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師職業的立業之本是專業教育,教師專業教育的學科基礎是教育科學;教育科學是師範大學的立校之本,促進教育科學的發展是師範大學尤其是重點師範大學的重要使命。
2.不同層次的師範院校各司其職,明確目標定位。最高一級的師範大學應該主要承擔教師的大學後教育和學院培訓教師的培訓,並以教育科學研究為己任。
3.教師教育的視野從傳統的職前教師培養延伸到教師專業發展的全過程,要求建立起職前、入職與在職教育一體化的教師教育機構。
4.中小幼教師的學曆逐步趨於一致,要求多類型、多層次、小而全的培養機構一體化。
5.教師專業發展涉及到許多機構,而專業學會或政府機構、中小學校等,他們相互間形成一個共同體,是一種夥伴關係,師範大學處在一個中心地位。
為進一步完善一體化的教師教育體製,結合新世紀師範大學的曆史使命,為師範大學的教師教育提出下列建議:
建議一:進一步深化師範大學與中小學的夥伴關係
正如醫學與臨床相結合一樣,教學研究與教學實踐也必須有一種可行的結合方式,這就是國外60年代以來一直推崇的大學與學校的夥伴關係。近年來,我國在這一方麵也向前進了一大步,如華東師大已經與100多所中小學、幼兒園建立了一定程度的夥伴關係,它們都是以實習學校、實驗基地、實驗學校、附屬學校等形式存在的。問題是如何加強這種已經建立的夥伴關係,使得真正做到研究與教學的一體化、理論與實踐的一體化,使得大學與學校都能從中獲得應有的價值,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服務。為此,我們建議:
把大學的課堂向有夥伴關係的學校延伸,為大學教師提供理論傳播的機會,為師範生提供見習、實習的機會,也為中小學教師提供進修的便利;
繼續尋找盡可能多的理論與實踐對話的機會,如為基礎教育服務成果展示會,實驗學校課題成果報告會等;
推進專業發展學校的建設,使教師教育發展改革和中小學教育質量的提高形成一種共生的關係,它不僅要成為師範大學教育研究的實驗學校,還要成為培養教育專業人員專業發展的學校。
建議二:培養受過博雅教育的新教師
教師教育不僅要重視教學技能技巧的傳遞,重視教學法的課程,而且更要重視教師心靈的塑造,強調廣泛的基礎知識和批判性思維,因為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不僅僅是表層上的學科知識與技能,更重要的是教師的心靈、人格。我國的教師教育以前比較偏重教師所教學科專業教育,師範大學基本上是按綜合性(研究型)大學模式來設計專業與課程,師範性從體製上往往就難以顯現。實際上以前由於中學按分科教學,這種缺陷不是那麼明顯,而現在中小學課程綜合化已成事實,而且還會進一步地綜合化,這就給師範大學提出了新的挑戰,要求師範大學重新定位自己的本科培養目標:培養受過博雅教育的未來教師。為此,我們建議:
減少一部分必修課時,尤其是有關“理論”學習的課時,增設教育情景性課程和專題研究類課程,為師範生提供思考與體驗的機會;
進一步完善輔修製、學分製,加大跨專業選修課製的建設,設立課程證書製,給師範生以廣泛的基礎;
增加見習、實習時間與機會,豐富師範生的專業理解與教育體驗;
改變課堂教學模式,提高師範生的課堂參與度,讓他們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與解決問題。
建議三:開展教育碩士培養計劃
卡內基教育和經濟論壇工作小組關於《國家為培養21世紀的教師作準備》的報告中認為,改革教師教育、提高教學專業地位的關鍵是加強教師的專業教育,撤銷本科水平的教師證書方案,把教師的專業訓練提高到研究生水平。研究生水平的教師教育方案包括繼續教育碩士學位課程方案和教育碩士學位課程方案,前者以幫助非教育專業本科畢業生進入教師職業為目標,後者則是為在職教師提供的繼續學習計劃。
教育碩士培養計劃不同於師範大學原有的以學術研究為取向的學科碩士培養計劃,它是以培養教育教學專家為目標,麵向具有一定教育教學實踐經驗的一線教師;
教育碩士培養立足於教師工作中的現實問題,運用案例教學、反思性教學等方法,結合教育理論的新進展,提升在職教師的教育教學理論和實踐水平;
教育碩士的培養是一種在職的培養方式,在學習時間和學習年限上應該有充分的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