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X非效率
哈佛大學雷本斯坦教授於1966年首次提出的X非效率(X—inefficiency)理論,也稱內部低效率理論,也是反映市場績效優劣的一個指標。該理論認為,壟斷性大企業由於外部市場競爭壓力小,組織內部層次多、機構龐大,加上所有權與控製權的分離,它們往往並不追求成本最小化。這種現象統稱為“X非效率”,它是“X效率”的對稱。X非效率理論的整個分析框架是建立在“庇護下的廠商追求利潤極小化”這個前提假設之上的,並以反傳統理論中的“經濟人”假設,將人性的弱點假定為“惰性”以及由此形成的“習慣”,即企業行為惰性,環境。因此,在沒有壓力的市場環境中,最高決策者(經理)的行為模式是“極小化”型的,因而,他就不可能把壓力從最高層逐級向下傳導下去(決策層—管理層—執行層—操作層)。於是,壟斷企業全體員工的這種利潤極小化行為模式就“集體”地構成了企業組織的行為模式。在沒有壓力的市場環境中,經濟效率的值就不可能是X效率,而隻能是X非效率。
第五節 產業組織合理化
一、產業組織合理化的內容
(一)市場結構合理
產業組織的合理化無論是對於宏觀經濟、中觀產業還是微觀企業來說,其最終目標都是為了實現高經濟績效。無論是從正統的產業組織SCP分析框架的“結構主義”,還是從新產業組織理論的“行為主義”主張來看,要實現一個能取得高經濟績效的產業組織,務必具備合理的市場結構和合理的企業行為,隻不過這兩大學派強調的重心不同。
以哈佛學派為代表的“結構主義”產業組織理論認為:(1)SCP範式是研究產業組織的基本邏輯框架,研究產業組織首先要考查市場結構的狀況,包括市場份額、集中度、進入和退出壁壘等,然後分析市場結構對企業行為的影響,包括企業的生產行為、定價行為、合並行為、促銷行為等。在此基礎上再分析上述企業行為的市場績效,如企業的創新強度、利潤率水平和資源配置效率等。(2)市場結構決定企業行為,並進而決定經濟績效。市場結構、企業行為和經濟績效這三者之間存在單向的因果關係,即一個特定的市場結構便決定了一個與之相聯係的企業行為和經營效果。不同產業間的市場結構不同,不同產業間的企業行為(如集中度、競爭方式、價格水平、創新強度等)也會不同。
(二)企業行為合理
以芝加哥學派為代表的“行為主義”產業組織理論認為,S、C、P三者之間是雙向互動而非單向傳遞的聯係。因此,不僅需要分析市場結構對企業行為的影響,而且還應當分析企業行為對市場結構的影響,並由此考查經營績效通過企業行為進而對市場結構的影響。
(三)企業組織合理
與結構主義注重分析市場份額、產業集中度、進入和退出壁壘對企業行為及其經營績效的影響的傳統不同的另一個重要方麵是,行為主義重在考查企業內部產權結構、組織形式、經營目標和合理預期等對企業行為的影響,而這些因素又與企業組織密切相關,因此,合理的企業組織也是實現產業組織合理化,進而實現高經濟績效的基本內容和重要基礎。
產業組織合理化的內容主要體現為市場結構的合理化、企業行為的合理化和企業組織的合理化三個方麵,而且這三者之間相互影響,企業行為及企業組織行為的能動性不僅僅是被動地適應市場結構,而且還會影響和改變市場結構,它是產業組織合理化的基礎和核心。產業組織合理化的基本目標是高經濟績效。
二、有效競爭
(一)有效競爭的概念及決定因素
一個高績效、合理化的產業組織既要使企業獲得較好的規模經濟效益而又不因為企業規模的擴張導致壟斷而喪失競爭活力。在馬歇爾看來,這是一個“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馬歇爾困境”。為了克服“馬歇爾困境”,克拉克於l940年提出了“有效競爭”的概念,並經梅森等人的歸納總結,形成了有效競爭理論。
有效競爭理論是指將規模經濟和競爭活力這二者有效地協調起來,從而形成有利於長期均衡的競爭格局。作為產業組織合理化的目標模式,它是對同一產業市場上企業間組織結構及其壟斷、競爭態勢的理想狀態的綜合描述,其兩個決定因素即規模經濟和競爭活力,都是實現資源有效配置,提高經濟績效的手段和途徑,它們是以不同的途徑謀求經濟效率這一共同目標。而市場競爭度(競爭活力)又由市場集中度和進入壁壘共同決定。因此,決定有效競爭狀態的實際上是三個變量:規模經濟、市場集中度和進入壁壘。
(二)企業適度規模理論
評價企業規模是否適度的最基本的依據是看其是否存在規模經濟。所謂規模經濟是指市場或經營單一產品的單一經營單位因規模擴大而減少了市場或經營的單位成本時導致的經濟。產業經濟學中一般根據邊際成本(MC)和平均成本(AC)的對比關係即判定係數(FC)來識別規模經濟和規模不經濟:當FC>1時,平均成本大於邊際成本,此時存在規模經濟,即隨著產出量的增加,平均成本曲線下降;當 FC
識別規模經濟的判定係數隻能粗略地判斷存在規模經濟的區間。關於規模經濟和成本的關係,這裏有必要作如下解釋和說明:
第一,一般情況下,討論規模經濟問題時所說的成本是長期成本(包括長期平均成本和長期邊際成本)。而成本有長期成本和短期成本之分,短期平均成本(SAC)是生產能力一定條件下,單位成本隨著產量變化而變化的曲線;長期成本曲線則是很多條短期成本曲線的包絡線,通常是一條U形曲線。最低經濟規模點是長期平均成本曲線的最低點,而不一定是短期平均成本曲線的最低點。
第二,規模經濟包括產品規模經濟、工廠規模經濟、企業規模經濟和行業規模經濟四個層次。在許多關於規模經濟的文獻中,平均成本實際上是指平均生產成本,因而其平均成本曲線主要適用於描述生產成本在總成本中占絕大部分比重,且交易成本很小的產品規模經濟和工廠規模經濟。而在現代大企業中,在管理、協調和控製生產經營的同時會發生大量的交易成本,因此,決定企業規模的主要因素應該是由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構成的總成本和平均成本。在技術進步條件下,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平均生產成本曲線呈現下降態勢,而包括企業內部組織協調成本在內的平均交易成本曲線則由原來的下降變為逐漸上升。總平均成本曲線是由平均生產成本曲線和平均交易成本曲線疊加而成的一條淺U形曲線,其最低點及其附近一定範圍是企業的適度規模。
(三)適度競爭理論
綜上所述,市場競爭度(或競爭活力)是市場集中度和進入壁壘的函數。具體地說,某一產業的市場集中度越高,進入壁壘越高,新企業進入該產業難度越大;提高某一產業的進入壁壘,也會促使該產業提高市場集中度。而市場集中度和進入壁壘越高,市場競爭度則越低。由此可見,市場競爭度與市場集中度及進入壁壘之間存在反比例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