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國高等師範教育體製的改革勢在必行
我國現行的高等師範教育體製是一種獨立的體製,是解放後在學習蘇聯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的。其主要特點是培養機構的單一性和培養方式的定向性。
單一的培養機構。把教師的培養局限於師範大學、師範學院和師範專科學校,造成了高等師範教育體製的排外性。它隻承認高等師範院校培養教師的合理性,不願利用該體製外的優良學術環境和多種培養渠道,人為地堵塞了教師隊伍的來源,結果束縛了高等師範教育的發展,使高等師範教育培養出來的教師在數量上遠遠滿足不了教育事業發展的要求,由於數量不足,也降低了教師隊伍的質量。
定向的培養方式。強調師範教育“麵向普通中學”,與單一的中等教育結構相掛鉤,表現出巨大的惰性。它不能適應由於經濟體製改革、產業結構和勞動力結構的變化所引起的教育體製改革和教育結構的變化。如教育體製的改革要求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但高等師範教育體製的定向性,使之隻能為普通中學提供教師,而不能為蓬勃發展的職業技術教育提供師資。因此,師資短缺成了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的突出問題。定向的培養方式,過分強調“師範性”和“麵向中學”,限製了高等師範教育學術水平的提高,不能適應科技發展所引起的中學課程改革和教學內容更新的要求。因為它培養出來的教師的知識結構隻能適應一成不變的教學內容,不能適應教育事業不斷變革、日益發展的需求。
二、實行開放高等師範教育體製
如何改革我國高等師範教育體製?我們認為應主要從我國的實情出發,適當借鑒國外的經驗。
(一)戰後國際師範教育體製改革的啟示
國外高等師範教育的迅速發展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當時各發達國家基本上普及了初等教育,紛紛把義務教育的年限延長到中學階段。與此相適應,培養中學教師的專門機構——高等師範學校也紛紛建立起來。我國高等師範學校的建立和迅速發展,保證了中等教育發展對師資的需求。
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社會競爭的焦點轉移到教育上,各國鼎力發展教育事業,並不斷地把教育事業發展的方向納入到整個社會發展的軌道上,尤其是中等教育,受到了人們更多的關注,五六十年代是中等教育發展最快、改革最大的時期。
中等教育的迅速發展和不斷改革促進了高等師範教育體製的改革。由美國率先將培養教師的基地放到綜合大學和文理學院中,獨立的師範學院逐步被綜合大學和文理學院所取代。其後,各國蜂擁而起,效法美國。首先是日本,然後是英國、聯邦德國,於是獨立的師範院校每況愈下。
可以說,加強綜合大學在教師訓練中的作用,是戰後發達國家師範教育發展的主要趨勢。
為什麼會出現這一趨勢呢?主要原因是由於現代生產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不僅推動了中等教育結構改革的進行,而且推動了中等學校教學內容和方法的變革,顯露出綜合大學在培養師資方麵的優勢。
1.中等教育結構的改革。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的推動下,中等教育在發達國家基本上趨於普及,這帶來了中等教育結構的多樣化。如英國的中等教育,除了傳統的公學和文法中學外,還有技術中學、現代中學、綜合中學和中間學校等。聯邦德國除了傳統的文科中學外,還有普通中學、實科中學、綜合中學等,在文科中學中,又可分為古典語文中學、現代語文中學和數學自然科學中學;在高中階段,各州還有名稱不一的特殊類型學校,如經濟中學、社會科中學、工科中學、藝術中學、體育中學、農業中學、家政中學等。美國的中學雖然是單一型結構,但在高中實行分科,包括學術科、職業科和普通科,其中職業科又分農、工、商等科。在戰後中等教育結構的變化中,最主要的就是職業技術教育的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