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國高等師範教育體製變革的曆史(3 / 3)

三、新時期高等師範教育製度的現狀及麵臨的問題

新時期十年,我國高等師範教育得到了重新恢複和發展。據1985年統計,全國高師院校發展到47所,專科院校178所,在校學生16.8萬人;本科院校69所,在校學生16萬人,並有了相當數量的研究生;教育學院發展到216所,在校學生24.7萬人。這樣,我國就初步形成了包括研究生、本科生、專科生三個教育層次和職前訓練、在職培訓的兩個教育係列的高等師範教育製度。縱使如此,它與教育事業的發展仍極不適應。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

一是規模的不適應。1985年,中共中央確定了教育體製改革的藍圖,明確提出了世紀末“有步驟地實行九年製義務教育”的發展目標,並製定了“調整中等教育結構,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教育發展戰略。普及義務教育,改革中等教育結構的關鍵,是“建立一支有足夠數量、合格而穩定的教師隊伍”。但是,目前我國教師隊伍的規模和師範院校的培養能力,與普及義務教育、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對教師的需求量相去甚遠。以陝西省為例,“七五”期間,該省僅普通中學就需增加教師2.7萬,現有的高等師範院校每年的培養能力僅有3000左右的畢業生可供分配。師資數量的缺乏,在職業教育方麵更為突出。以河北省為例,1990年該省農職業高中需專業課教師1.2萬人,現有專業課(包括兼職)教師僅2700人,現有培養能力每年隻能提供近千人。因此,師資的嚴重缺乏,成為我國普及義務教育、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突出矛盾。

二是水平的不適應。加強基礎教育,提高基礎教育的質量,關鍵在於有高水平的教師,高水平的教師有賴於高水平的學校來培養。而我國目前高等師範院校的水平較低,不能適應培養高水平的教師的要求。我國高等師範院校多屬1978年以來恢複和新建的,其中新校大多在中師基礎上創建的,或在師院分校、大專班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學校層次的提高與學校水平的提高並非是完全同步的,其經費、師資、圖書、設備、校舍等方麵條件都是比較薄弱的。高等師範院校畢業生的質量也不夠高,普遍不安心從事教育工作,知識麵窄,興趣單調,動手能力、科研能力、教學能力、組織管理能力都較差,教學中缺乏創造性等等。

由此可見,我國目前高等師範教育的規模和水平不能適應教育事業發展對教師數量和質量的要求。造成這種不適應的原因有許多,但主要原因在於我國現行的高等師範教育體製。

我國現行的高等師範教育體製是一種獨立的體製,這一體製是解放後在學習蘇聯經驗基礎上形成的。其主要特點是,培養機構的單一性和培養方式的定向性。

單一的培養機構,把教師的培養局限於師範大學、師範學院和師範專科學校,造成了高等師範教育體製的排外性。它隻承認高等師範院校培養教師的合理性,不願利用該體製之外的優良的學術環境和多種的培養渠道,人為地堵塞了教師隊伍的來源,結果束縛了高等師範教育的發展,使高等師範教育培養出來的教師遠遠滿足不了教育事業發展的要求,造成了整個教師隊伍人員構成複雜,水平低下,許多教師根本沒有受過專業訓練,也降低了教師隊伍的質量。

定向的培養方式,強調師範教育“麵向中學”,與單一的中等教育結構相掛鉤,表現出了巨大的惰性。它不能適應由於經濟體製改革,產業結構和勞動力結構的變化所引起的教育體製的定向性,使它隻能為普通中學提供教師,而不能為蓬勃發展的職業技術教育提供師資。因而,師資問題就成為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的突出矛盾。定向的培養方式,過分強調“師範性”和“麵向中學”,束縛了高等師範教育質量的提高,培養出來的學生質量較低,各種能力不強,缺乏創造精神,不能適應由於科技發展所引起的中學課程的改革和教學內容的更新,反而往往成為教學改革的阻力。

由於以上弊端的長期存在,積重難返,使得高等師範教育越來越不能適應教育事業日益發展的要求。因此,改革現行的高等師範教育體製乃是當務之急,勢在必行。筆者以為,改革我國高等師範教育體製,應該要打破獨立高師體製的單一性和封閉性。實行開放的高等師範教育體製,即拓寬培養教師的渠道,改革高師院校的辦學模式,充分利用整個高等教育的優良環境,發揮高師院校及其他各類大學的力量,彌補高師院校培養教師的數量和質量上的缺陷,保證我國教育事業的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