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基礎課程相當薄弱,文理課程相互封閉,不利於培養新一代的教師。因此,必須打破文理課程之間的封閉性,加強普通課程在課程結構中的地位。根據必修和選修相結合的原則,廣泛開設基礎課程。基礎課程可分為四組:(1)數學和計算機科學;(2)社會科學;(3)人文科學;(4)自然科學。每組課程根據其地位和作用,確定學生必須學習的科目數,然後讓學生自己選修。普通基礎課程要求全體學生必須學習。這樣,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麵,開闊學生的視野,有利於學生更好地從事教師工作。
(二)精簡專門課程,提高專門課程的學術水平
“良師必學者”,中學教師較高的學術水平與良好的教學效果是成正比的。尤其是在新的技術革命的衝擊下,為了使新的科技成果能在課堂上迅速反映出來,中學課程不斷改革,越來越趨於現代化。隨著中學課程的不斷改革,師範院校學科專業課程的程度自然也須提高。當今世界各國競相提高教師的學曆水平,提高學科專業課程的水平,就是這一趨勢的反映。
我國高等師範院校的學科專業課程繁雜,衝擊了學生教育專業課程的學習。內容陳舊,水平不高,學科前沿課程開設很少,導致了學生知識老化、思想僵化的狀況,束縛了學生思維力和創造力的發展。為了改變這種狀況,要本著“少而精”的原則,大刀闊斧地改革傳統的學科專業課程,刪減舊的課程,壓縮學科專業課程的時數,提高程度,適當增加學科前沿課程的比重,並注意加強方法論課程的教學,使學生不斷增強使用知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增加教育專業課程在課程計劃中的比例,加強教育實習環節
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教師職業是一種專門職業,一個好的教師必須經受教育專業的訓練,掌握教育教學工作的本領。因此,世界各國普遍重視師範生的教育專業訓練,具體表現在三個問題上:一是開設教育學科的課程;二是研究中小學各科教材教法;三是進行教育實習。這三個方麵被看作是提高教師的教育水平所必不可少的課程。我國目前高等師範院校中教育專業課程僅占課程計劃的5%,教育實習為6周。從而使學生專業思想不牢固,教師基本功不紮實,教學能力不強。因此,必須增加教育專業課的比重。目前我國的教育專業課程本身也存在不少問題,如教育專業課程內容空洞、陳舊,理論脫離實際,使學生喪失了學習的興趣。教育實習沒有固定的實習基地,缺乏係統性和科學性,實習雙方缺乏統一配合,使教育實習失去了應有的作用。我們認為,現行教育專業課的改革,首先是增加課程的比重,更新課程的內容。教育學和心理學教學內容要壓縮,增開教育心理學、學校衛生學、青少年心理學、課堂社會心理學、學校管理學和教師職業課程。這樣,教育專業課程與教學工作的聯係才會更加密切,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指導教師的教學工作;其次,教育實習要有固定的基地,高師與實習基地要形成一個統一體,雙方對教育實習實行統一領導,共同承擔責任。教育實習要分階段進行,各個階段有不同的要求,要與教育理論的學習結合進行,最好采取實習、教學、撰寫論文“三位一體”的方法,實習不停課,讓學生在實習中發現問題,形成某一方麵的研究課題,結合教育理論,在雙方教師指導下,作出調查、實驗報告或論文。這樣有助於加強同中學實際的聯係和教育理論的聯係,培養學生主動創造和獨立研究的能力。
(四)改革課程結構,加強三類課程的聯係
我國高等師範院校的三類課程之間缺乏有機的聯係,互相脫節,各自獨立,不能更好地體現高等師範教育的特點。因此,必須改革現行的課程結構,加強三類課程之間的聯係。
日本目前改革師範教育課程結構,建立混合課程的做法或許對我們的改革能有啟發。他們的做法是,把原來課程重新組合為基礎教育課、共同教育課和專修專業課。基礎教育課是現行的普通教育課和學科專業課的混合,主要是作為教師的一般基礎教養。共同教育課即相當於現有大學的教育專業課程。專修專業課指類似專供性質的專門科目,如“學校教育專修”、“學科領域專修”等。
在這裏我們提出一種設想,僅供討論和參考。教育學和心理學放到基礎課程中去,作為必修課。其他教育理論課則與學科專業課穿插進行,同時,一些係可結合所學專業,開設一門交叉課程,如經濟係開教育經濟學,哲學係開教育哲學,數學係開教育統計學,曆史係開設教育史等。教育實習則采取教學、實習、撰寫論文“三位一體”的方法。
在普通文化課、學科專業課和教育專業課的開設順序上,主要有兩種排列形式:“並列式”和“串聯式”。 “並列式”強調三類課程同時並舉,從一年級就從課程中反映出師範教育的特點。這樣,在四年的時間裏同時不間斷地學習三類課程,有利於它們之間的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符合高師教育的特點。“串聯式”排列形式,在前三年學習普通文化課程和學科專業課程,第四年起才開始接觸教育專業訓練,這樣,不利於三類課程的有機融合,也不利於樹立學生的專業思想和訓練學生的教育教學的基本功。因此,我們認為,以選擇“並列式”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