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高師教育(1 / 3)

我國從計劃經濟體製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轉軌是曆史的必然,是一場深刻的解放生產力的社會變革,涉及到社會所有子係統的生存和發展,關係到每個人的切身利益,也影響到高師教育的生存和發展。

以下就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高師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關係談四個方麵問題。

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高師教育生存和發展創造良好的機遇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將促進我國經濟持續、高速的增長,國家對教育投資的相應增長以及國民收入分配的多元化帶來的投資結構的多元化為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基礎。同時,市場經濟的發展迫切要求國民素質整體水平的提高,從基礎教育目標來看,加快實現普及九年製義務教育與部分發達地區延長義務教育年限,對高師教育培養中學教師在數量和質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將促進高師教育的加速改革,增加學校辦學自主權,調動學校辦學積極性,有利於學校在各自的層次上辦出自己的特色。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將促進人的個性發展與全麵發展的統一。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將促進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以適應開放性市場及信息驟增時代的要求。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將大大促進社會主義教育法製建設,使高師教育引入有規可循、有法可依的競爭機製。目前,高師實踐麵臨的一係列問題,諸如:在教師培養(訓)方麵,存在著這樣的現象:即有條件培養(訓)中學師資的高校難以通過正常渠道獲得生源與培養任務,而缺乏培養(訓)條件的單位卻可以通過各種手段甚至是不合法的手段招生,培養(訓)師資的權力,以及相應的教育經費、教師地位、待遇等,均需從法律上得到保障,尤其在政策上得到具體落實。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將推動高師教育體製的改革,建立以定向型為主,定向與非定向結合的綜合型高師教師新體製,目前高師教育體係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是職前培養教育係統,包括學製兩年或三年的師範專科院校和學製四年的高等師範院校;另一是職後培訓教育係統,包括教育學院和教師進修學校,計劃體製下的我國高師教育體製為單一、定向型,與該體製下培養中學教師的單一培養目標相適應;隨著經濟體製改革的深入及教育事業(尤其是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培養中學教師的單一培養目標和辦學模式無法勝任,1988年我們在《我國高師教育結構調整與改革》研究報告中提出:“調整領導管理體製、建立大師範係統,變單一獨立型為多樣開放型的高師教育新體製,把原有培養和培訓師資的所有學校統一起來加以領導和管理;組織、安排和協調非師範教育係統的高校,統籌規劃、協商確定參與師資培養的學校,有計劃地幫助這些學校搞好教育學科建設。”從師資上保證現階段基礎教育、職業技術教育以及高等教育各學科對人才的需求,正是市場經濟提出的任務和提供的契機。建立新的高師教育體製我們認為需明確以下幾個方麵:(1)這個新體製以高師院校為主,它們主要培養和培訓中學教師和部分小學教師;(2)個別具有較高辦學水平的有條件的師範大學試行“綜合大學+教育學院”的辦學模式,發揮教學、科研整體的功能,培養高質量的中學教師,為一些大學提供高質量的生源;(3)從政策上規定一些非高師院校培養中學教師,同時幫助這些學校建設教育學科,使其與職業技術師範院校一起共同擔負起主要培養和培訓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專業課教師任務;(4)將職前培養和職後培訓逐步統一起來,以提高培訓質量及辦學效益;(5)高師院校從社會需要出發,在適應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根據學校實際,可以開設非師範性專業;(6)實行中學教師資格證書製度應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以確保中學教師質量。

人們曾經提出師範大學轉化為“綜合大學+教育學院”和其他大學也可以辦師範專業的辦學模式,我們認為總體上並不具備主客觀條件。個別師大,他們的非師範專業不僅占全部專業的半數,且經過多年努力這些專業已達到較高學術水平,很多已成為碩士點和博士點,教育學科的專業發展及其研究也已達到較高水準,成為以培養中學教師為主同時培養大學教師和研究人員的綜合大學,積累了一定的辦學經驗。顧明遠教授曾在一報告中指出,師範大學辦學模式轉化的三個條件是:(1)足夠的中學教師數量;(2)合格的教師隊伍;(3)教師職業在社會上具有吸引力。總體來看,這些條件遠未具備(甚至對是否走這條發展道路還有爭議),但在少數經濟發達地區的部分中學,其合格教師數量已得到滿足,教師職業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主要是要有高質量的教師。所以個別師大改為“綜合大學+教育學院”的辦學模式在客觀條件上是具備的,可以試行。另外,一些非師範性高校辦師範班已有多年的曆史,但教育、心理學科的教學問題並未得到普遍解決。師資培養關係到全民族素質的提高,關係到高校所需的高質量的生源,以保證高校能培養出高科技研究和發展所需人才,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因此,提高中學教師質量顯得尤為重要。

二、高師教育的資源配置應采取以計劃為主,計劃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方式

教育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是社會大係統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又是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之一。在社會生產過程中,教育必須同經濟、政治、科技等其他社會現象相協調。教育係統中,基礎教育、職業技術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方麵由於教育對象、性質、任務的不同使其在社會發展中的功能各不相同,這使不同性質的教育與市場經濟相聯係的程度與方式亦有很大區別,高等教育的情況則更加複雜,高師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在過去計劃經濟體製下一直采用指令性計劃,通過各級政府的財政撥款,以保證滿足我國社會發展中所需的中小學教師;在我國逐步實行和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過程中,對維持和發展高師教育所需資源進行配置,是否要全部改變為由市場調節的方式?如果仍保持原有計劃配置方式又怎樣解決現實存在的高師院校係統比其他任何類高校係統經費都困難的局麵?以下試從三方麵來談論這個問題:第一,從高師教育的經費來源來看,由於高師院校培養基礎教育師資的功能與經濟不發生直接聯係,以企業和個人利益為激勵機製的市場經濟一般不會承擔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階段所需教師的投資,而隻能以國家計劃投資的方式配置資源。從實際情況看,由於近期內無法實際解決高師院校辦學經費的困難,而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改善辦學條件和教職工生活福利待遇的能力低於或遠遠低於其他類高校。所以,國家對師範專業采取一定的政策傾斜,大幅度增加投資,使對師範專業的投資高於其他非師範專業投資的增長,以此解決高師院校的財政困難。第二,從招生生源和畢業生就業看,高師院校招生麵臨與其他類高校的競爭,教師職業缺乏吸引力,競爭能力較弱,如果完全采取市場調節,生源質量就無法保證,所以,為保證生源質量,可以招收保送生、推薦生,同時對師範專業學生不收培養費,並實行基本獎學金製度;另一方麵,由於國家投資辦高師,其有權要求師範專業畢業生“在一定範圍內定向就業”,而不是采用其他專業實行的“畢業生在國家方針政策指導下,通過人才勞務市場,采取‘自主擇業’的就業方法”,師範畢業生進入人才勞務市場,基礎教育教師尤其是優秀教師的流失將更為嚴重,現實的情況是,高師院校處於一種不平等的競爭地位,畢業生進入市場看起來似乎是公平競爭,而教師職業在目前的實際情況下與社會其他職業共同競爭優秀人才,這就是一種不平等。所以現階段和以後較長時期隻能采取計劃為主的人力資源配置方式,以保證師範專業生存與發展的最基本條件。畢業生就業時可根據學習成績等各方麵的差異實行在教育係統內的“雙向選擇”方式及一定範圍內的服務期限製度。第三,增強高師院校功能,可以通過以下幾種形式: (1)在有條件的情況下辦非師範性專業;(2)在一定範圍內招收“收費生”,國家財政撥款無法完全滿足高師院校的辦學,在學生(家庭)能夠承受的範圍內,針對不同地區、不同高師院校的具體情況,對非師範專業學生實行統一收費(包括培養費、學雜費等),國家則重點保證師範專業,對師範專業生不收培養費;(3)充分利用許多高師院校與地區長期合作形成的密切關係,開展人才委托培養及技術開發研究與成果轉讓、轉化及推廣,為地方經濟服務,活躍院校自身;(4)對教職工進行分流,建立逐步實行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減輕學校負擔;為學校提供物質保障,改善辦學條件,提高辦學效益;(5)後勤工作實行承包責任製,向校內社會化推進,逐步發揮其在學校的服務功能,最終實現社會化、市場化,學校企業如何才能成為高校教學、科研與服務三大功能的組成部分,這是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