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附錄一 釣魚列嶼有關史實大事記(2 / 3)

四十年 1701年 琉球遣使蔡鐸所進《中山世譜》及所附地圖說明內,詳列 “三十六島 ”之名,並無釣魚列嶼。

中國紀年 公 元 史 事 記 要

康熙 五十八年 1719年 冊封副使徐葆光,根據琉球官方提供檔案文書及地圖,與琉方切磋後,撰成《中山傳信錄》一書,明確指出:“八重山 ——此琉球極西南屬界也 ”;“姑米山 ——琉球西南界上鎮山 ”。並在《琉球三十六島圖》中,將古米山西邊的中國領土繪作茫茫大海,這是中國古代繪製邊界的傳統方法。

六十一年 1722年 巡視台灣禦史黃叔璥《台海使槎錄》卷二《武備》,在曆舉台灣府水師船艇的巡邏航線、沿海哨所之後,強調指出:“山後大洋北,有山名釣魚台,可泊大船十餘。 ”

乾隆 十二年 1747年 範鹹等《重修台灣府誌》及乾隆二十九年( 1764年)餘文儀等《續修台灣府誌》,均指出前誌 “草創,多失之略 ”,特別強調 “前誌不載海防事宜,今特為增入 ”,並在卷二《規則 ·海防 ·附考》中,全文轉錄了黃叔璥以上關於釣魚台的記載。

二十二年 1757年 冊封副使周煌《琉球國誌略》記載: “[琉球]環島皆海也,西距黑水溝與閩海界。”所進《琉球國全圖》以姑米山為界,其西之赤尾嶼、黃尾嶼概未收入。

三十二年 1767年 由乾隆帝欽命的法國傳教士蔣友仁( Michel Benoist)繪製了《坤輿全圖》,其中好魚須即釣魚嶼,懽(歡)未須即黃尾嶼,車未須即赤尾嶼,其設色與中國大陸、台灣的黃中帶赤完全相同,而琉球本土及三十六島則為暗綠色。

五十年 1785年 日本天明五年,仙台人林子平所繪《三國通覽圖說 ·琉球三省並三十六島之圖》,明確將釣魚台、黃尾山、赤尾山設色與中國大陸相同。

嘉慶 五年 1800年 冊封使趙文楷《槎上存稿》載:“十一日見古米山(近琉球矣)。”

十三年 1808年 冊封使齊鯤最確切地記載 “[黑水]溝 ”之所在位置: “[閏五月十三日]午刻見赤嶼,又行船四更五,過溝祭海。”並在《航海八詠》題下注:“此山入琉球界。 ”

同治 二年 1863年 湖北巡撫官修的《皇朝中外一統輿圖》,係根據康熙及乾隆內務府皇室輿圖繪成,圖中釣魚嶼、黃尾嶼、赤尾嶼標名辦法與中國相同。

中國紀年 公 元 史 事 記 要

同治 十年 1871年 刊行道光年間所修《重纂福建通誌》,卷八十六將釣魚台列入海防衝要,隸屬台灣府噶瑪蘭廳(今台灣省宜蘭縣)管轄。

光緒 五年 1879年 是年,當日本廢琉球藩為衝繩縣前夕,琉球紫金大夫向德宏,籲請中國 “頒兵敝國,堵禦日本,如前明洪武七年( 1374年)間命臣吳禎率沿海兵至琉球防守故事,使日本不敢萌其窺伺 ”。並在回複日本外務卿寺島來文中,再次明確琉球為三十六島,久米島與福州之間 “相綿亙 ”的島嶼為中國所有。

六年九月 1880年 10月 日本駐華公使宍戶璣在向中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提出“兩分琉球 ”擬案中,主張 “大日本國將琉球南部宮古、八重山兩島,屬之大清國管轄,以清兩國疆界 ”。證明中、琉之間根本不存在 “無主地 ”。

十一年 1885年 是年,日人古賀辰四郎未經中國政府許可,擅自進入釣魚台采集鳥羽及海產,並向衝繩縣 “租借 ”該島。同年,日本內務省向衝繩縣大書記官森長義發出秘密指令,令其暗中勘查釣魚列嶼,並擬樹立國界標誌。

七月廿八日 9月 6日 上海《申報》以《台島警信》為題,揭露日本圖占釣魚嶼:“台灣東北邊之海島,近有日本人懸日旗於其上,大有占踞之勢 ”。

八月十三日 9月 21日 衝繩縣五等屬石澤兵吾向衝繩縣令西村捨三報告:久米赤島即《中山傳信錄》中所記赤尾嶼,久場島即黃尾嶼,魚釣島即釣魚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