣。這樣在鏡頭裏肯定特別難看,但我從來不在意這些,采訪者隻有在全身心地傾聽的時候,才會有自我真實、真誠的內心感覺,才會認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合理的。”(崔永元:《心態與技巧》(下),《電視研究》2005年,第10期。)

隻有作為一個良好的傾聽者,主持人才可能成為整個言語場的控製者。主持人對談話現場的控製無非表現為對場麵的控製、對氣氛的控製和對情緒的控製。一般情況下,主持人在現場要具有較為冷靜、清醒、理智的頭腦,可以控製談話進程的發展,使話題按照既定的策劃進行下去,這是談話節目主持人的基本功力。此其一。

雖然國內現在的談話節目絕大部分還都是錄播的,但其最大的魅力依舊來自現場的即興的、廣泛參與的、雙向交流的、不可預知的談話,前期的精心策劃和準備都是為了談話的集中、有序和有趣,啟動現場有信息價值的實話,開誠布公的真話、妙趣橫生的智話。因此,對主持人來說,如何處理來自於現場的不可預測的談話,使談話的進展既有序又有趣,既生動又自然,這非常重要,它能體現主持人對談話現場“言語場”的把控能力,表現主持人的機智與敏銳。

有這樣一個例子,崔永元在主持《實話實說》時,有一期節目叫《特別心願》,當時小崔問一些小孩“你長大了想幹什麼?”,可小孩回答說,我不想幹什麼,小崔連續問了兩次,小孩都沒有正麵回答問題,最後一次,小孩子索性說,我不想長大。一瞬間,時間都凝固了,因為這個回答至少是主持人包括現場所有的人都不曾預料到的,但小孩子說的卻是真心話。這時候,崔永元想了一會兒,他站起來說了一段很富有哲理的話:“每個人的童年都有不想長大的時候,因為童年有童年的歡樂,突然有一天感受到童年的歡樂,突然有一天感受到童年的友誼和真誠,就不想長大。”可以說,這一段話崔永元事先肯定沒有準備,因為他不可能知道小孩子原來這麼“不配合”,但正是因為小孩子這麼真實的回答,才使主持人做了非常精彩的評點,現場一下子就有了一種濃濃的懷舊意味,所有的人好像一下子回到了童年……這就是現場,這就是主持人在現場應該具備的對不可預測的談話的“決斷”。此其二。

還有一種情況是現場處於完全失控的狀態,主持人掌控當然有利於節目的順利進行,而從觀眾的角度看,他們喜歡失控,並從中得到刺激,主持人必須設計掌控與失控的內容和形式,節目才精彩。談話節目的“失控”有時要比人為的感染力來得更真實有效,其率真、執著以及真切的表現,為訪談節目從電視單向傳播走向電視與觀眾共同參與的雙向傳播提供了經驗。如何控製完全意料不到的無序場麵,主持人如何沉著應對,如何化險為夷,這些都是談話節目巨大的現場魅力。2001年11月6日,以一曲《臥虎藏龍》享譽世界的著名音樂家譚盾出現在北京電視台《國際雙行線》節目中,因另一位嘉賓、國內著名指揮家卞祖善先生對他的先鋒音樂做了10分鍾的批評而在節目進行了57分鍾後宣布退場,留下了主持人、觀眾與卞祖善完成了節目的最後錄製。

據當時現場的一位工作人員後來的記載,在節目進行過半的時候,台上來了卞祖善先生——音樂界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這沒什麼奇怪,但是接下來的事情有些出乎意料。台上兩人寒暄未過,卞先生就連珠炮般地開始了對譚盾音樂的批評,隨後更出乎意料的事情發生了:譚盾走了。就這樣走了?而且這節目還遠遠不到結束的時候。

主持人匆匆跟了出去,燈光暗淡下來,我們在震驚中等待著。那個剛剛還在談笑風生的音樂神人轉瞬間成了一個幼稚的孩子,因為隻有孩童間的爭執才會以一句“我不跟你玩了”而宣告結束。卞先生孤零零地坐在台上,旁邊是一把同樣寂寞的椅子。昏暗的燈光下我看不清他的神情,不過後來在成片中我看到電視台挺及時地給了老先生一個特寫:倔強,又略帶些尷尬。他肯定沒想到自己的一番話會導致這樣的後果。5分鍾後演播室的燈又亮了起來,明亮的燈光下主持人笑得有點痛苦,但很真誠。他告訴我們這節目還要繼續進行。結束的時候,主持人說相信這節目讓我們學到了很多東西,包括做人。(方一言:《譚盾走了,真實來了》,《北京青年報》,2001年11月12日。)

11月11日這期名為《譚盾走了》的節目如期播出,而原來的節目名為《譚盾來了》。在這期節目中,主持人的表現可圈可點,麵對現場嘉賓離席的突發情況,主持人沒有選擇“離席”,沒有選擇“結束”,在現場觀眾的努力下出色地完成了節目的錄製。節目播出後引發強烈反響,有專家還指出,如果譚盾不走,這期節目也許就沒人看了。他的走、他與卞祖善的差異,本身就形成了對話。而這些對話在過去常常是人為安排的,對話的雙方可以對自己的意念缺乏負責的誠意,至少可以人雲亦雲。但卞、譚兩人堅守信念,沒有造作,來得踏實,去得堅決,這是電視訪談節目難能捕捉的一個場麵,而其中主持人的表現更是頗受好評。

〖3〗四、電視談話節目主持人的特點

電視談話節目,說得簡單一點,就是和人說話,至於話說得怎樣,是否出彩,關鍵要靠主持人。和其他電視節目相比,對談話節目主持人的要求可以說很簡單,崔永元說,任何人都可以做談話節目主持人,隻要你會聽就可以;但從另一個層麵來說,對談話節目主持人的要求很高,一旦你說不好,節目的可看性就幾乎為零,因為除了呈現談話的現場,談話節目沒有更具魅力的場景可供欣賞。在這裏,與人溝通產生的愉悅和滿足是最大的看點和賣點,而主持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就是如何使談話更加好看。

可以這樣認為,談話節目是否成功要看兩點:第一為選題,第二為節目主持人。一句話,主持人是談話節目的靈魂,在這裏,主持人最大的功能不是展示自己的才華和智慧,而是創造談話場,即用一種恰當的方式引導嘉賓和觀眾談話。主持人的作用首先在於為嘉賓和觀眾創造一個和諧的談話氛圍,營造一個真實的談話空間,讓他們放鬆地進入談話場。

竇文濤說:“我認為,沒有愚笨的嘉賓,隻有愚笨的主持人。你永遠不可以責備嘉賓沒有口才,發揮不好。人家是被動的,他發揮如何取決於主持人調動的程度,所以你首先要檢討自己是否有問題。我就想,一定是談話方式出了問題,你問話的效果,是不是造成一個讓人家樂於說的融洽的氣氛。”(〖J2〗郭鎮之:《遊戲與工作——關於“三人行”欄目》,見《火鳳凰》,現代出版社1999年版,第102頁。〖J〗)崔永元也說:“每個人有自己的語言環境,你是不是給他創造出來了,你談的是不是他熟悉的,他感不感興趣,這是關鍵。”(崔永元:《實話難說,再難也得說》,見《真話實說》,光明出版社1998年版,第42頁。)這些都足以說明,嘉賓和觀眾能不能談出精彩的話來,關鍵在於主持人的主持方式能否將觀眾帶入談話場。因此,和其他的電視節目主持人相比,談話節目主持人應具有更為出色的主持水平和能力,隻有這樣,談話現場才不會冷場。

〖5〗1.談話節目主持人一般擁有平民化的相貌和平民化的主持風格

一般來說,電視談話節目的主持人都相貌平平,沒有過人的外表,像普通人一樣常見,主持人的長相拉近了與觀眾和談話者的距離,不會讓人覺得自慚形穢而在主持人麵前失去了自如交談的自信。同時,主持人的服飾也很一般,沒有過多的修飾,普通的服飾弱化了主持人的存在感,更加符合主持人在節目演播現場的“主人”角色。從全國各大電視台的談話節目來看,主持人的長相確實比較“一般”,其實從另一層麵說,太靚麗的主持人無疑會分散現場觀眾和嘉賓的注意力,使深層次的談話進程受到阻礙。因此,從談話的效果來看,平民化的相貌對談話節目主持人是最好不過的。

《實話實說》是讓許多家庭成員沒有異議、共同收看的一個節目,主持人崔永元以其“平民化”的主持風格著稱。

所謂平民化的主持風格,其實體現在很多方麵,但最重要的是創造一個平等的談話空間,讓嘉賓和現場觀眾都能暢所欲言,主持人要帶著一顆平常心,采訪時要讓嘉賓感覺友好、親切、溫暖,讓現場觀眾感到平和,不論麵對著的是達官貴人、成功人士還是掙紮在貧困線上的弱勢人群,采訪視角的仰視和俯視都需徹底消失,真正的平民化不僅體現在主持人的言語上,更體現在主持人的態度中。隻有人文精神潛入心底,人文關懷才可能在節目中得到實現。

〖5〗2.談話節目主持人需具備幽默機智的語言技巧

幽默是談話現場的興奮點,可以使現場氣氛輕鬆活潑,高潮迭起。一個談話節目主持人至少應該是一個比較幽默的人,美國著名“脫口秀”主持人戴維·萊特蔓被譽為“把幽默和談話結合在一起”的人。主持人是現場的靈魂,一方麵需將談話內容引導到預定的軌道上,實現節目的宗旨,當然這種引導是平和自然的順勢而導;另一方麵,還應時時調節、活躍現場氣氛,控製節奏快慢,抓住現場亮點,點撥談話方式,啟動思想火花。談話節目的現場是主持人和嘉賓共同的舞台,嘉賓表現的好壞與主持人的語言技巧有很大關係,談話現場的精彩與否取決於主持人的即興發言和調度能力。主持人的即興發言,是在現場集中精力傾聽談話時迸發出來的智慧,是自己在平等對話中深切的感悟和靈感的啟動,它反映了一個主持人的綜合素質。

《實話實說》的成功,離不開崔永元機智、幽默、風趣的談話方式,就連他那有點邪乎的眼神和歪嘴笑也為大家所接受,還被人們親切地稱為“崔氏幽默”。幽默在談話現場可以說是調節氣氛的“靈丹妙藥”,如果沒有崔永元的即興幽默,很多談話可能就會顯得枯燥無趣。有一期節目是采訪龍永圖,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首席談判代表,可以說這樣的節目很容易做得枯燥無味,問題也可能問得大而無趣,但是崔永元以他獨有的幽默還是把節目做得深入淺出。其中有一個問題是這樣的:“O是世貿組織,但是為什麼老和美國談判呢?”龍永圖說這個問題問得好,這就好比一個大的自由市場,有一家是東家,他說了算,其他的都是小販,東家拍板了,其他的就都同意了。美國就是這個東家,世貿組織談判的會場就是這樣。英國、美國的代表開會談判,其他一些國家的代表則坐在下麵喝咖啡,談完之後再把結果告訴這些國家的代表,他們根本不參與談判。崔永元聽完之後接著說:“你現在一解釋,我就徹底聽懂了,我們談判了15年,就是為了進菜市場。”現場所有的人都會心大笑。在這裏,龍永圖的解釋非常清晰明白通俗易懂,崔永元更是把它引到了一個形象而饒有趣味的地方,同時又活躍了現場氣氛。

在談話現場,協調參與者之間的關係,控製節目的起承轉合,都是主持人必須具備的協調控場能力,盡管調控方法有多種,但是,用幽默的語言靈活地、不動聲色地駕馭更容易被觀眾接受,更有利於節目的深入與發展。尤其是當節目行進過程中偶爾出現尷尬場麵,主持人的幽默可以緩解矛盾,消除尷尬。比如崔永元在采訪陳漢元時:〖HF〗崔永元:“那麼,陳老先生,你抽煙不抽煙?”

陳漢元:“我18歲開始抽煙。”

崔:“當時為什麼要抽煙呢?”

陳:“衝廁所。”

崔:“真是百家齊放。”〖H〗在這裏,崔永元的幽默使原本並不怎麼光彩的事情突然間有了一種特殊的意義,衝淡了現場即將產生的沉重氣氛,使人們對那個特殊的年代有了更加形象的認識。此外,運用幽默可以巧妙地表達自己的傾向和觀點,表達自己讚成或否定的態度,對參與者提出的一些觀點加以擴大、提純,使觀點形象化,使蘊涵的哲理深入淺出。這樣不僅拉近了與參與者的距離,同時用幽默的語言表述觀點還會給觀眾留下較深的印象。這一點,崔永元在《實話實說》中做得最好,比如在一期《現代人文景觀》的討論中,現場有一觀眾就人造景觀的浪費和文物保護經費的不足發表意見時,言詞激烈,態度強硬,崔永元為了緩和氣氛,表示理解與肯定,馬上笑著說:“與其拿那麼多錢搞人造景點,還不如給兵馬俑修修腿腳呢。”幽默是一種緩衝劑,在任何時候都可以派上用場。對談話節目主持人來說,幽默更是屢試不爽的法寶,隻要運用到位,可以化幹戈為玉帛,化腐朽為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