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產業集群對產業競爭力的影響
產業競爭力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產業對於該國或該地區資源稟賦結構(比較優勢)和市場環境的反映和調整能力。同一產業相關的企業群居在一起,相互競爭和協作,對提高產業的競爭力有很強的促進作用。現代組織理論認為,產業集群是創新因素的集群和競爭能力的放大。波特教授認為,產業在地理上的集聚,能夠對產業的競爭優勢產生廣泛而積極的影響。從世界市場的競爭來看,那些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品,其產業內的企業往往是群居在一起而不是分散的。
(一)產業集群提高了產業的整體競爭能力
一般說來,當產業集群形成後,將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如降低成本、刺激創新、提高效率、加劇競爭等,提升整個區域的競爭能力,並形成一種集群競爭力。這種新的競爭力是非集群和集群外企業所無法擁有的。也就是說,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條件下,集群將比非集群更具有競爭力。集群加劇了競爭,競爭是產業獲得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動力。競爭不僅僅表現在對市場的爭奪,還表現在合作上。
產業集群的最重要特點之一,就是它的地理集中性,即大量的相關產業相互集中在特定的地域範圍內。由於地理位置接近,產業集群內部的競爭自強化機製將在集群內形成“優勝劣汰”的自然選擇機製,刺激企業創新和企業衍生。在產業集群內,大量企業相互集中在一起,既展開激烈的市場競爭,又進行多種形式的合作。如聯合開發新產品、開拓新市場、建立生產供應鏈,由此形成一種既有競爭又有合作的合作競爭機製。這種合作機製的根本特征是互動互助、集體行動。通過這種合作方式,中小企業可以在培訓、金融、技術開發、產品設計、市場營銷、出口、分配等方麵,實現高效的網絡化的互動和合作,以克服其內部規模經濟的劣勢,從而能夠與比自己強大的競爭對手相抗衡。在產業集群內部,許多單個的、與大企業相比毫無競爭力的小企業一旦同發達的區域網絡聯係起來,其表現出來的競爭能力就不再是單個企業的競爭力,而是一種比所有單個企業競爭力簡單疊加起來更加具有優勢的全新的集群競爭力。集群使得許多本來不具有市場生存能力的中小企業,由於參與到了集群裏麵,不但生存下來,而且還增強了集群的整體競爭力。
(二) 產業集群加強了集群內企業間的有效合作
在絕大部分市場經濟國家中,企業都是創新體係主體,因此,企業之間的技術合作和其他的非正式互動關係就成了知識轉移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形式。因此,企業間合作的基礎是信任而不是契約。沒有企業之間和企業領導人之間的深刻信任,任何形式的契約都難達到合作的預期目標。集群的發展正好符合了這方麵的要求,集群運行機製的基礎便是信任和承諾等人文因素。群內的企業因為地域的接近和領導人之間的密切聯係,形成共同的正式或非正式的行為規範和慣例,彼此之間容易建立密切的合作關係,從而減少機會主義傾向,降低合作的風險和成本。因此其合作的機會和成功的可能性無疑會大大增加。企業之間的合作能夠創造的力量大於單個企業力量的簡單總和,但是,並不是所有的企業都能進行有效的合作,因為他們不一定能搜尋到合作夥伴,即使搜尋到了,也要進行一番嚴格的考證。而產業集群內的企業之間合作卻有獨特的優勢。現代組織理論預言,產業內企業聯合的形式很可能是未來的潮流,它將取代公司之間一對一的競爭,供應商、客戶,甚至競爭者將走到一起,共同分享技能、資源,共擔成本。
(三)產業集群有助於企業創新
集群不僅有利於提高生產率,也有利於促進企業的創新。這種創新具體體現在觀念、管理、技術、製度和環境等許多方麵。一般地講,集群對創新的影響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麵:
1.集群能夠為企業提供一種良好的創新氛圍。集群是培育企業學習與創新能力的溫床。企業彼此接近,會受到競爭的隱形壓力,迫使企業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和組織管理創新。由於存在著競爭壓力和挑戰,集群內企業需要在產品設計、開發、包裝、技術和管理等方麵,不斷進行創新和改進,以適應迅速變化的市場需要。一家企業的知識創新很容易外溢到區內的其他企業,因為這些企業通過實地參觀訪問和經常性的麵對麵交流,能夠較快地學習到新的知識和技術。在產業集群中,由於地理接近,企業間密切合作,可以麵對麵打交道,這樣將有利於各種新思想、新觀念、新技術和新知識的傳播,由此形成知識的溢出效應,獲取“學習經濟”(Learning Economies),增強企業的研究和創新能力。
2.集群有利於促進知識和技術的轉移擴散。產業集群與知識和技術擴散之間存在著相互促進的自增強關係。在新經濟時代,產業布局不再像工業經濟時代各行各業簡單地聚集在一起,而是相互關聯、高度專業化的產業有規律地聚集在一個區域,形成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集群內由於空間接近性和共同的產業文化背景,不僅可以加強顯性知識的傳播與擴散,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加強隱性知識的傳播與擴散,並通過隱性知識的快速流動進一步促進顯性知識的流動與擴散。產業集群內由於同類企業較多,競爭壓力激勵著企業的技術創新,也迫使員工相互攀比,不斷學習;企業間鄰近,帶來了現場參觀、麵對麵交流的機會,這種學習、競爭的區域環境促進了企業的技術創新;集群內領先的企業會主導產業技術發展方向,一旦某項核心技術獲得創新性突破, 在集群區內各專業細分的企業很快會協同創新,相互支持,共同參與這種網絡化的創新模式。 事實也已經證明,產業集群內知識和技術的擴散要明顯快於非集群化的企業。
3.產業集群可以降低企業創新的成本。由於地理位置接近,相互之間進行頻繁的交流就成為可能,為企業進行創新提供了較多的學習機會。尤其是隱性知識的交流,更能激發新思維、新方法的產生。由於存在著“學習曲線”(Learning Curve),使產業集群內專業化小企業學習新技術變得容易和低成本。同時,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礎上的競爭合作機製,也有助於加強企業間進行技術創新的合作,從而降低新產品開發和技術創新的成本。
產業集群對新企業的進入和企業增長也都有著重要的影響。一方麵,良好的創新氛圍、激烈的競爭環境以及完善的地方配套體係,使產業集群在吸引新企業進入方麵具有競爭優勢;另一方麵,地理集中性和良好的外部環境,不僅鼓勵產業新手的出現,也有利於現有企業的增長和規模擴張。在產業集群形成後,不僅吸引來的工廠會根植於本地,還會有很多新企業在本地繁殖和成長。因為產業集群內長期形成的完整產業鏈體係,促使企業在集群內“落地生根”,除非整個產業鏈出現轉移,企業才會考慮遷移到其他地區。
(四)產業集群有利於資源共享,形成“區位品牌”
產業集群具有地理集聚的特征,因此,產業關聯企業及其支撐企業、相應輔助機構,如地方政府、行業協會、金融部門與教育培訓機構都會在空間上相應集聚,形成一種柔性生產綜合體,構成區域的核心競爭力。此外,產業集群的形成使政府更願意投資於相關的教育、培訓、檢測和鑒定等公用設施;另外,這些設施的設立又明顯地促進了產業集群內企業的發展。公共物品共享使資源在產業集群內具有更高的運用效率。隨著產業集群的成功,產業集群所依托的產業和產品不斷走向世界,自然就形成了一種世界性的區域品牌。“區位品牌”即產業區位是品牌的象征,如法國的香水、意大利的時裝、瑞士的手表等。單個企業要建立自己的品牌,需要龐大的資金投入,然而企業通過集群,集群內企業的整體力量。加大廣告宣傳的投入力度,利用群體效應,容易形成“區位品牌”。從而使每個企業都受益。區位品牌與單個企業品牌相比,更形象、直接,是眾多企業品牌精華的濃縮和提煉,更具有廣泛的、持續的品牌效應,它是一種珍貴的無形資產。這種區域品牌是由企業共同的生產區位產生的,一旦形成之後,就可以為區內的所有企業所享受。因此,區域品牌同樣具有外部效應。這種區域品牌效應,不僅有利於企業對外交往,開拓國內外市場,確定合適的銷售價格,也有利於提升整個區域的形象,為招商引資和未來發展創造有利條件。而區域品牌共享大大增強了集群內企業的比較競爭優勢。
四、產業集群形成的條件
產業集群的形成需要有利於企業集聚和產業集群發育、成長、壯大的曆史背景和現實條件。國內外產業集群的發展各具特色,但相同的是產業無論是在何地集群,都表現出較高的集聚效益,即參與聚集的企業能夠實現利潤的最大化。從此意義上講,凡是有利於企業增加收入,降低成本條件和經營環境都是產業集群形成的條件。如豐富且廉價的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平等競爭的市場環境;具有創新能力和承擔風險的企業家人才;具有服務意識的高效率的政府,有良好的企業經營的基礎設施;有便捷的交通和通訊。僅有上述條件是不夠的,還需要將這些基本條件整合起來,運作起來。
首先,發揮區域優勢和特色,明確產業集群發展的方向。按照區域個性化和產業差異化發展理論,發揮自己的特色,強化比較優勢,吸引相關企業的注意力,形成產業集群吸引力是產業集群發展的重要前提。如中國東北的長春市是我國汽車產業的搖籃,具有汽車生產的比較優勢,汽車產業的發展,帶動了相關產業在長春市及周邊地區的集群發展。
按照產業集群形成的一般規律,產業集群往往是通過一個關鍵性的龍頭企業的衍生、裂變、創新與被模仿而逐步形成的。
龍頭企業在產業集群的形成中具有很強的帶動和聚集效應。因此,在明確產業定位的基礎上,能否找準相關產業中的龍頭企業,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在形成產業集群中的積極作用,就成為增強比較優勢、培育產業集群的關鍵。
其次,政府的高效率和優惠政策是培育產業集群的重要條件。政府的高效率和政府優惠政策對吸引投資和企業聚集的引導和扶持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特別是隨著爭奪投資資源的競爭日趨激烈,使得以降低企業投資和商務運營成本為主體、具有明顯比較優勢的優惠政策體係,仍然成為吸引核心企業形成產業集群的重要條件。綜觀全球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幾乎所有地方的政府都通過製定土地、稅收、收費、保護企業等一係列的優惠政策來吸引投資,促進核心企業發展,為本地產業集群的形成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例如投資25億美元的英特爾大連項目的成功引進,就是在大連市和大連開發區管委會的高度重視和高效率工作的情況下,得到了英特爾的信賴。
再次,創造良好的經營條件和市場競爭環境。產業集群是建立在產業分工高度細化基礎上的。一般而言,產業集群由五大部分構成,包括核心企業、配套企業、市場銷售商、管理機構、中介機構。要使產業集群獲得良性發展,需要構成產業集群的每一個企業既合理分工,又密切協作,達到產業集群內部的有機互動。而良好的產業環境,則是實現產業集群內部有機互動的外因,是區域比較優勢的重要基礎。
我國產業集群形成和轉移大體經曆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通過優惠政策吸引核心企業和配套企業,逐步形成產業集群。第二個階段是通過優化基礎和配套環境吸引核心企業和配套企業,形成和壯大產業集群。第三個階段通過優化產業發展環境吸引更多核心企業延伸產業鏈,實現產業集群的集群效益。
五、培育產業集群的措施
(一) 根據產業發展的特點和優勢,科學製定區域性產業集群發展規劃
地方政府應根據本地產業發展的特點和優勢,科學地製定具有地方特色的區域性產業集群,發展規劃產業集群是產業與區域的有機結合,它是通過本地特有的、不可移動的生產要素吸引在全國甚至全球流動的生產要素落戶本地,從而形成資源的有效配置。產業集群的形成與發展是一個漸進過程。一般需經曆分散辦企業、集中辦企業、集中辦產業、形成產業鏈、產業高地、地區品牌到虛擬市場等七個階段。因此,地方政府應根據本地的具體情況,在刺激自發性產業集群不斷出現的同時,突出產業鏈整體設計和戰略聯係,注重引導產業集群內部專業化分工和橫向配套協作,切實避免以“堆”代“群”,並盡可能地創造一些本地不可移動的生產要素,促進區域性產業集群健康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