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門麵裏的情況異常冷清,因為從今天起登記信息就需要交費了。溫嘉良與幾個員工一起把昨天顧客留下的信息整理配對了一下,然後開始分配業務員與買賣雙方的顧客洽談合作事宜,然後再向買賣雙方發出邀情。第一單順利簽約,買與賣兩家均以合適的條件完成了交易;接著,第二單也成功了,第三單也成功了……這些免費完成交易的顧客們嚐到了甜頭,有幾個已經成為溫嘉良中介中定向的長期顧客。很快消息也便在市場中傳開了,有這樣一個特殊的機構專門為你找買家賣家,中介的價格也不是太貴,不論交易大小,都是統一的固定價,於是,陸陸續續地,溫嘉良中介裏的顧客越來越多,生意也越做越火。
溫嘉良的中介已經在這個小鎮中站穩了腳跟,規模也越來越大,短短的兩年時間溫嘉良就賺了個盆滿缽滿。這中間,溫嘉良還對收費標準做了調整,不再是固定價,而是根據成交的交易價收取一定的百分比,自然,這些百分比相對於成交價來說也算是九牛一毛,因此這個價格的調整並沒有影響到中介的業務量與營業額。
溫嘉良的腰包越來越鼓,這讓很多人都豔羨不已,都開始模仿他開起了買賣中介,門麵更豪華,價格更低,這也吸引了一部分顧客,但對於大多數買主賣主來說,一家有經驗,更資深的中介才最重要,所以,溫嘉良中介的業務倒是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
然而,競爭不會因為事情難以改變而不去改變,一些為了錢、為了利益的競爭者是會不惜一切代價抗爭到底的。於是接著,溫嘉良中介的資深業務員開始頻頻流失,這讓溫嘉良恐慌了起來,這是令溫嘉良沒料想到的,他原以為自己的一支精英隊伍絕對不會有漏洞,沒想到還是禁不住高薪的誘惑而背叛了自己看著成長起來的公司。
這些資深業務員的流失帶動了其他中介的“正規化”,讓其他摸索著前進的中介也有了流程與方向,然而,與此同時,流失的業務員也帶走了一部分客戶。在那個時候,你向誰去深究商業機密泄露問題?社會中大都還沒有這樣的概念,一切手段都是商業競爭者們慣用的伎倆。
市場中的客戶源十分有限,交易量也大都穩定,每月也就是在那條平均線上浮動,一下子多了這麼多人來競爭瓜分,這就代表了相對固定的利益被不斷增多的人們哄搶著,溫嘉良想要守住這份辛苦建立起來的事業,畢竟自己才是最初的創立者,什麼也比不過他的資深與經驗吧。然而,盡管溫嘉良盡力想要挽留那些員工,但都經受不住那些競爭者們強力的挖角,沒有了這些業務員,公司也自然就無法再強撐下去,剩下的這三三兩兩的忠實元老,溫嘉良忍痛給了一筆遣散費,但是臨走時承諾他們,如果自己有了新的發展,必定會再找他們回來。
最終,溫嘉良還是經受不住市場中那些拚力擁擠想要分得一杯羹的人們而選擇了退出這場戰役。想想也是,習慣了一塊蛋糕獨享的滋味,卻又怎能忍受被如此之多的人來瓜分?
於是,溫嘉良決定在還沒有大量蒙受損失之前及時收手,這樣還能揣著這些年中介所賺來的大量盈利去開創另一片天地。
溫嘉良對於市場有著強烈的敏銳度,他從不願意去像那些哄搶市場的餓死鬼一樣去跟風,去啃食那些殘渣剩飯,他要做就要做“第一人”,待到別人跟風時,他已經是賺得盆滿缽滿了,如果能守住最大份額的利潤也好,但如果像買賣中介那樣被瓜分了大量的利益,那麼,他寧願收手轉舵。
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察,他最終把目光放在了海運上。這次,他做足了調查工作,看到海邊那一艘艘漁船,卻沒有一艘是海運所用,也就是說,海運在這個城市還沒有被觸及,那麼,如果自己可以把這個領域占領,那絕對是一塊巨大的肥肉。肉大也容易招來蒼蠅,如何才能避免上次的失敗,讓這塊肥肉永遠成為自己砧板上的肉,這是溫嘉良在前期就琢磨思量的問題。
當他開始著手尋找造船廠時,就表明他的心中已經有了想法。然而,這個偌大的城市並沒有一家像樣的造船廠,海邊捕魚的大小船大都是經過一些有著家傳手藝的老工匠們親力打造的,他們大多是以此為副業,一邊做著其他工作,一邊也接受這種委托造船。
當溫嘉良得知這一情況後,他頓時又萌生了一個想法:既然現在海王城還沒有一家正式的造船廠,自己何不先搶占先機,一來可以用做障眼法騙過那些勢利之人,專心籌劃自己的海運事業,二來單是造船雖說利潤不多,但是也算是有利可圖,最重要的是,把這些造船的重義氣講仁義的老工匠們收於自己門下,日後對於自己的事業絕對是十分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