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產業組織理論(3 / 3)

(1)規模經濟水平。某一行業的規模經濟水平愈高,大企業的效率愈高,市場競爭力愈強,其市場地位愈高,它們占有的市場份額也就愈高。

(2)市場容量大小。在正常情況下,某一產業或產品(服務)的市場愈大,企業拓展市場的餘地愈大,新企業愈容易進入,大企業所占市場份額也就可能愈小。反之亦然。

(3)行業進入壁壘高度。某一行業的進入壁壘高,意味著該行業的保護程度高和市場競爭程度低,該行業內大企業的支配地位高、勢力大,它們所占市場份額也可能就高。

(4)橫向合並的自由度。一個行業的市場內部愈能自由地合並,大企業通過橫向合並控製的能力愈強,大企業所占份額也就可能愈高。

(5)相關的產業政策和法律法規。政府如果實行授予少數企業特種產品或服務的專營權、保護性關稅、限製外國投資等政策,就可以推動這部分企業經營規模的擴張,提高其市場集中度。相反,作為體現國家維護市場競爭政策的反托拉斯法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成為阻止市場過度集中的一種因素。

2.產品差別化

市場集中度並不能完全反映產業組織的壟斷、競爭程度,因為如果產品差別十分顯著,即使市場集中度很高,也可能出現市場競爭激烈,呈現明顯的壟斷競爭的特點。

所謂產品差別化,是指企業向市場提供的產品或銷售產品過程中的條件與同行業的其他企業相比較,在產品質量、款式、性能、銷售服務、信息提供及消費者偏好等方麵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從而具有可區別性和不完全的替代性。這種可區別性和不可替代性的高低即意味著產品差別化程度的高低。在產品差別較高的市場上,企業可以擴大產品差別,鞏固或擴大自己的市場占有率,提高市場集中度。企業也可能因為開發了特有技術、生產新產品,形成新的產品差別,提高自己的市場占有率。產品差別能夠通過影響集中度、進入壁壘和非價格競爭間接影響市場績效。產品差別的原因及影響程度亦隨產業的不同而不同,從原材料到投資品,再到耐用消費品和非耐用消費品產業,產品差別程度對市場競爭的影響作用逐級提高,形成差別的原因也從主要是物理原因變為主要是服務和廣告宣傳的差別。

產品差別化是企業在經營上對抗競爭的一種非價格壁壘和主要手段。擴大產品差別的主要途徑包括:(1)增強研究和開發(R&D)力度,及時改變和優化產品的設計、結構、功能、質量、外觀及包裝等;(2)有針對性地製定並實施廣告宣傳和其他促銷手段使消費者對特定商標品牌的產品形成偏好;(3)通過提供有關產品信息、改善售後服務和提供信用消費等方式使消費者形成偏好;(4)充分利用地理區位和營銷網絡優勢,在供貨時間、運輸成本、銷售價格、售後服務等方麵“製造”差別,使消費者在選擇產品時產生偏好。

3.市場進入和退出壁壘

市場進入和退出壁壘反映的是市場中潛在的和動態的競爭、壟斷強度。

(1)市場進入壁壘。進入壁壘是指準備進入或正在進入的新企業在與產業內已有企業競爭過程中,遇到的障礙或不利因素。進入壁壘的高低,既反映了市場內已有企業優勢的大小,也反映了新進入企業所遇障礙的大小。可以說,進入壁壘的高低是影響該行業市場壟斷和競爭關係的一個重要因素,同時也是對市場結構的直觀反映。

測量產業市場壁壘高低的指標有兩種:第一種是規模性指標,主要包括:經濟規模與市場總規模的比例、必要資本量、產業和企業專利特許數量、銷售金額占經營總成本的比重等。日本著名經濟學家植草益提出了利用經濟規模障礙高低來測量產業進入壁壘的方法:規模障礙係數d=最優規模/市場容量×l00%。

第二種是利潤率水平指標。貝恩提出的測量分類標準是:當銷售價格比平均費用高10%時,新企業仍難以進入的行業,是高壁壘產業;當銷售價格比平均費用高6%~8%時,新企業仍難以進入的行業,是較高壁壘產業;當銷售價格比平均費用高4%時,新企業難以進入的行業,是中等壁壘產業;銷售價格高於平均費用1%~2%,新企業就容易進入的行業,是低壁壘產業。

形成進入壁壘的因素主要有五個:①規模經濟壁壘。新企業進入某一產業初期,一般難以形成規模經濟,相對產業內已有的企業,它們的生產經營成本必然較高,從而獲利能力低(甚至虧損),並在與老企業的價格競爭和市場份額競爭等方麵處於劣勢,這就是規模經濟壁壘。②必要資本量壁壘。必要資本量是新企業進入市場所必須投入的生產經營資本。不同產業的必要資本量因技術、生產、銷售等方麵的要求不同而有較大差異。必要資本量愈大,籌集資本的難度也愈大,新企業進入的資本“門檻”也越高。③資源占有壁壘。老企業因其先發優勢一般已經排斥性地占有一些稀缺資源,如必需的生產要素、專利技術、技術人員、管理人員、熟練員工、銷售渠道和消費者的認知及偏好等。④產品差別壁壘。產品差別是形成市場壁壘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產品差別化明顯的產業,老企業的商標已為消費者和廣大的潛在顧客所熟悉並有了良好的信譽,它們的廣告宣傳和促銷隻需要維護這種信譽即可。新企業則需要從頭開始,而且通常麵對的是一個已經被瓜分一空的市場,如果新企業沒有獨特的新技術、新產品,沒有比較完善的促銷手段和售後服務係統,則其進入必然會遇到產品差別障礙。⑤政策法規製度壁壘。在一些國家和某些行業中,新企業開業需要經過複雜的審批程序,進口設備和原材料、購買國外技術都需要管理部門批準發證,而且還有進口配額限製;一部分行業實行生產經營許可證製度,以及關稅、非關稅壁壘等,資金的籌集也會受到政策製度的製約。這些壁壘是難以通過降低成本、廣告宣傳等途徑來克服的。

(2)市場退出壁壘。退出是指某個(或某些)企業停止作為賣方而從某個行業撤退的行為,包括轉產和宣布破產兩種方式。從理論上講,當某個(或某些)企業長期虧損,資不抵債,不能正常生產經營時,即應該轉產或破產。但在實際上,這樣的企業由於受種種限製而很難從該產業中退出。這些企業在退出時麵臨的障礙即是市場退出壁壘。

市場退出壁壘的形成因素主要包括:①資本投入壁壘。由於一些設備具有很強的專用性,如果企業轉產或破產就不得不廢棄這些設備,從而造成這些設備的價值不能回收,形成沉沒成本。②退出處置壁壘。如果企業從一些產業退出,對原有設備的拆卸、改造和技術安全(如環保)等方麵的處置需要一筆數量不小的資金投入,辭退工人需要一定數量的解雇安置費用,在沒有比較完善的社會保障製度的情況下,企業還要在很大程度上承擔員工的生活費用和福利保障。③政策法規製度壁壘。政府為了更大層麵的社會利益,往往通過製定政策和法規來限製生產提供某些產品及服務的企業從產業中退出,在一些提供公共產品的產業中,尤為如此。④其他退出壁壘。如由聯合生產形成的退出壁壘,因市場需求增長率、需求價格彈性及短期的固定費用和可變費用比例等對市場結構的影響而形成的退出壁壘等。

二、市場結構的測量

(一)單個企業壟斷勢力的測量

測量企業壟斷勢力的指標主要有勒納指數和貝恩指數兩個。

1.勒納指數(Lerner Index)

勒納指數由美國學者勒納提出①,它度量的是價格P與邊際成本MC的偏離率。其計算公式是:

IL=(P-MC)/P

由於P≥MC>0,所以0≤L≤1。勒納指數L值越大,表明壟斷勢力越大。在完全競爭條件下,P=MC,IL=0。在存在壟斷的情況下,IL值會大些,但不會超過1。

勒納指數具有如下特點:第一,測量所需要的數據的取得難度較大,因為邊際成本的測算比較困難,同時在價格上要有可比性;第二,它隻是對企業實際行為的一種度量,沒有反映企業潛在的壟斷力量;第三,它建立在對價格和邊際成本的靜態比較的基礎之上,把這二者之間的差額全部歸於壟斷行為。事實上,通常造成這種差額的原因很多,而不僅僅是壟斷。

2.貝恩指數(Bain Index)

貝恩指數是產業組織理論的奠基者之一貝恩提出的測量市場結構的指標。貝恩主張以企業為產品所定價格P比其平均成本AC高出的幅度作為衡量企業壟斷勢力的標準。以IB表示貝恩指數,其計算公式是:

IB=(P-AC)/P

由於P≥AC>0,所以0≤IB

貝恩指數具有如下特點:(1)平均成本的測算比較方便,在價格上要有可比性。(2)貝恩指數是對超額利潤的一種度量,它把超額利潤等同於壟斷。(3)和勒納指數一樣,貝恩指數也是建立在對價格和平均成本進行靜態比較的基礎之上。

(二)產業壟斷和競爭程度的測量

1.集中度(Concentration Ratio)

集中度(CR)是測量產業競爭性和壟斷性的最簡單易行和最常用的指標,產業集中度一般以產業內規模最大的若幹家廠商的有關指標值X(產量、銷售額、資產額、增加值、職工人數)占整個市場或行業的份額。該產業m家企業中前n位企業的集中度CRn的計算公式是:

在分析各產業的集中度時,通常以最大的4家或8家廠商的指標份額來計量,分別稱為“4廠商集中度”(Four-firm Concentration Ratio,CR4)和“8廠商集中度”(Eight-firm Concentration Ratio,CR8)。CR4或CR8測算相對比較容易,而且能較好地反映產業內的生產集中狀況,顯示產業的壟斷和競爭程度,因此是使用比較廣泛的反映市場結構的指標,但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1)由於產業分類隻是以生產過程為標準,沒有考慮需求替代的因素,因而集中度往往不能很好地反映產業內廠商間的競爭程度。(2)在產業分類中屬於某一產業的廠商,有可能進行生產結構的調整而生產屬於其他產業的產品,這可能會影響產品的價格,而並不影響所統計的產業集中度。(3)由於隻考查少數大企業的生產集中程度,而沒有考查產業內廠商規模分布情況,因此在運用中存在不足。(4)產業集中度將全國作為一個整體,沒有反映國際經濟關係和地區經濟關係對產業競爭性的影響,因而有可能低估或高估產業競爭性。(5)其他因素,如限製進口和進入的政府管製,對產業競爭性的影響可能比產業集中度更重要。

2.洛倫茨曲線和基尼係數

洛倫茨曲線(Lorenz Curve)和基尼係數(Gini Coefficent)最初用於測量居民收入分配均勻狀況,產業組織理論中借用這兩個概念從整體全貌上反映產業集中狀況,可以在一定程度彌補市場集中度指標的不足。在產業組織理論中,洛倫茨曲線可以反映產業中由小到大企業數量的累計百分比與其規模份額的累積百分比之間的關係。圖中A的麵積越大,廠商規模分布越不均勻,基尼係數G=A/A+B,基尼係數G取值介於0和1之間,廠商規模分布越不均勻,基尼係數越大。如果所有廠商規模相等,基尼係數為0;如果獨家廠商壟斷,基尼係數等於1。

3.赫芬達爾指數

赫芬達爾指數(Herfindahl Index)是赫芬達爾(Herfindahl)提出的一種測量產業集中度的綜合指數。如果產業中共有n個企業,Xi為第i位企業的規模,T為產業的總規模,赫芬達爾指數IH就可用如下公式表示:

赫芬達爾指數是產業市場集中度測量指標中較好的一個,它具有如下特點:(1)當獨家企業壟斷時,該指數等於1;當所有企業規模相同時,該指數等於1/n~1。故而這一指標在1/n~1之間變動。IH數值越大,表明企業規模分布的不均勻度越高。(2)兼有絕對集中度和相對集中度指標的優點,避免了它們的缺點。因為值對規模較大的上位企業的市場份額反映比較敏感,而對眾多小企業的市場份額小幅度的變化反映很小。(3)可以不受企業數量和規模分布的影響,較好地測量產業的集中度變化情況。

4.交叉彈性(Cross Elasticity)

不同產品間的交叉價格彈性可以反映有關產業或產業間的替代性和互補性,替代性越強,競爭性就越強。交叉彈性可用如下公式表示:

供給的交叉價格彈性=(X生產者提供的X產品數量變動%)/(Y產品的價格變動%)。

如果Y的價格降低(或提高),X的數量增加(或減少),即交叉價格彈性為負數,表明Y與Z具有互補性。如果Y的價格降低(或提高),X的數量減少(或增加),即交叉價格彈性為正數,表明Y與X具有替代性。一般來說,交叉彈性越大,Y與Z之間的替代性越強,競爭性也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