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聲名顯赫的溫氏海運集團幾乎壟斷了所在小島國的所有海運進出口行業,在數十年的發展中,它由一個小小的貨物運輸公司成長為了跨國的上市集團,為這個小島國開辟了一條新的經濟通道。
出於幾十年的航海經驗,對於海麵上的那些“好漢”,他們自有他們打發的道兒,正所謂“花錢以消災”,每年單是打發這些海上貪婪的海盜們就是一筆不小的開支,當然,這些開支對於溫氏集團每出一次海所得的利潤來說隻能說是九牛一毛了。
幾十年如一日的平靜讓溫氏的事業一帆風順,然而,就在年邁的總裁即將退位之時,海運卻開始頻頻出事了……
一艘艘出海的商船被洗劫一空,船員們均相安無事,但卻對貨物丟失的過程一無所知。盡管溫家發出了緊急通令,將每一次出海計劃慎之又慎地細察多次,希望可以避免硬碰硬,用溫氏集團高層討論會上的話說“惹不起,還躲不起嗎”。然而,即使是這樣,不幸仍然不期而至……
溫氏海運集團是東南亞諸多家族企業中的一個,就全球的數據統計顯示,家族企業的比重在東亞和東南亞地區較高,達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溫家是東南亞一個小島國中的大家族,這個家族企業幾乎壟斷了這個小島國的所有海運行業,尤其是公司在美國洛杉磯上市以來,公司不僅名聲大噪,而且年收入也直線飆升,溫氏的名號已經在整個東南亞地區打響,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溫氏能夠擁有今天這樣龐大的規模與陣容並非是經過幾代傳承,現任的總裁便是溫氏企業的創始人,從創立伊始到現在,溫氏集團的大當家就隻有他一人,他便是赫赫有名的溫嘉良老先生。
溫嘉良兒時的生活十分貧苦,他親眼看到父母為了生計而四處奔波,母親為了自己的學費而顏麵盡失地去四處借錢,受盡他人的白眼與戲謔……因此,伴著童年的生活,溫嘉良便認定:所謂生活的一切磨難都是貧窮所至,沒錢就沒有飯吃,沒錢就沒有衣穿,沒錢就沒有學上,沒錢就連尊嚴也很難堅守住。於是,溫嘉良在十三歲時便放棄了“知識改變命運”、“學曆改變一切”的想法,縱然投入了龍蛇混雜的社會經濟市場最底層,將賺錢視為自己人生的最大目標,這一切隻因他深知錢的重要性。
因此,從十三歲開始,溫嘉良就把賺錢當成了生活中的唯一。當他拖著嬌小的身體在市井裏打雜時,他猶豫茫然過,但是當他手捧到鈔票的那一刻,他的信念便堅定了起來;當他因為無權無勢而被那些衣著光鮮的達官貴人看不起,把他的尊嚴踩在腳底下時,他的信念更加堅定不移。生活中的每一點一滴磨難,他都算到了“貧窮”的頭上,因為貧窮,所以他們必須要承受更多的苦難與折磨,而這些都將成為他奮鬥拚搏的動力。
生活沒有停止對他的折磨,那些微不足道的錢還買不到他想要的生活與高貴的尊嚴,遠遠不夠。因此,他賺錢的欲望變得無比的強大,錢就像是一個惡魔,已經牢牢控製了他的心魔。為了錢,他可以全年無休;為了錢,他可以做再苦再累再髒的活兒;為了錢,他可以放下尊嚴去伺候那些權貴;為了錢,他可以一連幾天工作而不吃飯,不睡覺,而錢就是他最美味的精神食糧。
對於溫嘉良來說,最為滿足與興奮的時候就是在撫摸金錢的時候,即使是在如今他已擁有了億萬身家,而這個習慣還是沒有絲毫的改變,他喜歡撫摸金錢遠遠勝過去撫摸那些妖嬈的女人的身體,那一點點累積起來的錢財才能讓他更有安全感。
當溫嘉良發現自己作為一個四處打雜的小工是永遠不可能爬到社會頂層生活上去時,他又有了新的打算——創業。是啊,即使是全鎮上最能幹的“事事通”,但畢竟也隻是一個打雜的,即使有幸做了一個工廠或公司的雇員,那也永遠都隻是個拿“毛毛利”的小角色,那些老板才是真正的得利者。
拿出自己省吃儉用攢下來的一些積蓄,他開始選擇創業的項目,以他當時的形勢來看,隻能從低成本的小本創業開始。經過一番詳細的調查與研究,溫嘉良把目標鎖定在了買賣中介這個特殊的行業上。在當時,還不能叫中介,隻能算是一些自由人充當的買賣中間人,負責買與賣雙方的洽談與合作,然後從中獲取好處費,而溫嘉良在一個人摸透了其中的門道之後,便組建了一個中介門麵,專門為那些想買想賣的人提供機會,這個在現代看來十分普遍的“中介機構”在那個時候還十分稀罕,溫嘉良這個沒有見過什麼大世麵的毛頭小夥子在家裏冥思苦想了大半個月才琢磨出來了這麼一個門道。
中介門麵一開張,吸引了不少的顧客,然而,大都隻是觀望,能夠坐下來靜心商談合作業務的人卻不多,隻有三三兩兩的想趕趕潮流的人。這種新穎的操作模式不可能一下子就被人們所接受,這也是在溫嘉良的預想之中,但是沒想到會這麼冷清,這樣一來,他就不得不出第二招了,他把原本已經定得很低的中介費取消,但隻在開張的這一天可以免費享受登記買或賣的信息,這樣一來果然吸引了很多觀望的顧客抱著試一試的態度登記了自己的買賣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