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附錄一 釣魚列嶼有關史實大事記(1 / 3)

(—年)

中國紀年 公 元 史 事 記 要

明洪武 五年 1372年 行人楊載以太祖建元詔告中山等王,途中必經釣魚列嶼。其後至嘉靖間,共遣冊封使十次,唯因檔案處所 “遭回祿之災,燒毀無存 ”。

七年 1374年 靖海侯吳禎奉旨巡邏海上,在福建 “牛山洋遇倭 ”,沿釣魚列嶼海域,驅趕 “至琉球大洋,獻俘京師 ”,其後五百年仍受琉球人稱讚。

永樂 元年 1403年 佚名氏據 “年深破壞 ”之 “古本 ”,整理訂正航海指南《順風相送》一書(現存英國牛津大學波德林圖書館),首次記載釣魚嶼、赤坎嶼(赤尾嶼)之名:“北風東湧開洋,用甲卯取彭家山,用甲卯及單卯取釣魚嶼;正南風梅花開洋,用乙辰取小琉球,用單卯取釣魚嶼南邊,用卯針取赤坎嶼 ……”

嘉靖 十三年五月十一日 1534年 6月 21日 冊封使陳侃《使琉球錄》為傳世官方文書之最早者,首次記載黃毛嶼(黃尾嶼)之名:五月十日 “過釣魚嶼,過黃毛嶼,過赤嶼 ”。強調指出:“十一日夕,見古米山,乃屬琉球者。夷人鼓舞於舟,喜達於家。”同行副使高澄《操舟記》中亦以到達古米山為琉球界。

三十五年 1556年 秉承嘉靖帝 “移諭日本國王 ”旨意而奉使宣諭日本的鄭舜功,在《日本一鑒 ·桴海圖經 ·萬裏長歌》中,確言釣魚嶼為台灣附屬島嶼:“釣魚嶼,小東小嶼也。 ”

四十年 1561年 “海岸地理學權威 ”鄭若曾《鄭開陽雜著》卷一《萬裏海防圖》中,將釣魚嶼、黃毛山及赤嶼列入圖中。同年,冊封使郭汝霖《使琉球錄》指出:“赤嶼者,界琉球地方山也。 ”

四十一年 1562年 明朝抗倭最高軍政長官胡宗憲、鄭若曾等編纂的防倭軍事圖籍《籌海圖編》刊行,正式將釣魚嶼、黃毛山、赤嶼等劃入海防區內。

萬曆 七年 1579年 冊封副使謝傑《琉球錄撮要補遺》記載:“去由滄水入黑水,歸由黑水入滄水。”指明中、琉分界線在赤尾嶼與久米島之間的 “黑水溝 ”(今衝繩海槽)。

中國紀年 公 元 史 事 記 要

萬曆 三十三年 1605年 吏部考功司徐必達,鑒於 “嘉靖時東南被倭最酷,而邇來關白豪強(指豐臣秀吉)輒剝我膚 ”,題記《乾坤一統海防全圖》,釣魚列嶼均在我國版圖,方位在今台灣基隆以東洋麵。

三十四年 1606年 冊封使夏子陽再次記載琉球人員確認古米山為琉球西方邊界:“望見古米山,夷人喜甚,以為漸達其家。”並強調 “水離黑入滄,必是中國之界 ”。

三十七年 1609年 日本薩摩藩侵琉,派人勘測琉球領土,從未言及釣魚列嶼。

天啟 元年 1621年 茅元儀 “感倭變,究兵家之學 ”,編纂《武備誌》,其《海防 ·福建沿海山沙圖》係翻刻《籌海圖編》而來,亦將釣魚山、黃毛山、赤嶼入圖。

崇禎 二年 1629年 曾任職於兵部職方司的茅瑞徵,在《皇明象胥錄》中,再度指明:“福建往[琉球] ……望見古米山即其境。 ”

六年 1633年 冊封使杜三策之從客胡靖撰《杜天使冊封琉球真記奇觀》,記述到達琉球邊界姑米山之迎接盛況;在《琉球圖》中以古米山為界。

十三年 1640年 中山王尚豐在谘文中,指出琉球與福建毗連:“照得琉球世守東隅,休戚相關,毗連福建,壤綿一脈,天造地設,界水分遙。 ”

? ? 明末,施永圖編纂《武備秘書》,又將《籌海圖編 ·萬裏海防圖》稍事簡化,收入卷二《福建海防圖》以防倭,釣魚山、黃毛山及赤嶼均在其中。

清順治 七年 1650年 琉球親日派首領羽地朝秀(向象賢)所撰琉球史書《中山世鑒》中,全文照錄了陳侃《使琉球錄》中沿途記載,包括 “見古米山,乃屬琉球者 ”。

康熙 二十二年 1683年 冊封使汪輯《使琉球雜錄》:“問 ‘郊 ’之義何取?曰‘中外之界也。 ’”再度明確赤尾嶼與古米山之間的 “黑水溝 ”即衝繩海槽,為該地區中、琉自然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