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我們處於世紀之交、知識經濟初見端倪的時期,在認真學習和深刻領會全國教育工作會議關於師範教育改革精神的同時,我們清楚地認識到,我國新世紀師範大學的使命問題是當前整個教師教育改革中一個重中之重的問題。對這一問題的重新審視和理性思考是構建我國教師教育創新體係的前提性條件。
一、當代國家教師教育發展趨勢
隨著世界範圍經濟競爭和科技競爭的加劇,各個國家把教育擺到了社會發展的戰略位置來考慮,教育改革的浪潮風起雲湧。在世界範圍的教育改革浪潮中,人們愈來愈認識到:教育改革的成敗,關鍵在教師,教師專業水平的不斷提高成為了師範教育改革的方向和主題,不僅“師資培育”已經逐漸成為“專業教育”的形態,而且在職教師的持續專業發展也已變成一種“常態性”的期望。在“師資培育”向“專業教育”形態發展的過程中,有以下幾個方麵值得關注:
(一)教師職業的高學曆化
教師培養製度的發展經曆了一個分級分層培養到最終在大學確立教師教育專業地位的過程。最初建立的是培養小學教師的中等師範教育(師範學校),其後出現了培養中學教師的高等師範教育(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再後高等師範教育取代了中等師範教育培養小學教師。現在許多國家中小學教師的培養已發展成為大學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在英美等發達國家,教師教育機構與其他諸如醫生教育、律師教育等專業教育一樣均是大學的一個獨立的專業學院(綜合大學中的教育研究生院),中小學教師的培養基本實現了高等教育化,並且獲得碩士、博士學位者在中小學任教的人數不斷增加。
(二)教師教育的專業化
教師職業是一種專門職業,構成專門職業的主要條件是具有建基於被社會所認可的知識和技術上的專業發展製度。從教師職業的產生和發展來看,教師經曆了一個從兼職到專職,從普通行業到專門職業的發展曆程,期間所依賴的教育理論成分越來越多。人類最初沒有係統化的教育理論,隻有所謂的教育經驗,後來有了教育技術、教育思想,教育思想的體係化就形成了教育理論,教育理論運用於教師的培養就產生了師範教育,並成為師範教育賴以存在的學科基礎。因此,教師專業發展製度是建立於教育科學基礎之上的,教育科學是教師教育專業性的體現。為了提高教師教育的專業化,許多國家都加強了教師教育科學方麵的專業訓練,並試圖使教師的教育專業訓練成為高等教育中一個相對獨立和集中的階段,以保證教師專業訓練的質量。
(三)教師資格的製度化
為了保證教師的專業發展和教學工作的專業水平,國際社會普遍實行了教師資格證書製度。教師資格證書與學曆證書並行,互不替代,凡欲從事教學工作的人,除了具備相應的學曆證書外,還要取得教師資格證書。教師資格證書主要保證具有合格學曆的人從事教學工作具有相應的職業技能和要求,具體來說是保證沒有受過教育教學專業訓練的大學畢業生具有相應的教育教學知識和技能。在定向的師範教育體製下,接受師範教育的學曆證書具有替代教師資格證書的功用,在非定向的師範教育體製下,其他文理教育的學曆證書不可替代教師資格證書。教師證書不僅為從事教學工作的人提供了資格保障,同時,對在任教師頒發不同種類的教師證書,還可為教師的專業發展創造機會並將激勵建設性的專業發展活動。這種教師資格的製度化至少告訴我們兩點結論:(1)教師職業的立業之本是專業教育;(2)師範大學的立校之本是教育專業。
二、師範大學負有教師專業發展的重大使命
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教師的專業發展製度在許多國家已發展成為大學教育製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未來大學在教師專業發展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0年教育內容發展的全球展望》一書所說:高等教育負有為未來幾十年培訓教師的使命而變得更加重要。
從全球來看,教師專業發展活動主要由三種機構給予關注並提供指導和幫助,他們是高等院校、專業學會或政府機構、教師任職學校。高等院校提供學術支持,專業學會或政府機構提高專業標準,任職學校提供實踐機會,三者相互合作,發揮互補作用。其中,由於大學特殊的職能而發揮著決定作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編寫的《教育——財富蘊藏其中》一書指出,大學作為科研和知識創造的自治中心,知識界和政界領導人、未來企業領導人以及大多數教師都是由大學培養出來的。在知識和信息量迅速增長的年代,高等教育在師資培訓方麵、在同不屬於高等教育的師資培訓機構建立聯係方麵,以及對負責師資培訓的教師進行培訓方麵都起著決定作用。我國目前教師的培養培訓雖然主要仍是由各級師範院校負責,但從國家教師教育發展的趨勢和我國師範教育改革的方向可以判斷:盡管師範院校也參與了教師培養的工作,但師範大學在未來仍然居於我國一體化教師教育的核心地位,仍然承擔著教師專業發展極為重要的使命。具體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