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給武則天呈上一封密報。
這是一個封套,封套密封著。封套上書“皇上親拆”四個大字,奏章沒有署名。因為武則天想看看是何人所奏,未看正文,先看後邊。無名,無月日。
武則天開始看正文。
正文甚長,大意是說,皇上春秋已高,一旦皇上千秋萬歲(即死去之意),關於後繼之事,恐有紛爭。雖然已立了太子,武氏諸王定然不服,將會發生即位人之爭。在李氏方麵,太子及諸王,將以皇上為其母而爭立。在武氏方麵,將以皇上姓武而爭位。屆時,劍拔弩張恐生禍亂。而且,傳聞武李兩族,各蓄武士,各藏禍心,以對方為死敵,有誓不兩立之勢。武李兩家皆皇上親人,一為子孫,一為侄及孫,雙方互鬥,無論傷及何方,皆陛下之骨肉。陛下當敢彌禍亂於無形之策,如其事發,悔之晚矣。臣內事關重大,又涉及武李兩家之隱私,不敢署名,皇上見諒,雲雲。
武則天看過,一驚。
這不了得,我還未死,他們竟然要互爭繼位權了。
接著,她對密報產生了懷疑,真有其事?是否想挑起內亂,而渾水摸魚?
細想,又不像。如果是真實的,那麼投書者是個大忠臣。可是該怎麼辦呢?她一時拿不定主意。
有了。
第一步,先了解一下,武李各家是否養了武士?如有其事,再看對策。
她說幹就幹,雷厲風行,立刻派人將武三思叫來。
武三思是她的親侄,是梁王。武家的事,定由他做主了。
武三思來了,武則天沒有賜座,即問道:“三思,朕聽說你養了一些武士,有這事嗎?”她的語氣平靜,不帶感情,但口吻中卻是懷疑。
“回稟皇上,侄臣請了幾位護院。”
“用意何在?”
“皇上曾多次遇刺客,因而有傳言,說將要殺盡武家子孫,不論傳言實否,侄臣不能不有所預防。”武三思解釋道。
“傳言何來?朕為何不知?”
“皇上居深宮,何人敢向皇上稟報街談巷議之言?”
“你們共養了多少武人?”
“幾十人,侄臣諸家及晚一輩,家家都有,具體多少人,侄臣不詳。”
“僅僅是為了自衛嗎?”
“是的。皇上明鑒,外麵傳言,將危及武家子孫,養武士不為自衛又有何用?”武三思這後一句話有反問之意,不過武則天沒有注意。
武則天在沉思、在忖度,武三思說的是不是實話?關鍵是養武士有無另外用意?
武三思則在想,皇上還會問什麼?他已打定主意,不論皇上怎樣問,回答隻一句話,養武士為了自衛,別無他意。
武則天沒有再問,她邊思考邊觀察武三思的表情。看了一會兒,她從武三思臉上沒看見什麼異樣,就揮手讓武三思走了。
武三思走後,她又派人去找相王李旦。
“旦兒,朕聽說你們養了些武士,是真的嗎?”
“是真的。”
“養武士幹什麼?”
“當護衛。”
“以前曆代諸王,沒有什麼護衛,隻有侍衛校尉,你為什麼養武士當護衛?”
“兒臣不能隱瞞皇上。母皇記得當今太子,原廬陵王三哥被劫之事。前不久,兒臣在東宮又被劫持。這兩件事都不是偶然的,必然有人在主使,兒臣能不防備嗎?兒臣也向母皇建議,東宮王兄處也當增派護衛。不知兒臣說得對不對?”李旦隱瞞了對諸武的懷疑,但說出的理由卻與武三思不同。武三思隻是說有傳言,而李旦卻擺出了事實。
武則天雖老了,人卻清醒,並未老糊塗。無論武三思還是李旦,全未提武李兩家不和之事。武三思無一言批評李氏諸王,李旦沒提一個武字。但是,武則天卻已看出來,李家與武家有很深的成見,有很大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