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必須以正確的產業經濟學理論作指導
如果不掌握產業發展的規律、不知道產業演進的必然趨勢,就不能確定產業選擇的正確標準,無法判斷什麼是新興產業、先導產業、主導產業、傳統產業、衰退產業等。產業經濟學的主要任務是揭示產業發展的規律,因此產業選擇必須以產業經濟學的正確理論作指導。
3.產業選擇必須進行國際比較
有比較才有鑒別。產業發展具有普遍存在的一般規律,發達國家的產業發展的狀況,在一定程度上預示了後進國家產業發展的未來。處於同等發展水平的國家的產業狀況,也會與本國的產業狀況存在類似之處。所以,一個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在產業選擇過程中,應該認真進行國際比較研究,這樣有助於確定正確的選擇標準,進行更準確的選擇。比如,什麼是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不進行國際比較,很難判斷。
六、產業調整
(一)產業調整的內容和必要性
1.產業調整的內容
產業調整是指對產業實行鼓勵、引導、保護、支持、扶植和收縮、轉移、改造、限製、淘汰的經濟活動。產業調整有兩種類型,即通過市場機製的作用實現的調整和通過政府的作用實行的調整。產業調整的主要內容包括產業結構調整、產業布局調整、產業組織調整、產業發展調整。一般來說,在出現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布局不合理、產業組織不合理、產業發展不協調、效益低下的情況,市場機製會自動對產業產生調整作用,政府也可以對不同產業分別采取鼓勵、保護、支持、扶植、收縮、轉移、改造、限製、淘汰的措施,加快某些產業的發展,抑製另一些產業的發展,改進產業的空間分布,完善市場結構,規範企業行為,使產業各方麵走向合理化。產業調整的主要任務是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產業布局的合理化、產業組織的合理化、產業的協調、持續、高效發展。
2.產業調整的必要性
產業調整的必要性,總的來講是因為產業調整是產業結構優化、產業布局合理化、產業組織合理化和產業發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徑。隨著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分工的深化、專業化水平的提高、消費結構的變動,產業也需要相應發生變化。原有的產業狀況不適應新的發展要求,也必須加以改變。不進行產業調整,產業結構就不能優化,產業布局和產業組織也不能合理化,產業也就不能協調、穩定、高效發展。
市場對產業的調整是自動進行的,政府為什麼也要進行產業調整呢?這是因為僅僅依靠市場機製的作用,不足以更快更好地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產業布局的合理化、產業組織的合理化、產業協調、高效的發展;正確的產業調整則能有效地促進產業結構優化、產業布局合理化、產業組織合理化、產業協調、高效發展。單靠市場機製為什麼不能很好地實現產業結構優化、產業布局合理化、產業組織合理化,前麵各章已經分別進行了專門論述,這裏不再重複。正是由於單靠市場機製不能很好地做到上述產業各方麵的合理化,因此也不足以保證產業的協調、高效發展,必須輔之以政府的產業調整。政府的產業調整也是促進產業發展的重要措施。
盡管許多發達國家主要是依靠市場機製的作用,逐步實現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產業布局趨向合理、產業組織日漸完善,但是,這些國家的政府也不是完全沒有發揮作用,實際上不同程度地進行過幹預,采取過某些產業調整的措施,其中有些國家如日本、德國、法國等國的政府的作用還相當大;而且,這個過程一般耗費的時間相當長,花的代價也相當大,尤其在國際經濟政治格局發生重大變化、新科技革命迅猛發展、產業結構升級換代的今天,發展中國家不可能再完全重複發達國家產業發展的過程,因此政府的產業調整對後發國家顯得意義更為重大。
(二)產業調整的機製和措施
1.產業調整的機製
產業調整的機製包括市場機製和計劃機製。
(1)產業調整的市場機製。市場機製對產業的調整是通過市場上價格、供求和競爭的作用,引起產業自行收縮或擴張的過程。具體來說,市場提供反映各產業狀況的信息,影響企業和投資者的利益,自動地調整生產經營行為,引起資源在企業之間、產業之間流動,導致產業規模和發展狀況的變化,從而自動實現產業調整。比如市場上的價格及其變動,可以反映各個產業產品的供求情況和市場前景,供過於求的長線產業,需求下降、缺乏市場前景的衰退產業,產品價格下降,經營收入減少,資源必然流出,產業會自動萎縮;產品供不應求的短線產業、瓶頸產業、市場前景光明的新興產業,產品價格上升,經營收入增長,生產要素必然流入,產業自然會發展、壯大。市場競爭優勝劣汰,能夠淘汰缺乏競爭力的落後產業,推動喪失優勢的產業轉移,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
(2)產業調整的計劃機製。計劃機製是政府進行產業調整的機製,具體來講是政府通過製定計劃並運用經濟、法律和行政手段保證計劃目標實現的調整產業機製。政府在進行正確的產業選擇之後,製定產業發展規劃和相應的產業政策,采用各種鼓勵或限製的措施,促進產業的擴張或收縮,從而實現對產業的調整。產業調整必須以市場機製為基礎,以計劃機製為輔助,因為計劃機製存在更加難以克服的信息障礙,缺乏有效的利益激勵、監督和約束機製,實踐也證明市場機製比計劃機製更有效。
2.產業調整的措施
政府進行產業調整的措施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產業擴張措施;另一類是產業收縮措施。
(1)產業擴張措施。這是促進產業發展的措施,包括對產業實行鼓勵、引導、保護、支持、扶植等具體措施。比如政府運用國家投資、財政援助、稅收減免、資金支持、優惠貸款、放寬國內限製、加強進口限製、獎勵進入、政府采購等手段鼓勵新興產業發展、扶植弱小產業壯大、支持短線產業和瓶頸產業擴張、加強基礎產業、適當保護本國產業等。
(2)產業收縮政策。這是限製產業擴張的措施,包括對產業實行收縮、轉移、改造、限製、淘汰等具體措施。比如政府運用減少或不投入、增加稅收、限製進入、強製壓縮、擴大進口、明令禁止等手段收縮長線產業、轉移或改造傳統產業、淘汰落後的衰退產業等。
七、產業轉移
(一)產業轉移的內容和必要性
1.產業轉移的內容
產業轉移是指把本國或本地區已經沒有優勢的產業向外國或別的地區轉出、把本國或本地區擁有優勢的產業轉入的經濟活動。產業轉移有兩種類型,即國內產業轉移和國際產業轉移。產業轉移的內容主要包括產業轉出和產業轉入。轉出的產業也就是需要收縮、淘汰的產業,一般是本國或本地區已經不具有資源稟賦優勢或比較優勢的產業,這種產業往往主要是傳統產業、衰退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資源消耗型產業;轉入的產業也就是需要發展、擴張的產業,發展中國家一般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傳統型產業、資源消耗型產業,發達國家一般主要是技術密集型產業、高新技術產業。比如勞動力缺乏、價格昂貴、工資成本高的國家和地區把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勞動力資源豐富、價廉、工資水平低的國家和地區轉移;資本充足、技術先進的國家和地區主要發展資本密集型產業、技術密集型產業。
2.產業轉移的必要性
產業轉移是地區分工和國際分工的客觀要求,是發揮比較優勢、取得比較利益、促進產業高效發展的重要途徑。由於各個國家或地區的自然資源的稟賦不同,擁有的生產要素的狀況也不一樣,經濟發展的水平也有差別,而且擁有的生產要素的情況會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而變化,在實行國際分工和地區分工的條件下,隻有重點發展本國或本地區具有資源和要素優勢的產業,或者利用別的國家或地區產業轉移的機會發展優勢產業,並且隨著經濟發展和擁有的生產要素的變化相應實行產業轉移,才能揚長避短,發揮比較優勢,充分有效利用本國或本地區的資源和要素,取得分工效率和比較收益,推動國民經濟快速、高效發展。產業轉移,無論是對產業轉出國或地區,還是對產業轉入國或地區,都比較有利,讓出了部分市場,提供了發展的機會,都能更好地發展本國或本地區的優勢產業,帶來更高的經濟效益。
(二)產業轉移的原則和方法
產業轉移必須遵循和采用以下原則和方法:
(1)產業轉移必須從本國或本地區的資源和要素的狀況出發。產業選擇的目的,就是要發揮本國或本地區的資源和要素的比較優勢,促進產業的高效發展。因此,產業轉移首先必須考慮本國或本地區資源和要素的實際情況,找出優勢所在,然後再確定應該轉出的產業和轉入的產業。資源的狀況主要包括資源的種類、數量、利用的難易程度和價格;生產要素的狀況主要包括生產要素的種類、數量、質量和價格。應該轉出的產業是資源和要素短缺價高的劣勢產業,應該轉入的產業是資源和要素豐富價廉的優勢產業。
(2)產業轉移必須隨資源和要素狀況的變化而變化。隨著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一個國家和地區原有的資源和要素的優勢可能會逐漸消失,同時又會形成新的資源和要素的優勢。比如原有資源已經大量消耗,開發出了新的資源,就會使資源優勢發生變化;經濟發展既可能增加對勞動力的需求,又會提高生活水平,使勞動力的價格上漲,可能導致勞動力優勢的喪失;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還會積累更多資本、提高技術水平,形成資本和技術的優勢。遼寧省阜新市在產業轉移中積累了很好的經驗,從過去以煤炭能源產業為主向發展風力能源產業轉變,由過去的黑色產業向綠色產業和白色產業轉變。收到了國民收入快速增長,人民安居樂業的可喜成果。因此,必須隨著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根據資源和要素優勢的變化,適時進行產業轉移。
(3)產業轉移並不是隻發展優勢產業。產業轉移是要利用國際分工和地區分工,發揮比較優勢,重點發展優勢產業,促進產業高效發展,並不意味著除了優勢產業之外,其他產業都不發展,尤其是大國和發展中國家更不能如此。因為,隻發展優勢產業,很難形成完整的工業體係和國民經濟體係,會造成對外的過分依賴,不容易改變自己所處的劣勢地位,難以實現趕超發達國家的目標,不利於經濟長期穩定的發展。所以,在實行產業轉移,發展優勢產業的同時,必須重視適當發展先導產業、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這樣才能既發揮優勢、提高效益,又趕上先進國家經濟發展的步伐。
(4)產業轉移主要通過投資增減、投資方向和地區改變、生產要素流動來實現。所以增減投資、改變投資方向和地區、實行生產要素流動,是實現產業轉移的基本手段。
第二節 產業革命
產業革命是產業的質的飛躍,是產業發展的巨大推動力。產業革命的研究是產業發展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
一、產業革命的內涵
(一)產業革命的內容
產業革命是指產業及其各方麵的根本性變革,其內容包括單個產業和產業總體的根本性變化,具體來說主要是舊產業的衰退、新產業的形成,產業結構、產業關聯、產業布局、產業組織和產業技術基礎的根本性變革。產業革命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產業革命是一般而言的產業的根本質變,迄今為止,人類社會先後發生過三次產業革命;狹義產業革命專指第一次產業革命。由於產業革命是在工業化的進程開始時才出現的,最早的產業革命是首先發生在英國的用機器大生產取代手工小生產、以農為主的產業結構向以工為主的產業結構演變的第一次產業革命。所以狹義的產業革命又稱為工業革命。產業革命不僅是產業的根本質變,而且是以科學技術革命為先導,並會引起生產方式和社會經濟形式的根本性變革的經濟技術革命。
(二)產業革命發生的條件
產業革命並不是在任何時候、任何條件下都能發生的,隻有在具備一些必要條件的特定的時期內才可能發生。以往產業革命的實踐表明,產業革命發生的條件主要包括:
1.科學技術必須取得突破性進展
產業及其各個方麵的根本性變革,尤其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產業發展的技術水平要提高一個層次。產業革命的曆程證明,產業革命必然伴隨著科技革命,與三次產業革命相對應,也發生過三次科技革命,科技革命是產業革命的先導。紡織機和蒸汽機的發明是第一次科技革命,引發了第一次產業革命;電磁學的創立,電機、內燃機、煉鋼法的發明是第二次科技革命,導致第二次產業革命的發生;以“物理學革命”,原子物理學、相對論、量子力學、分子生物學的創立,原子能技術、空間技術、遺傳技術、電子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的發明為主要內容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產生了第三次產業革命。
2.必須積累相當數量的資本
產業革命是產業的巨變,意味著新的產業要誕生,產業結構和布局要大調整;產業革命也是生產技術革命,意味著大量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的廣泛采用,固定資本的大規模更新改造,這些都需要大量的投資。如果沒有相當數量的資本積累,產業革命隻能是無米之炊。
3.市場經濟必須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
新興產業和實現根本性變革的產業的產品具有大量潛在的市場需求,是新興產業形成和發展,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采用的前提條件,而且需要大量生產要素由傳統產業流向新興的或經過根本變革的產業,這又要求生產要素能夠自由流動、市場體係基本形成、市場對資源配置發揮調節作用,清除投資和貿易的種種障礙。這些要求隻有在市場經濟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之後才可能更好地得到滿足。因此,市場經濟的發展,也是產業革命興起和發展的重要條件。
4.形成自主企業製度和企業家隊伍
產業是企業的集合,產業革命要靠企業和企業家的行動去實現;產業革命也是產業創新,產業創新以企業的創新為基礎,企業的創新首先是企業家的創新。企業要形成創新機製,推進產業革命,必須產權明晰、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由企業家經營。自主企業製度和企業家的存在是產業革命的重要條件。
二、產業革命的作用
產業革命對產業發展和整個國民經濟會產生巨大的決定性的影響,其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產業革命是產業發展的強大動力
革命是曆史前進的火車頭,產業革命則是產業發展的推進器。產業革命以科技革命為先導,導致許多新興產業的誕生、落後產業的消亡或改造,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每一次產業革命,都帶來一次產業總體規模的大擴張、產業技術基礎的大變革、產業資源配置效率的大提高、產業的大發展,單個產業和產業總體的麵貌都煥然一新。
(二)產業革命是優化資源配置的重要途徑
產業高效發展的實質是產業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有效利用,產業資源的優化配置要求產業結構的優化,產業資源的高效利用要求提高產業技術的發展水平。產業革命能夠使產業的技術基礎發生革命性的變革,促進產業的技術水平提高一個檔次,推動產業結構的高度化和合理化,是實現產業資源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的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徑。
(三)產業革命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關鍵因素
產業發展意味著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產業革命極大地推進產業的發展,也就帶動了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技術創新和製度創新是促進經濟發展的兩個最重要的因素,技術創新的作用要通過產業革命來體現,製度創新的作用隻有引起產業的優化才能真正實現。因此,產業革命是製約經濟發展的十分重要的關鍵環節,其作用不亞於技術革命、經濟體製改革和經濟發展戰略轉換。產業革命會引起社會生活的全麵變革,改變人類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第一次產業革命使人類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走向機械化,第二次產業革命使人類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實現電氣化,第三次產業革命將使人類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邁向信息化、網絡化、自動化。
三、產業革命的規律
人類社會迄今為止已經發生三次產業革命,通過對這三次產業革命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產業革命具有以下規律性或共同特征:
(一)科技革命導致產業革命的規律
三次產業革命的實踐都表明,科技革命是產業革命的先導、前提。首先發生的是科學革命,然後是技術革命,進而引發的是產業革命,沒有科技革命,產業革命不可能發生。值得注意的是,並不是等到科技革命完成之後再發生產業革命,而是科技革命起步之後,產業革命才可能興起,並且伴隨著科技革命的深化而發展,二者相互促進、相互推動、相輔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