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八十年代我國高等師範教育改革回顧(2 / 3)

四、高等師範院校的課程沒有實質性的變化,課程結構不合理,課程內容雜亂、陳舊,脫離中學實際的情況依然存在,影響了師範畢業生的質量

近年來,全國各省市對師範畢業生進行了普遍的跟蹤調查。調查發現,社會上雖然肯定了近幾年高等師範教育所取得的成就,但對師範畢業生質量的指責也頗多,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麵:知識麵窄,興趣單調,知識結構欠佳;教育教學能力與教師職業基本功差,高師畢業生的語言文字表達、板書、組織教學、製作教具、演示實驗、指導課外活動等教師必備的基本功非常欠缺;專業思想不鞏固,事業心欠強等等。造成高師畢業生質量不能令人滿意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高師課程缺乏實質性變化,仍沿襲傳統的課程模式,難以培養出大批優秀教師。

課程結構不合理首先表現為普通文化課與專業課的比例失調。從課時上看,普通文化課所占比重不能算小,但實際上它僅包括了外語、體育、政治課三類,缺少社會科學、人文科學、自然科學方麵更為豐富的課程,並且在占教學總時數20%的選修課中幾乎又都是清一色的學科專業課程;其次是教育理論學習薄弱,教育實習不受重視,忽視教育教學基本功的訓練,忽視專業思想的教育;第三是高師課程體係內缺乏靈活性和彈性;第四,從課程的課時結構來看,大型課程(100學時以上)所占比重過大,據部分高師院校統計,在專業必修課中,大型課時所占比例近40%,這就給課程組合和自我調整增加了難度,也加劇了教學總時數的不斷膨脹。

高師課程內容陳舊、雜亂脫離中學實際,首先表現為課程內容缺乏時代氣息,不少課程內容仍然是若幹年前的東西;其次是缺乏一個能體現高師教育特色和基本質量要求的核心部門,在內容的選擇安排上比較零亂,缺乏相對明確一致的標準;再次是與中學的實際需要之間存在著很大差距,一些與中學實際需要關係不大的課程大量開設,而一些對師範生本來從事工作很有價值的課程卻受到忽視,“學非所用”、“用非所學”的現象是高師課程脫離中學實際的真實寫照。

五、高師在招生、畢業生分配製度的改革方麵做了許多有益的嚐試,但招生難和分配難的情況並未徹底扭轉

長期以來,師範院校招生難和分配難(指畢業生不願當中學教師)的情況一直很嚴重,優秀的高中畢業生不願報考師範,讀師範的學生畢業後不願做中學教師,給中學教師隊伍的質量帶來了嚴重影響。為此,在1980年全國高師會議後,高師院校的招生和畢業生分配製度進行了一係列改革。招生製度的改革主要是:第一,高師院校與重點大學一起,參加第一批錄取新生,第一誌願報考師範院校達到一般錄取分數線的考生一次投檔,由高師院校擇優錄取。第二,高師院校采取“定向招生”、“推薦與考試相結合招生”、“免試保送招生”等多種形式擴大生源渠道,提高生源質量,吸收優秀人才讀師範。第三,高師院校提前單獨進行招生。高師院校招生製度的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高師院校生源的數量,提高了高師院校生源的質量,對於緩解高師院校招生難的問題起到了積極作用。高師院校畢業生分配製度的改革主要是在國家計劃的指導下,把競爭機製引入到高師畢業生分配過程中,在一定範圍內,實行學校與用人單位的“供需見麵”,學生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的分配方法。這種辦法擴大了學校、學生和用人單位的自主權,不僅體現了學以致用、人盡其才的原則,使得學校、學生和用人單位的三方滿意,而且給學校教育工作和學生的學習生活帶來了壓力和動力,也促進了學校與社會的聯係與合作。

盡管我們在高師院校招生和畢業生分配製度的改革上做出了以上的努力,但是,高師院校招生難、畢業生分配難的問題仍沒有從根本上好轉,且有每況愈下的趨勢。幾年前,一些高師院校招生中填報第一誌願的學生超過應招生數的好幾倍,且質量也較好,而近幾年許多高師院校招生中第一誌願的比例大大下降,甚至有不少高師院校新生中第一誌願的比例在10%左右。更有甚者,為數很多的考生在“是否願意服從分配”欄中填上了“除師範外願服從分配”或“堅決不讀師範”之類把讀師範、當教師視為畏途的語言。不僅願讀師範的人數越來越少,而且新生質量亦每況愈下,以北京師範學校為例,在錄取的新生中(理科),達到重點大學錄取分數線的百分比,1981年占50%,1982年占40%,1983年占31.9%,1984年占34.8%,1985年占32%,1986年占7%。(王蓓,等.如何穩定中學師資隊伍.高教研究,1988(4).)高師院校招生難成為困擾高師教育的一大難題,而高師院校畢業生分配難又成為困擾中學師資隊伍的一大難題。高師院校的畢業生不願到教育戰線上從事教育工作,尤其不願做中學教師。據哈爾濱師範大學調查,1987年暑假前畢業生分配時,真心願意當教師的不足10%,而明確表示不願當教師的有30%,(華東師範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中國高等師範教育改革.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70.)另有不少人拿到“派遣證”後遲遲不去報到,有的到中學還沒坐穩就要求調動。這些情況使得中學師資隊伍長期動蕩不安,陷入了嚴重的危機之中。

六、職後師範教育迅速發展,自成體係,但是其職能僅囿於中學教師的學曆“達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