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國高師教育課程改革(1 / 3)

近年來,來自於基礎教育的各種調查報告反映了教育正在失去對青年一代的號召力,青少年學生對學校產生隔膜、抵觸情緒,對教育價值產生懷疑;同時反映了基礎教育師資隊伍自身存在的種種問題。這一連串令人憂慮的信息使與基礎教育息息相通的師範教育界感到震驚,師範教育界必須正視自身的矛盾,進行認真的反思。重新構建高師的課程體係,為90年代及其以後的教育輸送一批合格的教師是教育改革的重要議題。

一、重新構建高師課程體係的理論思考

(一)關於課程的定義

狹義的課程是指列入教學計劃的各門學科,及其在教學計劃中的地位和開設順序的總和。廣義的課程則指“學校有計劃地引導學生獲得預期的學習結果而付出的綜合性的一切努力”。與前者相比,廣義課程觀包括教學計劃內的,也指課堂外的;它不僅指各門學科,而且也指一切使學生學有所獲的努力。顯然,廣義課程觀突破了以課堂、教材和教師為中心的界限,使學校教育活動克服了以學科、智育為轉移的唯理性模式的束縛,在更廣闊的範圍內選擇教學內容,重新組織、構建課程體係。用廣義的課程觀來界定高師課程的定義,對於高師課程體係的構建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高師的培養目標——明天的中學教師

在製約高師課程體係的諸多因素中,培養目標的作用更直接。高師課程的特殊性是由培養目標決定的,高師課程是培養一代合格中學教師的課程。明天的中學教師將會是什麼樣的呢?雖然我們不能刻畫得十分準確,但從許多調研中我們可以粗線條地提出,明天的教師在德、識、才、學、情、形諸方麵應具備良好的修養。

德:教師工作的對象是在思想品德方麵可塑性很大的青少年,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每時每刻給學生以示範性影響。因此,教師的道德風貌對學生來說就是一部活教材。師德總是處在社會道德的高水準上,成為社會的楷模,精神文明的表率。

識:教師應該是學者、長者,像學者一樣具有深邃的思想,像長者一樣具有豐富的閱曆和經驗。

才:教學是一門知識與藝術相融合的學問。多才多藝的教師對學生最具魅力,有組織才能的教師在學生心目中具有威望,具有創造才能的教師最能給學生以深刻印象,教師的口才更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必備條件。

學:教師必須擁有足夠的知識,儲存足夠的信息,具有開闊的思路,形成優化的知識結構。

情:學生心目中的好教師是有豐富情感的人,不是冷若冰霜的評判者,而是滿腔熱情、循循善誘的朋友。

形:中學教師的外表應整潔大方,樸實莊重,不過分追求時髦與華麗,教師的言談舉止應文雅、端莊。

上述六個方麵是作為明天的教師所應具備的。那麼,要使教師達到這些要求,具備這些條件,必須在一般教育的同時進行專門訓練,這一訓練包括兩個方麵,一是學科專業訓練,使未來教師在選擇的教育領域中作深入的準備,掌握今後從事教師職業所必需的一門或二門學科專業知識;二是教育專業訓練,對未來教師進行專業思想和職業道德教育,訓練其從事教師職業所必需的教育科學知識和教育教學的技能技巧。這兩方麵的訓練缺一不可,前者是掌握未來所要教的內容,後者是準備如何教的方法和藝術。

(三)雙專業——高師課程的特殊性

與其他專業教育不同,高師教育是雙專業教育,即高師學生在就學期間必須完成兩個並行專業的訓練。

學科專業訓練和教育專業訓練是高師課程中的一對矛盾。兩者的對立在於:它們分別隸屬於兩個獨立的體係,兩者不可相互替代,在一定時間內,增加學科專業訓練時間就會減少教育專業訓練時間;它們的統一在於,都是為同一個培養目標服務,為培養合格的中學教師服務,在此點上,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轉化。高師課程的矛盾之二是普通教育課程與專業訓練課程的對立與統一。顯然,高師課程融合了普通教育與專業訓練於一體。高師課程的兩個矛盾中,前一個矛盾是高師課程的特殊矛盾,後一矛盾則是高等教育的一般矛盾,正是這些矛盾的運動、變化,推動了高師課程體係日臻完善。高師課程體係的改革,從總體上說,就是促進上述兩矛盾方麵向更有利於實現培養目標的方向轉化。

在普通教育課程與專業教育課程這一對矛盾中,高師院校更注重普通文化教育。教師承擔著教書育人的重任,要引導青年成長,塑造人的完整個性,這就要求教師本身是一個全麵發展的人,比從事其他職業的人具有更廣博的知識背景和文化視野,同時還不能忽視教師本身的心理健康和個性完善化。這一切都要求加強高師課程中的普通文化教育及綜合技藝教育。

二、我國高師課程體係的現實考察

近年來,除相當大一部分初中教師教學效果不佳以外,對師範畢業生質量的指責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麵:知識麵狹窄,興趣單調,組織管理能力差,難以勝任班主任工作,不能有效地組織和指導學生的課外活動;不善於口頭表達,不善於板書,不會製作教具,不會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專業思想不穩定,不熱愛教育工作等等。造成高師畢業生質量不能令人滿意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麵的,但高師課程目標單一、結構不合理、課程內容陳舊、脫離實際,則是主要原因。

(一)現行高師課程的目標單一,很難適應實際需要

(1)隻重專業知識教學,忽視高師學生多方麵素質與能力的培養。 有關的高師畢業生追蹤調查材料顯示,近年來的高師畢業生文化素質差,知識麵狹窄,知識結果欠合理,難以盡快適應中學教育工作的需要。原因主要有:中學生文理分科過早,高師課程“專業化”色彩過濃,高師課程中缺乏廣泛的科學文化知識方麵的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