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曆史與現狀
(一) 我國中學教師在職培訓的三個發展階段
中學教師在職培訓是高等師範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中學教師隊伍質量的重要保證。我國中學教師在職培訓從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經曆了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1978-1983年
70年代末,中學教師隊伍麵臨的主要問題是質量偏低。1978年,在244萬初中教師中,學曆達到大學專科畢業水平的僅占9.8%;在24萬高中教師中,學曆達到大學本科畢業水平的占45%,教師的文化業務水平遠遠不能適應需要。為此,國家開展了以教材、教法過關為重點的中學教師培訓,使教師掌握中學教材和基本教學方法。
第二階段:1984-1988年
1984年起,中學教師培訓的重點轉到了學曆補償教育,任務是幫助初中教師達到大學專科畢業程度,高中教師達到大學本科畢業程度。教育部確立了中學在職教師係統進修高師課程的目標:使具有高中畢業程度或同等學力的在職中學教師,經過2~5年的培訓,在所教學科的專業知識方麵分別達到高師專科、本科畢業程度。教育部參照全日製高師院校專科、本科教學計劃開設課程,專門製訂並頒發了《中學教師進修高等師範專科、本科教學計劃》。遵循保證主幹課程,突出加強專業課程;體現師範特點,設置教育課程的原則。合格者發給證書。
第三階段:1989年至今
1989年起,開始了以繼續教育為重點的中學教師培訓。北京、上海、天津、遼寧等省(市)相繼製定了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的有關規定。目前,部分地區中學教師培訓正由學曆補償教育為重點向繼續教育為重點轉移。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因素有:
1.終身教育觀念的建立。終身教育是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形成的國際教育思潮,也是至今仍為世界教育改革產生重大影響的一種教育理念。這種理念日益變為廣泛的教育實踐,極大地促進了成人教育的發展。隨著《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埃德加 富爾)、《終身教育引論》(保爾 朗格朗)、《繼續教育——問題與展望》(弗拉季斯拉夫列夫)等著作的翻譯出版,從1979年起終身教育的思想亦深入我國教育界。如教育應是個人連續不斷的學習過程,貫穿整個一生,應包括個人和社會生活的各個側麵;學會生存,就必須按終身教育原則安排學習、工作和閑暇生活,教育亦要能夠在每一個人需要的任何時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識技能等理念日益成為在職師範教育發展的動力。
2.基礎教育觀念的轉變。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指出:“教育體製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質,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從1986年4月起,教育界展開了“端正教育思想,明確培訓目標”的討論,提出了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教育改革思路,並構建了多種“素質教育”模式、改革方案和評價體係。素質教育強調立足現在,麵向未來;強調從學生實際出發,發展學生個性;強調麵向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獲得發展。教師必須重新學習,建立與素質教育相適應的知識體係和能力結構。
3.中學課程教材改革的直接推動。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課程教材改革是關鍵。如上海從1988年起製訂課程改革方案,1991年起初步試點,1993年起麵上推廣。新的課程方案是由必修課、選修課和課外活動三個板塊構成的課程結構,與原有課程相比,新方案一是開設了大量的選修課,既有知識類,又有技藝類、職業類;二是課外活動占有重要地位;三是對必修課教材內容進行了較大改革,課程改革對中學教師在職訓練提出了艱巨的任務。
4.中學教師隊伍學曆水平的提高。經過培訓,中學教師隊伍學曆合格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中學教師,總體學曆水平的合格率由1978年的9.8%提高到1989年的41.3%。上海市1989年高中教師達到合格學曆的占教師總數的66.8%,初中教師達到合格學曆的占78.3%。這為中學教師繼續教育的開展奠定了基礎。
繼續教育的目標是全麵提高教師隊伍的政治、文化和業務素質,使每個教師在現有基礎上得到進一步提高,並使其中的一部分逐步成為學科帶頭人和教育教學專家,初步形成一支政治素質好、品德高尚、結構合理、質量優良、適應需要的師資隊伍。
(二)我國中學教師在職培訓的現狀
目前,中學教師在職培訓在發達地區以繼續教育為主,如上海、北京、天津等省市;在不發達地區仍側重學曆達標教育。因此,在培訓類型、形式、結構上呈現出多樣化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