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產業的可持續發展(2 / 3)

三、可持續發展戰略

可持續發展戰略(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是指改善和保護人類美好生活及生態環境係統的規劃和行動方案,是多個領域發展戰略的總稱,它使社會、經濟、生態環境等多方麵的發展目標相互協調。製定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實現經濟和產業良性發展的必要前提和重要手段。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是指產業為實現可持續發展而製定的產業發展規劃和行動方案。如中國在1994年製定的《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2003年中國製定的《中國21世紀初可持續發展行動綱要》,綱要分為四部分,共計13000多字。綱要總結了10年來中國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成就與問題,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思想、目標與原則,規定了可持續發展的重點領域,提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保障措施。中國21世紀初可持續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經濟結構調整取得顯著成效,人口總量得到有效控製,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資源利用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四、人口、資源、生態環境問題

(一)人口問題

全球人口1900年為16.3億人,1950年為25.16億人,1985年為48.38億人,2000年為60億人。世界人口的絕對增長每年超過8000萬人。中國人口1930年為5億人,1954年為6億人,1964年為7億人,1969年為8億人,1974年為9億人,1981年為10億人,1989年突破11億,1995年突破12億,現在達到13億人口。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年增長率為3%,是發達國家的3倍。

人口既是生產力,又是消費力,產業的發展需考慮人力資源的合理利用,兼顧勞動力就業問題。

(二)資源問題

自然資源 在廣義上可劃分為可再生資源與不可再生資源。中國資源問題包括:

1.土地資源問題。我國現有沙化麵積3840萬畝、非農化耕地占13.7%,人均耕地麵積僅有1.59畝,是世界人均量的43%。

2.水資源問題。我國水資源汙染較為嚴重,水資源利用率較低,浪費嚴重。我國西部地區的部分地區水源枯竭,幹旱缺水。我國人均水量為世界人均量的4%。

3.礦產資源問題。我國礦產資源總量較為豐富,但我國人均礦產資源量為世界人均量排序第80位。另外,由於管理不善,礦產資源亂開濫采現象時有發生,如小煤礦的違法開采,事故常有發生,同時造成人身財產的損失。

4.能源問題。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耗能大國,人均能源資源量為世界人均量的50%。石油、煤炭、天然氣等能源資源是不可再生的,伴隨人類活動的現代化和開采能力高效率化使能源資源遞減的速度加快。中國的100多個資源性城市麵臨產業轉型的巨大壓力。

(三)生態環境問題

中國既麵臨全球性的環境問題,也麵臨著國內的生態環境問題,全球性的環境問題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麵:

1.溫室效應問題。全世界人民正麵臨全球性的氣候變暖,冰川融化,海平麵上升而導致的全球性幹旱,自然災害增加的問題。這就是溫室效應問題。

2.臭氧層問題。地球上有一層保護膜,存在於包圍在地球的大氣中,就是臭氧層,臭氧層會將紫外線擋在地球外麵,保護地球上的生物不會受到傷害。人類製造了大量會破壞臭氧層的物質,使地球南北極的臭氧層受到破壞。臭氧層被破壞造成地球紫外線增加,紫外線會破壞包括DNA在內的生物分子,增加患皮膚癌、白內障的幾率,而且和許多免疫係統疾病有關。海洋中的浮遊生物受致命的影響,海洋生態係統受破壞。農作物減產。

3.南極洲問題。1959年12月,由12個國家簽訂了《南極條約》。其主要內容是:南極洲僅用於和平目的,保證在南極地區進行科學考察的自由,促進科學考察中的國際合作,禁止在南極地區進行一切具有軍事性質的活動及核爆炸和處理放射廢物,凍結對南極的領土要求等。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加入了《南極條約》。

4.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問題。生物多樣性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總和,是40億年來生物進化的最終結果。它是多樣化的生命實體群的特征。每一級生命實體基因、細胞、種群、物種、群落、生態係統等都存在著多樣性。隨著人口的迅速增長,人類經濟活動的不斷加劇,作為人類生存最為重要基礎的生物多樣性受到了嚴重的威脅。生物是人類食物、藥物和工農業生產原料的基本來源。隨著生產的發展和技術的改進,它們正在遭到過度的開發利用。許多地方不但生物資源已陷入枯竭的境地,而且它們所棲息的生態環境也在不斷惡化,使它們再難以恢複。如果這種趨勢再繼續發展下去,諸如森林大量砍伐、草地開墾退化、濕地減少、沙漠化和鹽漬化發展、水資源枯竭和環境汙染等得不到防止,在未來20年中將是晚白堊紀(距今約6500萬年)以來,物種大量消失的時期。科學家預測到2050年,地球上將有1/4的物種滅絕,從而威脅到人類自身的幸福和生存。中國是《生物多樣性公約》較早的締約國之一,中國一直積極參與有關公約的國際事務,就國際履約中的重大問題發表意見。中國還是世界上率先完成公約行動計劃的少數國家之一。完成於1994年的《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使大量保護生態環境的活動有章可循。依據《野生動物保護法》,破壞野生動物資源的犯罪行為一律受到處罰。

中國生態環境問題主要表現在:農業耕地麵積遞減,沙漠南移,草原資源退化,江河、湖泊汙染嚴重,水資源短缺,農業生態環境在惡化等。

(四)發展綠色生產

綠色生產(Green Production)也稱清潔生產。是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工業與環境規劃中心在1989年提出的:“清潔生產是將綜合預防的環境策略持續地應用於生產過程和產品中,以便減少對人類和環境的風險性。”1994年《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對清潔生產的解釋是:既滿足人們的需要又可合理使用自然資源和能源並保護環境的實用生產方法和措施,其實質是一種物料和能耗最少的人類生產活動的規劃和管理,將廢物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或消滅於生產過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