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這矛盾到了什麼程度?武則天還猜測不到。
怎麼辦?
是不是應該讓他們和解?
決心定了。
武則天召開一個李武兩姓的聯合大會,凡年滿十六歲的全參加。
設宴,二姓共飲。
宴上,一泯恩仇。
宴後,指天誓盟。
武則天更想不到,除了武、李兩家,張易之與張昌宗也招來幾名武林人物。
二張對這些人非常優待,食山珍,衣錦繡,待如上賓。雖有了武林人相助,但是張昌宗還是念念不忘讓張易之請求武則天,讓她親口答應作出決定,讓張易之當接班人。
張易之道:“怕很難。”
張昌宗道:“還是試試吧。不成也沒啥損失。萬一她答應了,咱們張家不但會永遠富貴,還可傳於萬世。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江山也許姓張了。”
又輪到二張當值時,張易之道:“皇上,你千秋萬歲之後,這江山該當由我來繼承。”他放出了試探的信號。
武則天沒有立即回答。她在思考。前些天,狄仁傑等諸臣已說動了她,已打算把江山傳給自己的兒子,還給李家。可是,近幾天,武三思等侄及侄孫,已一再要求繼承大統,讓江山永遠屬於武家。她已動了點心,江山是該姓李還是姓武,她已拿不定主意了。今天,張易之又提了要繼承大統。論起來,各有各的理由。狄仁傑等眾臣的意見是李姓當繼位,而且還認為母傳之子為當然,她也可永享祭祀。可是,三思等的理由也值得考慮,他們姓武啊,與自己是一姓之人,江山永遠姓武,亦理所應當。可是,張易之要繼位,張易之可是自己的心上人,二十年來,他一直在自己身邊,因為有了他,自己的生活也感到快樂,那種快樂與滿足是無法形容的,說不出拒絕的話來。那麼,這江山到底該給誰?自己終究要找一個滿意的接班人。兒子?武三思?張易之?她拿不定主意。可是,又不能永不說話,該怎樣回答呢?她想了想,道:“易之,此事不急,朕還要好好想一想,朕要選個適當的人。”
張昌宗與張易之並不知武則天想些什麼,但是,總算沒有一口拒絕,還是有希望的。
張昌宗以為機會到了,他偷著捅了張易之一下。
張易之立即會意,道:“皇上,把江山交給我吧,我該做你的繼承人。”
武則天道:“行!行啊!”
“皇上已說的話就是聖旨。”張易之進一步敲定。
“行!嗯!一言為定,朕不反悔。”武則天道。
“我謝謝皇上了。”張易之這幾個字不連貫。
張易之道:“皇上,你已答應由我來繼承皇位,應該寫下字據,我好當作憑證。否則,你千秋萬歲之後,恐有人不服,也防止有人來爭。”
武則天並沒忘方才的允諾,她不再考慮兒子、侄子了,即道:“我寫,天亮後我就寫,你放心好了。”
武則天沒有食言。天明後,三人起床,梳洗完了。武則天將侍奉梳洗的宮女遣出宮外,在桌前坐下來,提筆寫道:“朕安駕之後,帝位由張易之接替。欽此。武則天。”
她寫完之後,交給張易之,同時囑道:“此旨不可讓外人知,在朕千秋之前,不許出示外人,恐引起大爭大鬥。昌宗你也不可外泄此旨內容。待朕晏駕之日,出示此旨,即可於朕靈前繼位了。”
“我知道。皇上放心,此等大事,我們不會讓外人知道的。”張昌宗道。
張易之道:“我會秘密收藏此旨,不會泄於外人之目。”
“好!你們明白,如此事於此時被外人知曉,那些大臣會聒噪不休,諫章會不斷上奏,同時,太子、相王也會不服。三思等人也要爭奪,恐對你二人不利。此外,民間、外鎮護督、都護等掌兵之人,亦恐不利於朕及你們二人。當朕晏駕之後,出示此旨,生米已成熟飯,太子與相王也好,三思等人也好,再要爭已晚,而大臣們及將官們,也隻能遵旨聽令了。你們明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