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圍繞地方產業集群的發展係統地調整相關政策
產業集群是一個綜合體,它的發展涉及到諸多經濟政策,如土地、稅收、產業導向、外貿、科技、項目審批、投融資體製等。因此,在製定產業集群發展政策時,必須對相關經濟政策進行係統調整,僅僅調整其中的一兩項政策往往無助於產業集群的發展。地方政府應對一些製約產業集群發展的經濟政策進行清理,製定促進區域性產業集群發展的地方性政策,圍繞地方產業集群的發展係統地調整相關政策。在區域範圍內以產業集群政策替代產業政策,提高產業集群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充分認識地方發展區域性產業集群的重要性,認真學習總結浙江、廣東等省發展產業集群的成功經驗,支持在專業鎮或專業化產業區中建立生產力促進中心、創新中心、科技開發中心、信息服務中心、網絡中心、融資擔保機構、行業協會、商會等中介服務組織,鼓勵集群內企業與大學、科研機構進行廣泛合作。
(三)加強區域創新係統建設
區域創新係統是指在一個經濟區域內與技術創新的產生、擴散和應用直接相關,並具有內在相互關係的創新主體、組織和機構的複合係統。無論是國家創新係統還是區域創新係統,其目標都是通過知識有效的積累、傳承與增長來促進技術創新,從而導致生產效率的大幅度提高。其方式是通過創新係統的主體構成有效的網絡、互動創新。區域創新係統的有效運行會加速形成產業集群和空間集聚、產生集聚經濟性。因此,產業集群作為一個創造、擴散和應用知識的體係,從本質上講就是一個區域性創新係統,是區域創新係統的重要模式。
(四)培育促進產業集聚的區域文化
產業集群具有根植性,集群的形成與發展是建立在該區域的製度文化基礎上的。判斷產業集群的重要標準,是區域內經濟關係和社會關係間具有高度的內在聯係,即企業在區域內相鄰而結網,產生信任和合作的願望。但是,長期以來我國存在條塊分割、市場機製不健全、社會資本缺乏、低信任度、交易成本高以及有關企業產業各類法規的不完善等製度文化缺陷,使得我國部分地區和企業隻注重使用內部資源,隻注重提高企業內的適應性和靈活性,而不注重尋求企業外部資源,從而導致產業集群政策難以製定與實施,產業集群很難有效發展。因此,對於那些還沒有形成地方優勢產業集群的區域,重要的是培育具有企業家精神的地方企業家和有利於創新的製度文化氛圍,對於已經形成地方優勢產業集群的區域,也要重視製度文化的創新,以充分發揮產業集群的競爭優勢。
第三節 產業布局的演變和發展趨勢
一、中國產業布局的曆史與現狀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自然資源和社會文化差異很大,加之長期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統治,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麵臨的是極不平衡的產業布局狀況。當時,占全國總麵積l2%的東部沿海地帶集中了全國70%以上的工業和交通運輸設施。近代工業主要分布在京津唐、滬寧杭、遼中南三大工業基地,而廣大內陸地區(除武漢、重慶等少數沿江城市外)的近代工業幾乎是空白。各區域之間、城鄉之間互相隔絕,區內經濟結構過分單一。如東北地區以采礦、冶金、軍工為主的重工業占全部工業產值的79.2%,紡織、食品等輕工業僅占7.6%(1942年資料)。相反,上海輕紡工業產值占全市工業產值的86.42%,而重工業僅為13.6%(1949年資料)。
為了改變這一畸形產業分布格局,新中國成立伊始即確立了“均衡布局”的經濟布局調整戰略,強調內地和沿海均衡發展,投資重點指向中、西部地區。
新中國成立50年來,我國在產業區域布局政策上出現過不少失誤,但經過艱苦努力,特別是伴隨改革開放30年來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區域產業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從積極的方麵看:
舊中國產業布局嚴重失衡狀況已明顯改觀。l953年—1978年,全民所有製企業基本建設投資中,沿海地區占35.7%,內地占55.2%,內地比沿海地區高出19.5%,使沿海與內地工業產值比重由1949年的7∶3變為6∶4。尤其是西部地區l952年工業總產值僅占全國的4.3%,l987年則達到l2.3%。據1985年工業普查,全國固定資產原值為692557億元,其中東部地區322585億元,占46.6%;內地369972億元,占53.4%。主要能源產品產量內地均高於沿海,機械製造工業總產值中,內地已占近40%。這表明廣大內陸地區已建立相當規模的工業基礎。
老工業基地改造已初見成效,黨的十六大提出“支持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加快調整和改造,支持資源開采型城市發展接續產業”。 2003年3月,《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支持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加快調整和改造的思路;2003年9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討論通過《關於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幹意見》實施振興戰略以來,東北三省體製改革、機製創新步伐加快,對外開放度提高,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就業增加,社會保障體係初步建立。可以說,2004年—2006年的三年,是東北三省發展最快最好的時期之一。 2004年、2005年和2006年, 東北三省地區生產總值分別為1.51、1.71和1.97萬億元,同比增長12.3%、12.0%和13.5%,高出全國當年增速2.2、1.8和2.8個百分點;東北三省實施振興戰略以來,三年GDP年平均增速為12.6%,比實施振興戰略前三年(2001年—2003年)增速提高了2.6個百分點(見圖9-2)。
近十年來,國家進一步加強了對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和東北地區三大傳統工業區的改造力度,關閉了一大批萎縮礦區、紡織廠、耗能高和汙染重的傳統企業,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企業;大力興辦新興產業。與此同時,沿海的珠江三角洲、山東半島、閩南三角地區,長江沿岸的武漢地區、成渝地區已崛起為新的具有全國意義的產業聚集化地區,從而奠定了沿海和沿江“T”字形產業密集帶的基本框架。此外,隴海—蘭新沿線和黃河中上遊地帶也正在形成產業密集帶,大大增加了經濟發展的“增長極”。在東北提出了以遼寧省沿海經濟帶為牽動力,以哈大鐵路、公路為通道的五點一線發展戰略,以此戰略的實施使東北的產業布局呈現出大東北全麵振興、協調發展的總體框架。新中國成立初期至改革開放前,我國的布局政策強調公平的一麵,實施均衡布局政策,總體效率不高。1978年以後,我國在產業布局上突出效率要求,實施“傾斜”產業布局政策,從而使沿海經濟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帶動全國經濟高速度發展,取得巨大成功。但同時帶來地區間經濟差距不斷拉大的不利影響。在當前,注意解決日益嚴重的地區經濟失衡具有了現實的緊迫性和合理性,我國產業布局戰略又進入了新的重大調整階段。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和中部崛起戰略的推出就是一個明顯的標誌。
二、我國產業布局存在的問題
(一)近年來區域產業發展不平衡性又明顯突出
l978年以後,我國的產業布局政策由平衡布局向優先發展沿海地區的梯度傾斜方向轉變。國家增加了對東部地區的基本建設投資:“八五”期間,東部固定資產投資占全國的67.4%,中部占20.4%,西部占12.2%。由於國家給予的多方麵優惠政策,東部地區吸收的外資占全國實際利用外資的50%以上。這導致東部與中西部地區在經濟增長和經濟總量上的差距開始擴大。“八五”期間,全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1.7%,東部在16%以上,中西部僅為9%。l980年—1994年,東部沿海地區工業總產值占全國的比重由61.5%升至67%;中部由26.1%下降到22.6%;西部從12.4%降到10.4%。1978年,東、中、西部GDP的相對比為1∶0.60∶0.33,到l994年擴大為1∶0.43∶0.21。
(二)地區間盲目投資、重複建設問題突出
改革開放以來,舊有的中央集中調控體製逐步打破,但相應的全國統一的市場體係遠未建立,各級政府間的縱向橫向協調機製紊亂,導致中央統一的產業政策(包括布局政策)難以有效實施。在這種情況下,各級地方政府主導區域內經濟發展的作用十分明顯。在地區利益最大化的驅動下,盲目追求高附加值的加工業,盲目追求地區的綜合發展,地域間自我保護,實施經濟割據,小規模、低水平重複建設、重複引進、重複布局加劇,造成地區產業結構趨同化。l978年以來,彩電、冰箱、洗衣機、彩色膠卷、照相機、西服等行業的生產能力大都過剩一半以上,數百億元投資未能發揮作用。這既影響了地區比較優勢的發揮,也損害了地區分工效率和規模經濟效益,成為影響國民經濟整體效益提高的重要原因。
三、中國產業布局發展的趨勢
中國全國性產業布局調整的基本思路是:堅持全國產業布局非均衡發展的思路。一是逐步形成了一批新的產業聚集化地區。能源、原材料基地的布局實現戰略性西移。二是把東北等老工業基地建設成為新的發展極和輻射帶。機械裝備基地的布局實現戰略性東移。三是東西南北中各大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實現相互協調,相互促進,以創新為突破口,以主導產業為牽動力,實現全方位開放的產業布局新格局。
(一)產業布局政策取向的新轉變
以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出台為標誌,我國產業布局演變又處於與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初、1978年改革之初同等意義的曆史轉折時期。西部大開發、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中部崛起戰略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其必然性和可行性來自於全國一盤棋、科學發展、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強烈要求,來自於中央政府的號召和相關優惠政策的導向,更來自東部和國外資本尋求投資場所及優化各地產業結構的內在要求。
(二)政府調控機製與市場機製共同發揮作用
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和宏觀調控機製的基本框架已經建立,並正在不斷完善之中。市場調節機製深刻和廣泛地影響和決定著社會經濟生活的方方麵麵,成為西部開發戰略的基礎手段,發揮決定性作用。同時,政府調控機製中的計劃手段雖已基本退出曆史舞台,但政府調控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政府調控格局開始形成。
(三)用科學發展觀指導產業布局
堅持科學發展觀,實現人口、資源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是產業布局的指導思想。反對片麵強調經濟發展速度,注重環境治理和環境保護。因此,產業布局關心的內容要突破以第二產業為主的傳統意識,要一、二、三次產業通盤考慮,糧食、森林、水利、旅遊、野生動植物保護、基礎設施等項目應成為重要布局內容。
(四)實施全麵、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布局戰略
新中國成立初期至改革開放前,我國的布局政策強調公平的一麵,實施均衡布局政策,總體效率不高。1978年以後,我國在產業布局上突出效率要求,實施“傾斜”產業布局政策,從而使沿海經濟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帶動全國經濟高速度發展,取得巨大成功。但同時帶來地區間經濟差距不斷拉大的不利影響。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優化國土開發格局。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必須注重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引導生產要素跨區域合理流動。要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全麵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加強國土規劃,按照形成主體功能區的要求,完善區域政策,調整經濟布局。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突破行政區劃界限,形成若幹帶動力強、聯係緊密的經濟圈和經濟帶。重大項目布局要充分考慮支持中西部發展,鼓勵東部地區帶動和幫助中西部地區發展。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發展扶持力度。幫助資源枯竭地區實現經濟轉型。更好發揮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在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中的重要作用。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按照統籌城鄉、布局合理、節約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帶小的原則,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以增強綜合承載能力為重點,以特大城市為依托,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