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發展與經濟發展相類似,是一個從低級向高級不斷演進、具有內在邏輯性,不以人們的意誌為轉移的客觀曆史進程。研究這一過程是產業經濟學的重要內容。產業發展是經濟增長的基礎和源泉,是產業經濟學研究的重要內容和任務,也是產業經濟學研究的目的。研究產業類型、產業結構、產業關聯、產業布局、產業組織是要從各個不同的方麵研究產業發展的規律,最終都是為了促進產業的發展。本章主要論述產業發展的內容、過程、機製和途徑,產業革命的條件、曆程、作用、特點和規律,產業發展戰略的內涵、類型和產業總體的可持續發展。
第一節 產業發展概述
一、產業發展的含義
產業發展(Industrial Development)是指產業的產生、成長和進化過程,既包括單個產業的進化過程,又包括產業總體(整個國民經濟)的進化過程。既包括產業類型、產業結構、產業關聯、產業布局的演進,又包括產業組織的變化、產業規模的擴大、技術的進步、效益的提高。產業發展的過程,就是單個具體產業的產生、成長、繁榮、衰亡或單個大類產業產生、成長、不斷現代化的過程,也是產業總體的各個方麵不斷由不合理走向合理、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由不協調走向協調、由低級走向高級的過程;也就是產業結構優化、主導產業分階段轉化、產業布局合理化、產業組織合理化的過程。產業發展的狀況,是產業類型變化規律、產業結構演進規律、產業布局變動規律、產業組織演變規律和其他單個產業和產業總體發展規律綜合作用的結果。產業進化過程的核心是產業結構優化過程。
產業發展與經濟增長(Economic Growth)、經濟發展(Economic Development)的關係是:產業發展是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經濟增長是經濟發展的基礎,經濟發展是經濟增長的結果。其相互關係可用圖11-1加以表述。
二、產業發展的生命周期理論
產業的生命周期與產品生命周期有所不同,產品的生命周期是指產品從最初投入市場到最終退出市場的全過程,某種產品在市場上的銷售額和利潤量的變化反映出產品市場生命周期的具體演變過程,一般會依次經過進入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等四個發展階段,在圖形上表現為一條“S”形曲線。產業的生命周期則表現為波浪式推進,產業總體不斷發展不斷完善,永無止境的特點。
隻要存在社會分工,隻要是社會化大生產,就會存在由多種不同的產業構成的產業總體,因此,從總體上來講的產業將永遠存在,產業總體也就不存在由產生直至消亡的生命周期。如果產業總體也有生命周期,也會走向消亡,那就意味著國民經濟也要消亡,人類社會也就不存在了。產業總體的發展過程就是不斷由不完善、不成熟的低水平向更完善、更成熟的高水平演進的過程,而且隻要人類社會存在,這個過程就是無止境的,這是產業總體發展的一條最基本的規律。
(一)產業生命周期的特點
產品的市場生命周期決定產業的生命周期,產品市場生命周期可以說就是產業生命周期。與其他事物有生必有亡的生命周期相比較而言,產業生命周期又具有自己的特點:
1.不是所有的產業都有生命周期。不僅產業總體沒有生命周期,大多數大類產業如工業、農業、服務業及其再下一個層次的種植業、輕工業、旅遊業等也不存在生命周期,而且單個具體產業也不一定都存在生命周期,不一定都會走向衰亡,比如理發業、清潔水供應業等。
2.產業生命周期存在縮短的趨勢。隨著新的科技革命的迅猛發展,人類社會向知識經濟時代邁進,知識更新速度加快,技術開發周期縮短,產品升級換代步伐加速,使得產業很快由成熟期進入衰退期,有的產品的市場生命周期隻有幾年甚至隻有幾個月,因而產業生命周期大大縮短。
3.許多產業可能“衰而不亡”。世界各國產業結構演進的曆史表明,進入衰退期的許多傳統產業,雖然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在不斷下降,但對這些產業產品的需求不會完全消失,因而這些產業的比重也不會下降到零,具有明顯的“衰而不亡”的特征,隻不過改變其形式、功能和內容罷了。如電視機產業,由黑白電視機到彩色電視機再到超薄液晶電視機的不斷升級換代,就不難看出產業發展的軌跡。
4.衰退產業可能“起死回生”。由於科學技術進步和消費結構的變化,使得有些進入衰退期的產業可能用高新技術進行改造和武裝,降低成本,提高質量,改進性能,增加花色品種,重新煥發“青春”,增強生命力,再次顯示出產業成長期甚至成熟期的特征,如圖11-2。
(二)產業發展中地位和性質的變化
就單個具體產業而言,有些具體產業部門或行業具有依次經曆進入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回生期等發展階段。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產業在產業結構和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不同,具有不同的性質,並且隨著進入不同的發展階段,產業的地位和性質也會隨之發生相應的變化。
處於進入期和成長期的產業,一般是新興產業、“朝陽產業”、先導產業。這些產業的特點是,市場潛在需求巨大,生產新產品,技術先進,代表產業發展的方向,發展速度快,增長率高,有的還具有很強的帶動其他產業發展的能力,能夠引起產業結構的變動,可能發展成為主導產業。
處於成熟期的產業,一般的特點是市場需求可能達到最大,具有較為長期和穩定的產出和收入,雖然並不都是主導產業、支柱產業,但隻要是主導產業、支柱產業,必然是處於成熟期的產業。因為隻有處於成熟期的產業,才有可能在產業結構和國民經濟中占較大的比重,才能發揮主導作用和支柱作用,對其他產業發展產生較大影響,支撐著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
處於衰退期的產業,一般是傳統產業、“夕陽產業”、衰退產業。這些產業的特點是,市場需求萎縮以至消失,產品老化,技術陳舊,增長緩慢甚至下降,在產業結構和國民經濟中占的比重持續下降。進入衰退期的主導產業、支柱產業則會失去“主導”、“支柱”的地位和作用,比如發達國家的鋼鐵工業、紡織工業等。進入衰退期的產業一般有三條出路:一是由衰退走向消亡;二是轉移到別的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產業結構演進也處於低級階段的國家和地區,開辟新的市場,煥發新的生機;三是用高新技術進行改造和武裝,重新煥發青春和活力,再次走上發展之路。
產業的地位和性質,按產業生命周期階段的順序,依次為新興產業、“朝陽產業”、先導產業,成熟產業、支柱產業、主導產業,以及傳統產業、“夕陽產業”、衰退產業。這一發展趨勢,既反映了產業發展不同階段產業類型演變的特點,也是產業發展的一般規律。
三、產業結構轉變與經濟增長的相關理論
(一)產業結構轉變的趨勢
20世紀70年代以來主要發達國家(美國、英國、法國、德國、荷蘭、日本)的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的轉變表現為:GDP增長率與第一、第二產業成正相關;與第三產業成負相關。
GDP增長率與第一、第二產業成正相關;與第三產業成負相關的原因是發達國家的現代化程度已達到較高的水平,表現出GDP總量已達到高水平,經濟增長的基數大,從增長率看雖然沒有發展中國家高,但增長的絕對量仍高出經濟落後的國家。
(二)產業發展與經濟增長模型
1.哈羅德—多馬經濟增長模型:
ΔY= s/k
研究前提:s=I,投資增長率s,k=資本=產出率。
說明產業發展與經濟增長的推動力來自於投資的增長,在資本產出率一定的條件下,投資增長越快,經濟增長的速度也越快。
如:資本投資增長率15%,資本-產出率k=3%,
產出增長率ΔY= 15÷3=5(%)
可見,產業的產出增長率取決於資本投資增長率。
2.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
索洛—斯旺模型:
研究前提:資本—產出比可變,資本與勞動存在替代關係。
產出的增加量△Y= △K?MPK+ △L?MPL
△Y—產出的增加量;△K—資本增量;△L—勞動增量;MPK—資本的邊際產量;MPL—勞動邊際產量。
產出增長率:
可見,生產要素的增長和邊際生產力的增長是產出增長的源泉。
3.新經濟增長理論
20世紀80年代後期以來,羅默、諾思、盧卡斯等人立足於舒爾茨等人創立的人力資本投資理論,將人力資本因素係統地引入經濟增長模型,創立了“新經濟增長理論”。這一理論認為知識積累和專業化的人力資本取代物質因素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和原動力。諾思是199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知識積累與收入的關係可用圖11-3加以說明。
4.盧卡斯的“人力資本決定論”
美國經濟學家盧卡斯在1988年發表的著名論文《論經濟發展機製》中認為:一國應集中有限資源生產和出口具有人力資源優勢的產品,揭示了經濟增長的根本原因同樣在於人力資本的持續增長和積累。盧卡斯是199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四、產業發展的機製和途徑
(一)產業發展的機製
產業通過什麼機製才能健康快速發展,這是解決產業怎樣發展問題的關鍵。實際上產業結構優化的機製、產業布局的機製、產業組織合理化的實現機製,也是單個產業和產業總體發展的機製,同樣要以市場機製為基礎,以政府調控為輔助。單個產業和產業總體的發展必須以市場機製為基礎,因為市場機製能夠通過價格、供求和競爭的作用,影響人們的利益得失並提供相關的信息,引導人們自動地調整自己的經濟行為,把資源配置到最有價值、效率最高的產業。這樣新興產業、“朝陽產業”、先導產業才能得到有效發展,主導產業、支柱產業的發展才有保證。有市場需求、有發展前途的產業,通過市場機製的作用,能夠得到更多的資源,取得更多的收益,從而興旺發達;無市場需求、無發展前途的產業,在價格供求和競爭規律的作用下,收入必然下降,甚至虧損,投資減少,資源流出,自然會萎縮衰敗。隻有以市場機製為基礎,才能更好地實現產業的優勝劣汰、新陳代謝,提高產業總體的經濟效益。但是,市場機製存在種種缺陷,尤其是難以實現公共部門和部分自然壟斷行業的發展,而且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環保產業的發展,由於開始很弱小,需要的投資多,風險也大,需要政府支持和扶植,因此在以市場機製為基礎的同時,還必須輔之以政府的管理和調節,以彌補“市場失靈”,促進單個產業和產業總體更好地發展。
(二)產業發展的途徑
1.單個產業發展的途徑
單個產業是生產同類產品的企業集合,因此單個產業的發展,首先以產業內部企業的發展為基礎,企業的發展途徑也就是產業的發展途徑。企業的發展途徑主要有:通過製度創新,建立規範有效的企業製度,為企業發展提供製度保證;通過技術創新,提高技術水平,采用先進工藝和設備,開發新產品,增加花色品種,增強競爭能力;進行科學管理,正確決策,合理營銷,改善產品質量,搞好各種服務,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除此之外,單個產業的發展還必須協調規模經濟和競爭活力的關係,形成有效競爭的市場結構,防止壟斷和過度競爭,規範企業的市場行為,實現產業組織的合理化,提高市場績效;還需要協調與其他產業發展的關係,形成合理的投入產出聯係,避免生產過剩和不足;還必須通過多種渠道和途徑,籌集更多的資本,為產業的發展提供更充足的資金來源;也需要進行行業協調,適當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財力,攻克產業發展的技術難關,研製更先進的工藝、技術、設備,提高產業的技術水平和裝備水平。
2.產業總體的發展途徑
產業總體發展的主要任務是產業總體的規模擴大、比例協調、發展水平和經濟效益提高;主要內容包括產業結構優化和產業布局合理化。因此,產業結構優化和產業布局合理化的主要途徑和措施,也就是產業總體發展的主要途徑和措施,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1)堅持製度創新,形成完整、統一、競爭、開放的市場體係,建立正常的市場交易、競爭的秩序,規範市場活動主體的行為,完善政府對經濟運行的間接的宏觀調控,為市場機製作用的發揮和產業的發展創造優良的製度環境。
(2)鼓勵技術創新,推動技術進步,提高產業總體的技術水平。
(3)正確進行產業選擇,實行有區別的產業政策,更好地發揮產業的關聯作用、帶動作用、引導作用。
(4)合理進行產業調整,實現產業總體協調高效的發展。
(5)恰當進行產業轉移,揚長避短,發揮優勢,促進產業總體的高效發展。
(6)製定和實施正確的產業發展戰略,實現產業總體的持續穩定發展。
(7)製定和執行合理有效的產業政策,推動產業總體更好地發展。
五、產業選擇
(一)產業選擇的內容和必要性
1.產業選擇的內容
產業選擇是人們識別和確定優先發展、重點扶植或調整、限製發展的產業的經濟活動。一般來說,需要優先發展、重點扶植的產業主要包括:主導產業、先導產業、支柱產業、基礎產業、短線產業、瓶頸產業、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環保產業;需要調整和限製發展的產業主要包括:衰退產業、長線產業、傳統產業。產業選擇就是要從許許多多的產業中挑選出主導產業、先導產業、支柱產業、基礎產業、短線產業、瓶頸產業、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環保產業、衰退產業、長線產業、傳統產業。
2.產業選擇的必要性
人們為什麼要進行產業選擇呢?主張通過市場自發調節實現產業發展的觀點認為,市場機製通過價格、供求、競爭的作用,能夠自動地促進有市場需求、有發展前途和有競爭能力的產業的發展,不需要人為扶植;自動地實現衰退產業的淘汰、長線產業的收縮、傳統產業的改造或消亡,不需要政府去限製;而且,在產業的識別和引導上市場比政府更準確、更有效、更具權威性,所以政府根本沒有必要去進行產業選擇,製定產業發展規劃,對產業實行扶植或限製。但是,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的實踐表明,完全靠市場機製的自發作用,不能解決產業發展的所有問題,必須實行國家幹預,進行必要的產業管理,製定和執行區別對待的產業政策,促進產業的健康發展。現在發達國家都製定產業政策,幹預產業發展,甚至市場化程度最高的美國都製定產業技術政策,推進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實行產業管理和製定產業政策,首先必須識別、確定不同性質和特征的產業。正確判斷不同類型的產業是產業選擇的主要任務。為產業管理和產業政策提供必要的前提,以促進產業的發展是產業選擇的根本目的。產業選擇的必要性、作用或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麵:
(1)產業選擇有利於產業管理和產業發展。產業選擇是實行產業管理和製定產業政策的重要環節和前提條件。隻有正確判定各種不同性質和特征的產業類型,分類管理和區別對待的政策才有明確的對象,才能製定合理的產業政策,進行恰當的產業管理,促進產業更好地發展。
(2)產業選擇有助於指導企業投資決策。產業選擇能夠提供哪些產業是有市場需求、有發展前途、國家鼓勵和扶植的產業,哪些產業是市場需求萎縮、無發展前途、國家調整限製的產業的信息,為企業投資決策指明方向,有助於避免盲目投資、防止重複建設、減少決策失誤,促進企業和產業協調高效發展。
(二)產業選擇的原則和方法
正確的產業選擇,必須依據恰當的選擇標準,全麵了解實際情況,進行準確的判定。為此,必須遵循和采用以下原則和方法:
1.必須進行全麵深入的調查研究
正確的產業選擇,必須從實際出發,全麵了解各個產業發展的情況。否則,就無法判斷哪些產業是屬於應該支持和扶植的產業,哪些產業是屬於應該調整和限製的產業。調查研究主要包括兩大方麵:一是市場調查研究,以便了解各個產業的供求情況、變動趨勢、市場前景;二是產業調查研究,以便了解各個產業的過去、現狀和發展趨勢。隻有經過兩個方麵的調查研究,才能更準確地判定短線與長線產業、瓶頸產業、基礎產業、主導產業、支柱產業、衰退產業、新興產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