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八十年代我國高等師範教育改革回顧(3 / 3)

我國職後師範教育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已建立起一個獨立的職後師範教育體係,到1987年,接受中學教師進修的省、地(市)兩級教育學院和教師進修院校發展到268所,超過了職前高等師範教育院校的數量,在校生25.1萬人,其中本科生 2.6萬人,專科生22.5萬人。除此之外,許多普通高師院校和其他一些高校也承擔了培訓職後師資的任務,1987年通過各種形式在這些學校進修、學習的中學教師達23.4萬人,其中本科生3.9萬人,專科生15.5萬人;職後師範教育的形式也有全脫產、半脫產和在崗進修等幾種,其中主要形式是在崗進修,即通過函授、夜大學等形式接受職後培訓。職後師範教育的發展,為解決中學教師大量不合格的問題,提高師資質量起了很大作用。但到目前為止,我國職後高師教育的職能僅僅是囿於學曆不合格的教師的學曆“達標”上,而沒有把職前教育和職後教育統一起來,把職後教育作為職前教育的延續部分,結合教師在學校工作的經曆和實際,不斷充實、更新、改造他們原有的知識結構,提高他們的教育教學能力,使其不斷適應當代科學文化技術和現代教育科學理論方麵飛速發展的要求。1987年,教育學院中非學曆進修的教師僅有2.7萬人,其中很大部分也是為解決中學教師不能很好勝任教學工作的問題,真正為充實、提高、改造原有知識結構,掌握現代教育教學知識,總結研究教學經驗,進行創造性學習的目的而進修的教師就寥寥無幾了。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麵。其一,我國中學教師隊伍中學曆不合格的情況仍相當嚴重,1987年,初中教師學曆不合格的占59.9%,教師隊伍質量不高的情況直接影響了中學教學質量的提高,需抓緊解決,這一任務主要要由教育學院來承擔。其二,現有教育學院的辦學水平不高,尤其是師資隊伍的力量薄弱,難以承擔起學曆合格教師職後提高的重擔。

80年代我國高師教育的改革是多麵的,以上僅是擇其要者回顧了80年代我國高師教育改革的一些主要嚐試。總的來說,我國高師教育的改革是成就與問題並存,希望與憂患共生。如果高師教育要在今後的改革中獲得比以前更大的成就,那麼最有希望的改革對策是:

第一,重視教育事業,增加教育投入,努力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和待遇,吸引優秀人才讀師範、做教師。

長期以來,由於不重視教育、不尊重教師,使得教師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待遇不斷降低,終於導致了高師教育招不到優秀學生,教師隊伍留不住優秀人才的窘境。要擺脫這種窘境,當務之急是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待遇,把教師提高到從未有過的崇高地位,使教師職業無論在社會地位還是經濟待遇方麵都成為一個令人向往的職業,從而吸引大批優秀人才從事教育工作,建立起一支穩定的、高質量的教師隊伍,以保證整個教育事業的良性發展。

第二,改革教師培養過程,優化教師隊伍結構,努力提高教師和師範教育的專業地位和水平,以專業地位的提高求社會地位的改善。

長期以來,教師社會地位和經濟待遇的低下除了不受社會重視的原因外,就教師本身來說,是這門行業的專業化程度和學術水平不如其他諸如醫生、律師、工程師等行業,甚至教師職業是不是專門職業,是否要經過專門訓練的問題也有人對此持有異議。教師和師範教育沒有一定的專業地位和水平,就難以體現出教師勞動價值的優越性,要真正大幅度提高教師的地位和待遇也難以求得社會的普遍理解和認可,個人或行業對社會提供的服務及獲得的待遇受到了價值規律的製約,專業化程度愈高的職業,在掌握這門職業的知識和技能過程中所花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就愈多,其相應地獲得的地位和待遇亦應愈高。因此,要改善教師的地位和待遇,必須改革教師的培養過程,包括適當延長教師專業訓練的時間,強化職後師範教育能力的提高,更新和發展新知識與技能、已經理論研究的職能;改革高師教育的課程結構和職業訓練的方法,嚴格把握高師教育的入學標準和畢業標準,等等,從而保證師範教師和教師的專業地位和水平的不斷提高。同時,還要優化現有的教師隊伍結構,實行教師資格證書製度,並與待遇直接掛鉤,要嚴把新教師錄用的質量標準,把不稱職、素質差的教師堅決予以淘汰,杜絕以犧牲質量、降低標準求得數量發展的傳統做法,為提高教師的地位創造良好條件。

第三,打破獨立的高師體製,繼續調整不合理的高師教育結構,提高高師的辦學效益和水平,增強高師教育適應教育事業發展的能力。

80年代,我國教育事業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全國範圍內有步驟地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中等教育結構改革,職業技術教育蓬勃發展,這些都對高師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師教育為適應教育事業的發展也在不斷改革、發展,但與整個教育事業的發展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存在著體製封閉僵化、結構不盡合理、辦學效益與水平不高等問題,這些都需要在今後的改革中進一步解決。首先,要打破原有的封閉體製,建立起大師範教育係統,把定向培養與非定向培養,職前教育和職後教育統一起來,組織、安排、協調、統籌各種力量優先發展高師教育,從宏觀上控製高師教育與整個教育事業的發展相適應。其次,要繼續調整不合理的類型結構、層次結構和專業機構,加強職業技術教育師資、短缺學科教師和九年製義務教育所急需的師資的培養能力,從微觀上保證高師與中等教育事業的發展相適應。再次,要控製高師院校的發展速度,控製高師院校內部的潛力,集中力量提高辦學效益和水平,使高師教育走上穩定發展的道路。

80年代我國高師教育的改革作出了許多有益的嚐試,對此,我們應作出宏觀的、審慎的評價,並努力從中把握住今後高師教育改革的方向,這樣我們才能比過去更成功地改進高師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