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高師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影響
高師教育的培養目標並不直接與經濟發展發生聯係,其培養的教師是通過培養經濟發展所需的人才的形式發揮作用的,所以其功能在計劃為主的資源配置方式中體現。這使高師教育在許多方麵受到市場經濟的製約和深刻影響,具體表現在:
生源質量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學生和家長在個人利益動機的驅動下,不願選擇待遇偏低的教師職業,即使政府采取保送、推薦的辦法,優秀的高中畢業生仍很少進入高師院校的師範專業。筆者在沿海發達省市調查一所師範大學,第一誌願入學者中竟有97%是違心選擇教師職業。需要說明的是,高師院校生源問題並不是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才開始的,自80年代加快商品經濟發展後,生源質量問題便與五六十年代有很大不同。由於國家計劃調控不力,進入市場經濟體製之後,生源質量的問題明顯表現出受市場經濟製約,國家從政策上給高師以一定的傾斜,如在招生工作中實行提前招生,學生享受獎學金等方式,以保證高師生源質量,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從根本上改變教師待遇是關鍵。
培養規格上,高師教育同樣遵循黨的德、智、體全麵發展的教育方針,高師院校培養“四有”的合格中學教師,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合格教師的要求有深刻的影響,中學教師工作雖然不與市場經濟直接發生聯係,但教師本人以及教育對象——中學生都生活在市場經濟的汪洋大海之中,他們必須具備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觀念、知識和能力,以求得在社會生活中的生存與發展,市場經濟要求競爭和效率,追求利益和利潤,注重眼前和局部需要,這要求90年代市場經濟條件下高師教師在培養教師德、智、體幾方麵時增設適應時代特征的許多內容。如在德育方麵,如何正確處理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競爭與使用、開拓精神與遵紀守法、生活上的不斷提高與保持艱苦奮鬥作風等關係,將成為未來培養教師思想品德、職業道德和意識形態教育的重點和難點。
專業設置上,增設社會上急需的專業,主要指一些非師範性專業,包括經濟類、財會類、旅遊類、管理類等。當前大部分應急行業人才主要是通過短期培訓和專科來培養,隨著新生行業的逐漸成熟以及對人才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學曆層次上的要求也將逐步提高。值得探討的是,增設新專業、提高新生行業人才的主要問題仍在於師資,無論采取何種批準程序,從嚴把關是新專業、新學科發展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