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合並 是指同一行業處在不同生產銷售階段,具有投入產出關係的企業間的合並。當垂直合並向上遊投入物方向延伸時被稱為“後向性垂直合並”(Backward Vertical Merger),當垂直合並向下遊最終產出品及銷售階段延伸時被稱為“前向性量垂直合並”(Forward Vertical Merger)。垂直合並具有多方麵的動因或績效,如降低交易成本、充分利用技術經濟聯係、降低生產銷售的不確定性、增強市場支配力等。垂直合並對市場結構的影響不能籠統地看成是提高市場集中度。
混合合並 是指不同行業生產不同產品的企業間的合並,它是企業實施多元化經營戰略的重要途徑。混合合並具體包括三種形式:(1)產品擴張型合並,即產品功能具有互補關係的企業間的合並;(2)市場擴張型合並,即從事同一階段的同樣經濟活動,但市場區域或顧客對象不同的企業間的互補;(3)純混合型合並,即生產經營活動幾乎沒有任何聯係的企業間的合並。混合合並的動因主要有三:一是利用範圍經濟(Economies of Scope)④;二是分散風險;三是實現經營的長遠目標。混合合並所形成的多元化經營格局可能對市場結構和競爭產生如下影響:(1)一般不影響某行業市場的集中度,但會提高經濟整體的一般集中度;(2)有利於突破行業進入壁壘和克服進入障礙;(3)會導致限製競爭,增強壟斷因素;(4)會影響到替代產品和互補產品的銷售定價。
第四節 市場績效
一、市場績效及其分析模式
(一)市場績效的概念
在傳統的SCP分析框架中,市場結構反映的是市場經濟運行的基礎和環境,企業行為反映的是市場經濟運行的過程和方式,市場績效反映的則是市場經濟運行的結果和成就。人們關注市場結構和企業行為並不是目的,而是為了追求更好的市場績效。
市場績效 是指在一定的市場結構下,通過一定的市場行為使某一產業在價格、產量、成本、利潤、產品質量、品種及其技術進步等方麵達到的現實狀態。它實質上反映市場運行的效率。
產業組織理論對市場績效的研究的兩個最基本的方麵是:(1)對市場績效進行描述和評價。主要從資源配置效率、產業的規模結構效率、技術進步和X非效率等幾個具體方麵,直接或間接地描述市場績效的基本情況,評價市場績效的優劣。(2)研究市場績效與市場結構、市場行為之間的關係,並主要從這三者相互作用的關係中,尋找市場績效的影響因素,從而對導致某種市場績效的原因作出解釋。
(二)S-C-P分析模式
運用“SCP分析模式”考查市場績效可以從短期和長期兩個角度分別展開。在短期裏,市場結構不會發生很大變化,因而此時可以將市場結構看成是既定的。從市場結構所包含的內容分析,它是企業的外部環境,市場結構狀況是決定企業生產經營和競爭策略的客觀依據,它在很大程度上引導乃至決定企業的市場行為。在既定的市場結構下,企業必須采取與外部環境相適應的策略,必然選擇有利於企業生存與發展的行為。換言之,市場結構決定市場行為。而市場績效的好壞又取決於產業內所有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狀況。企業的價格策略會影響利潤水平,企業的產品策略決定了產品能否滿足市場需要;企業的銷售策略影響著產品銷售成本,等等,也就是說市場行為決定市場績效。因此,從短期看,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和市場績效之間的關係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決定市場績效的直接因素是市場行為,而製約市場行為的基本因素是市場結構。
從長期看,市場結構則是變化的,市場結構的變化往往是市場行為變化的結果,有時市場績效的變化也會直接使市場結構發生變化。例如,企業的技術進步影響產業的成本結構、產品差別、進入條件等方麵,這些變化會導致市場結構的變化。又如,企業的合並行為會提高市場集中度,企業的價格策略會影響新企業的進入。
二、市場績效的測量與分析
產業經濟學所研究的市場績效是從消費者即社會的角度來定義的,並且認為如果以效率為標準,從最抽象的分析入手,就可以證明完全競爭是最有利於提高市場績效的,而壟斷總是使經濟偏離完全競爭狀態,造成效率即市場績效的損失。由於績效是一個含有價值判斷的概念,因此,最抽象的討論可以先把市場績效定義為單純的廠商經濟效率,並假定廠商是以利潤最大化為唯一目標的。經濟學家通常采用三種方法來判斷一個產業的績效在多大程度上接近於完全競爭狀況。
1.收益率(rate of return),即投資每元錢所能獲得的利潤。這裏的利潤不是指根據會計原則所計算的會計利潤,而是指經濟利潤,其含義是:經濟利潤=收入-工資-原材料成本-資本成本。
2.價格一成本差(cost-price margin),即價格與邊際成本的差額(有時用平均成本代替邊際成本)。
3.托賓(Tobin)q值,即對廠商的股市價格和以其資產的重置成本計算的價值進行比較。如果一個廠商的價值高於其再建費用,即q>1,就意味著它能夠賺取超額利潤。這一利潤是超過了該廠商存在於該產業中所必需的收益水平的超額所得,表明存在較強的市場勢力。
然而,市場績效本身具有多方麵的含義,對於它的分析僅僅停留在利潤最大化這一抽象層次是遠遠不夠的。在現實經濟中,關於市場績效的評價涉及許多方麵,其中主要體現在如下四個方麵。
(一)資源配置效率
資源配置效率(Allocative efficiency of resources)是同時從消費者的效用滿足程度和生產者的生產效率高低的角度來考查資源的利用狀態。它包括如下三個方麵的內容:(1)有限的消費品在消費者之間進行分配,使消費者獲得的效用滿足程度;(2)有限的生產資源在生產者之間進行分配,使生產者所獲得的產出大小程度;(3)同時考慮生產者和消費者兩個方麵,即生產者利用有限的生產資源所得到的產出的大小程度和消費者使用這些產出所獲得的效用滿足程度。現代產業組織理論認為,資源配置效率是反映市場績效好壞的最重要指標。
(二)產業的規模結構效率
產業的規模結構效率,也稱為產業組織的技術效率。由於規模經濟的存在,資源在產業間的分配狀況影響著資源利用效率。產業的規模結構效率就是從產業內規模經濟效益實現程度的角度來考查資源的利用狀況。規模經濟效益的實現程度,通常用達到或接近經濟規模的企業的產量占整個產業產量的比例來表示。
(三)技術進步程度
技術進步的含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技術進步包括除資本投入和勞動投入之外的所有促進經濟增長的因素。產業組織理論中所考查的技術進步是狹義意義上的技術進步,主要包括發明、創新和擴散三個階段。發明是指構思對人類生活或生產活動有用的新產品或新的生產方法以及解決相關的技術問題。創新是指發明被第一次應用並導致一種新產品或新的生產方法的出現。擴散是指新產品或新的生產方法被廣泛采用。
技術進步滲透於產業組織的生產結構和生產行為的各個方麵:產品差別與產業的技術特點密切相關,經濟規模和必要資本壁壘與大容量、高效率的技術發展有關,企業集團化和係列化的發展、價格和非價格競爭的類型和程度等都與產業的技術進步類型、技術進步程度及條件存在著密切的關係。但技術進步程度最終是通過經濟增長的市場績效表現出來的。它反映的是動態經濟效率,因而也是衡量市場績效的一個重要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