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建立高水平、有活力的教師教育體係(1 / 3)

一、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實現教師教育的體係創新

1952年起,我國建立了定向的師範教育體係,即中小學教師由獨立設置的師範院校培養,師範院校隻設置師範專業,師範生免交學費,享受助學金,畢業後由國家負責統一分配至中小學工作的體係。新中國成立以來,這一獨立的師範教育體係支撐了世界上最龐大的中小學教育,不但培養了大批新師資,而且培訓了大批在職教師,為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的發展作出了曆史性貢獻。但是麵對不斷發展的社會形勢,麵對全麵推進素質教育的要求,定向的師範教育體係受到了越來越嚴峻的挑戰,逐漸表現出這種體係所固有的弊端:

1.嚴格的計劃性不能敏銳地反映社會對師範教育的要求,尤其是對各種規格類型的新教師的需求;

2.封閉的體係削弱了師範院校的競爭意識和競爭能力,師範院校缺乏辦學的活力和競爭力,尤其缺乏自身的造血功能;

3.狹窄的師範性忽視了師範院校的綜合性,囿於狹窄的師範性的辦學思路導致了師範院校的學科發展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落後於教育改革的要求;

4.教師的職前教育和在職教育相分離,導致了有限的教育資源浪費、低層次的重複培訓,與培養機構的辦學水平倒掛等多重矛盾。

革除原有師範教育體係的上述弊端既需要從大處著眼,也需要從實處入手,建立一個高水平、有活力的教師教育體係正是從大處著眼改革師範教育。

我們所理解的高水平、有活力的教師教育體係是:“以少數重點師範大學為龍頭,以眾多師範院校為主體,有其他類型高等學校廣泛參與的,師範與非師範院校相互交融、相互促進的教師教育體係。”

(一)高水平、有活力的教師教育體係是一個開放的體係

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麵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提出:“調整師範學校的層次和布局,鼓勵綜合性高等學校和非師範類高等學校參與培養、培訓中小學教師的工作,探索在有條件的綜合性高等學校中試辦師範學院。”這一決定衝破了我國傳統的定向的師範教育體係,確立了我國教師教育體係的開放性,拓寬了教師來源的渠道。

在開放師範教育體係的同時,師範院校也要轉變觀念,深化改革,走出封閉的辦學體製,實行開放辦學:

1.師範院校要以教師教育、終身教育的概念替代師範教育概念,不斷提高辦學水平,提高人才的培養質量和學曆層次,適應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要求;

2.師範院校要加強與其他高等學校,特別是綜合大學的合作,包括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合作,共同促進學科發展;

3.師範院校要整合教師的職前培養和在職培訓活動,以一體化的教師教育體係取代教師職前培養與在職培訓相分離的體係。

(二)師範院校是高水平、有活力的教師教育體係的主體

談到教師教育體係的開放性,不少人主張全盤放棄師範院校,走綜合大學建師範學院的道路。我們認為目前這種想法是簡單化的、不符合中國國情的。

1.根據我國“十五”教育規劃發展目標預計:“十五”期間我國普通高中教師總缺口將達到40 萬人左右,初中教師缺口比高中教師的缺口小,小學教師在局部地域有缺口。因此,目前講開放教師教育體係並不意味著全盤放棄師範院校。

2.“十五”期間,我國基礎教育在教師隊伍素質提高方麵還麵臨著艱巨的任務:全麵提高教師學曆和教學能力;加強骨幹教師隊伍建設;改善教師隊伍科類結構;加強農村貧困和邊遠地區教師隊伍建設等,簡單地放棄師範院校是不符合我國基礎教育發展的實際情況的。

3.教師專業化程度的提高需要有專業化的培養機構來保證。一個合格的教師不僅要有學曆、有學科知識,還要有教育知識、教育能力,所以教師的專門化培養不但不能削弱,而且需要加強。

4.更為重要的是:(1)新中國師範教育的巨大成就是人類教育史上寶貴的經驗財富。(2)師範院校多年來形成的教育學科的專業優勢,已成為師範院校的品牌學科;強調建立以師範院校為主體的開放的教師教育體係,並不是簡單地保存現有的師範教育體係,恰恰相反,高水平、有活力的教師教育新體係的建立正是要以轉變現有的師範教育體係的功能為前提。(3)從數量保障轉向質量提高。師範院校不僅僅要在保障教師隊伍的數量需求上發揮作用,更需要在教師隊伍的專業化水平的提高上起到師範保障作用。(4)從依附的師範教育轉向獨立的教師教育。所謂依附是指教師的教育專業訓練依附於任教的學科,要提高教師教育質量,必須使教師的教育專業訓練獨立於任教學科訓練之外。(5)從狹窄的師範教育轉向以綜合性為基礎的教師教育。在科技發展、知識更新、社會變化不斷加快的形勢下,對於未來教師在學科的前沿性、知識的綜合性、研究的自覺性、麵向社會需要的適應性等方麵的要求會越來越高,對此必須確立以綜合性為基礎的教師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