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是80年代中華民族進軍現代化的主旋律,經濟體製改革,科技體製改革,教育體製改革,這一係列改革使中華民族在走向現代化的征途中邁出了堅定的步伐。同各行各業一樣,我國高師教育也在改革中獲得了發展,受到了全社會的極大關注。那麼,80年代我國高師教育的改革取得了哪些成就,存在些什麼問題?對此作出回答,也許是有益的。
一、長期以來實行的高等師範教育的獨立體製有所突破,但開放的高師體製還沒有確立,整個高師教育還是在原有體製下運轉
解放以來,我國高等師範教育一直沿襲獨立的高師教育體製,這一體製是解放後在學習蘇聯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的,其主要特點是培養機構的單一性和培養方式的定向性。這一體製同五六十年代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基本上是適應的。但進入80年代後,隨著義務教育的逐步普及和中等教育結構的迅速變化,獨立高師體製已越來越難以適應教育事業改革和發展的要求,其自身的弊端也日益顯露出來,它隻承認高師院校培養教師的合理性,不願利用該體製之外的優良學術環境和多種培養渠道,人為地堵塞了教師隊伍的來源渠道;它隻強調高師教育與普通中學的適應性,與單一的中等教育結構相掛鉤,對中等教育結構的變化表現出了很大的遲鈍性。因此,打破獨立的高師教育體製,實行開放的高師教育體製就成為教育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目前實行開放製,更主要的是為了解決高師院校本身近期內所無法解決的兩個矛盾:中等學校師資學科結構(各門課程對教師的需求量)不平衡的矛盾和類型結構(各門類學校對教師的需求量)不平衡的矛盾。近幾年來,我國高等師範教育的發展已開始突破原有的獨立的高等師範教育體製的樊籬,教師的培養已不再僅僅被視為高等師範院校自身的責任,許多綜合大學和其他類高校也開始在一定程度上為中等學校培養部分急需的師資,擴大了中學師資隊伍的來源渠道。高等師範院校也不再把自己束縛於培養普通中學教師的單一目標上,而是根據自己的條件和可能,在保證培養大批合格的教師的前提下,為職業技術學校培養教師,為社會培養教育行政和管理人才以及其他社會急需的專門人才,以適應社會發展對各種專門人才的迫切需要。據統計,1987年,全國有263所非高師院校在28種專業中開設了師資班,為中等學校培養急需的師資,在校學生人數超過了5.6萬人,與此同時,全國260所高師院校中有123所(其中不包括北京師範大學和華東師範大學)利用自身的優勢為社會培養急需的文科、理科、工科、政法、財經、農科、藝術、體育等方麵的專門人才,在校學生人數達到了1.5萬人,通過夜大學和函授的方式,高師院校也為社會提供了一批急需的人才。
以上事實說明,原有的獨立的高師教育體製正在被突破,向著開放的高師教育體製慢慢靠攏,這對於我國高師教育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雖然高師教育體製開始發生變化,但是開放的高師體製還沒有確立,整個高師教育仍在原有的體製下運轉。沒有體製上的保證,也就難以保證非高師院校培養出來的教師高質和培養教師行為的長期性,難以保證高師院校的師範專業不受非師範專業的衝擊和影響。
二、高等師範教育結構的調整取得了很大成就,但與教育事業發展的要求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高等師範教育結構主要包括類型結構、層次結構和專業結構等。在類型結構上,近幾年來主要是單一的培養普通中學教師類型的高師院校、培養普通中學教師類型和職業技術學校教師類型的高師院校。培養職業技術教育師資的職業技術師範院校從無到有,1987年已發展到10多所,其他高師院校也參與了職業技術教育師資的培養工作,促進了中等教育結構的改革和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雖然通過類型結構的調整,職業技術師範教育有了較大的發展,但與職業技術教育的迅速發展對師資的需求仍存在很大的差距,無法滿足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的要求。
在層次結構上,高師教育包括了專科生、本科生、研究生教育三個層次。近年來,研究生層次和專科生層次的教育有了迅速發展,使原來高師的研究生教育和專科生教育發展比較薄弱的狀況有所改觀。1987年與1983年相比,研究生在校生數占高師院校在校生的比例增加了1%,專科生在校生數占高師院校的在校生數的比例增加了7.5%。但是高師係統對研究生的需求(主要是師專)和初中教育對專科生的需求仍很緊張,差距甚大。
在專業結構上,近年來,高師院校設置的專業數量迅速增加,但專業結構的不平衡矛盾一直沒有得到解決,各種專業點數及培養數量的多寡不平衡,長短線專業並存,與教師的實際需求失調。
三、高等師範院校的數量大幅度增加,培養能力得到加強,但忽視了辦學條件的改善和辦學效益的提高
1978年以來,高等師範院校數量成倍增長,1987年,高等師範院校已達260所,是1977年的4.4倍,高師院校數量的大量增加,為大量培養中學教師作出很大貢獻。但由於發展過快過猛,尤其是師專,1977年隻有10所,1987年達187所,因而在發展過程中帶來了很多問題,最主要的是高師院校的辦學條件差和辦學效益不高。
我國高師院校數量的增加,主要是依靠新建學校和中師升格為專科學校等幾種形式,所以目前高師院校數量很多,但辦學規模普遍偏小,尤其是師專,有近二分之一的學校在校生數在千人以下,作為具有多科性、綜合性特點的高師院校,這樣的規模顯然是太小了,它分散了各種辦學力量,降低了辦學效益,使有效的資源沒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由於學校規模小,辦學力量分散,再加上高師院校原有的基礎弱、起點低,必然降低高等師範院校的辦學條件。首先是學校師資水平達不到應有的要求,與綜合大學和其他院校相比,高師院校師資隊伍力量較為薄弱,尤其是大批師專,高級職稱的人數更是寥寥無幾。由於實行獨立的師範教育體製,高師的師資主要靠高師內部來解決,高師力量的分散,自身培養研究生的能力有限,又很難在短期內從根本上改善高師師資隊伍的素質。其次,高師院校的圖書、設備、校舍等條件達不到應有的水平,高等師範院校經費更是捉襟見肘,不僅科研經費少得可憐,可供使用的事業費也要低於其他院校的平均水平。這些都直接影響到高等師範教育的發展,影響到高師教育辦學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