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最終要體現在生產資源在地域上的空間布局。產業布局是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經濟發展規劃的基礎,也是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實現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前提條件。產業布局理論主要研究影響產業布局的因素、產業布局與經濟發展的關係、產業布局的基本原則、基本原理、產業布局的分布規律等。本章研究的主要內容是產業布局的因素和空間分布規律。
第一節 產業布局理論概述
產業布局(Industrial Layout)理論是產業結構(Industrial Structure)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自19世紀形成以來不斷地豐富和發展。
一、產業布局理論的形成和發展
產業布局是指產業在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範圍內的空間分布和組合,是國民經濟各部門發展運動規律在地域上的具體體現。
(一)產業布局理論的形成
19世紀初至20世紀中葉是產業布局理論的形成期。此期間資本主義生產力迅速發展,地區間的經濟聯係空前擴大,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如何實現成本最低、利潤最大就成為經濟學研究的課題。德國學者杜能和韋伯運用地租學說和比較成本學說等經濟學研究成果,創立了古典區位理論。
1.杜能的農業區位理論
1926年德國經濟學家杜能撰寫了著名的《孤立國同農業和國民經濟的關係》一書,提出了孤立國六層農業圈理論。他認為:在農業布局上並不是哪個地方適合種什麼就種什麼,農業經營方式也不是任何地方越集中越好。在這方麵起決定作用的是級差地租。
2.韋伯的工業區位理論
1909年德國經濟學家韋伯撰寫了《工業區位論》一書,他認為:運費是對工業布局起決定作用的因素,工業的最優區位通常應選擇運費最低點上。勞動費、運費和聚集力是影響工業布局的重要因素。
聚集力是指企業規模擴大和工廠在一地集中所帶來的規模經濟效益和企業外部經濟效益的增長。
(二)產業布局理論的發展
二次世界大戰後伴隨第三次產業革命與世界經濟格局變化的影響,產業布局理論不斷發展形成了各種不同的理論學派。
1.成本學派理論。核心是以生產成本最低為準則確定產業的最優區位。
2.市場學派理論。主要的觀點是產業布局必須充分考慮市場因素,盡量將企業布局在靠近市場,或有利於占領市場,利潤最大的區位。
3.成本—市場學派理論
(1)艾薩德1954年出版了《區位和空間經濟》一書,提出了競爭布局模式,從對工業的聚集、規模經濟等問題的研究,提出產業布局要有利於競爭。
(2)俄林1933年出版了《區域間貿易和國際貿易》一書,建立了一般區位理論。他認為運輸方便的區域可專門生產難於運輸的產品。
(3)弗農提出產品生命周期布局理論。產業處於創新期要創建於發達城市,成熟期轉向中等城市,衰退期轉向落後地區。
4.增長極理論。由法國經濟學家佩魯提出的,其核心是:主導產業在特定區域和城市聚集,會產生顯著的經濟效益和對周邊地區的輻射作用。後起國家在產業布局時,首先可通過政府計劃和重點引進投資的形式,有選擇地在特定地區和城市形成增長極,以發揮其輻射和帶動作用。
5.點軸理論。點軸理論是增長極理論的延伸。增長極是點,點的增多就可以將點連成線,發展交通運輸業,形成軸線。由點帶軸,由軸帶麵,最終促進整個區域經濟的發展。
6.地理性二元經濟理論。瑞典經濟學家繆爾達爾在《經濟理論和不發達地區》一書中提出:發達地區具有優先發展的各種優勢,各種資源會從不發達地區流向發達地區,使其差距拉大,但產業集中超過一定限度後往往出現規模報酬遞減現象,一些產業就會向不發達地區擴散。
(三)其他相關理論
隨著世界經濟集團和一體化趨勢的加強,區域聯合理論越來越成為研究產業布局理論時必須關注的主要理論,包括:區域依賴理論;地域分工理論;貿易理論等。
(四)馬列主義的產業布局理論
馬列主義經濟學家在研究社會一般分工基礎上,吸收比較成本學說的“合理內核”,提出了勞動地域分工理論。
第一,提出按商品分工實行專業化生產;
第二,地域分工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產物;
第三,地域分工可以節約社會勞動,促進生產力發展;
第四,地域分工的作用取決於生產方式及其變革。
以上理論開創了公有製條件下產業布局理論。前蘇聯地理學家巴朗斯基在20世紀30年代提出了“地域生產綜合體”的概念:“以開發特定區域豐富的自然資源為基礎,其內部各企業是建立在對各種資源的合理綜合利用,以及對於服務於生產、生活的各種基礎設施的統一安排基礎上的。在前蘇聯的西伯利亞建立了十多個大型的工業地域生產綜合體,收到過明顯效果。
(五)中國產業布局理論
馬列主義的勞動地域分工理論是指導我國產業布局的基本理論。1956年4月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講話,即:《論十大關係》中提出了“平衡工業發展布局”的思想,他指出:“我國的工業過去集中在沿海,全部輕工業和重工業,都約有70%在沿海。因此,必須充分利用沿海工業基地,但是,內地工業也必須大力發展以平衡工業發展布局。”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對產業布局從“平衡布局”轉向“非均衡布局戰略”,強調發揮地位優勢,按東中西序列分階段、有重點地進行產業布局。率先發展東部沿海地區進而帶動中部和西部的開發和建設。
二、產業布局的影響因素
(一)自然因素對產業布局的影響
人類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自然因素對產業布局的影響不同。自然因素包括地理位置因素和自然資源因素
1.地理位置因素的影響
地理位置因素是指人類賴以生存的特定的地位條件和自然環境。地理位置的不同,其溫度、濕度、光照、土壤、水分、資源種類與數量均有所不同,各類產業對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有著不同的要求。
(1)地理位置因素對第一產業布局有重要影響。第一產業主要是農業,農業是以有生命的動、植物為生產對象,不同的動、植物對溫度、濕度、光照、土壤、水分有著不同的要求,因此,農業產業布局必須符合動、植物生長的規律。
(2)地理位置因素對第二、第三產業布局有著一定的影響。
2.自然資源對產業布局的影響
自然資源是指自然條件中被人類利用並產生經濟效益的部分。自然資源對不同產業布局有重要影響。土地資源、水資源、森林資源、礦藏資源、氣候資源等都是產業布局的重要影響因素。
(二)社會因素對產業布局的影響
經濟區位對產業布局也具有重要影響。我國有22個省,4個直轄市,5個自治區,2861個縣,不同省份的地理位置不同,自然資源、人口數量及構成、民族風俗等各異。產業優勢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如我國的南方和北方,東部和西部在土地、氣候、生產季節等均有所不同。產業布局必須符合自然規律和人們的生產、生活習慣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人口對產業布局的影響。我國有13億人口,人口在地域上的分布呈現出多樣性,如我國的東南部是人口和人才的聚集區,而我國的西北部則是地廣人稀,人才匱乏的民族地區,東南部沿海地區成為了高新技術的聚集和輻射地,而西北部地區成為了原料產地和供應地。這說明人口對產業布局有重要的影響。
社會曆史因素對產業布局的影響。人類經曆了漫長的發展曆史,各地的社會曆史是產業發展的寶貴財富,如我國的西安市是我國城市發展曆史最為悠久的一座古城,如今已成為國內外聞名的旅遊城市,很多外國人這樣說:到中國不到西安就等於沒到中國,到了西安如果不去看秦始皇兵馬俑就等於沒到西安。這說明社會曆史對產業布局有著特殊的影響。
(三)經濟因素對產業布局的影響
1.經濟發展水平對產業布局的影響。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在不同的發展時期,經濟發展水平對產業布局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在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地區產業布局會走出單純依靠自然資源的老路,通過引進外資和技術,達到科學布局,全麵發展的發展目標。
2.市場需求和市場競爭對產業布局的影響。市場機製是合理配置資源的重要手段。市場需求是產業布局的依據。
3.基礎條件對產業布局的影響。基礎條件包括交通、通訊、電力等,基礎設施和基礎條件直接影響產業布局狀況和水平。
第二節 產業集群
一、產業集群的概念及作用內涵
產業集群是產業布局的一種特殊形式。1990年邁克?波特在《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首先提出用產業集群(Industrial Cluster)一詞對集群現象進行分析。區域的競爭力對企業的競爭力有很大的影響,波特通過對10個工業化國家的考察發現,產業集群是工業化過程中的普遍現象,在所有發達的經濟體中,都可以明顯看到各種產業集群。
(一)產業集群的概念
產業集群(Industrial Cluster)是指在特定區域中,具有競爭與合作關係,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關聯性的企業、專業化供應商、服務供應商、金融機構、相關產業的廠商及其他相關機構等組成的群體。不同產業集群的縱深程度和複雜性相異。代表著介於市場和等級製之間的一種新的空間經濟組織形式。
(二) 產業集群概念的作用
產業集群的概念提供了一個思考、分析國家和區域經濟發展並製定相應政策的新視角。產業集群無論對經濟增長、企業、政府和其他機構的角色定位,乃至構建企業與政府、企業與其他機構的關係方麵,都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考方法。
產業集群從整體出發挖掘特定區域的競爭優勢。產業集群突破了企業和單一產業的邊界,著眼於一個特定區域中,具有競爭和合作關係的企業、相關機構、政府、民間組織等的互動。這樣使他們能夠從一個區域整體來係統思考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來考查可能構成特定區域競爭優勢的產業集群,考慮鄰近地區間的競爭與合作,而不僅僅局限於考慮一些個別產業和狹小地理空間的利益。
產業集群要求政府重新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產業集群觀點更貼近競爭的本質,要求政府專注於消除妨礙生產力成長的障礙,強調通過競爭來促進集群產業的效率和創新,從而推動市場的不斷拓展,繁榮區域和地方經濟。
二、產業集群的內涵
許多產業集群還包括由於延伸而涉及到的銷售渠道、顧客、輔助產品製造商、專業化基礎設施供應商等,政府及其他提供專業化培訓、信息、研究開發、標準製定等的機構,以及同業工會和其他相關的民間團體。
因此,產業集群超越了一般產業範圍,形成特定地理範圍內多個產業相互融合、眾多類型機構相互聯結的共生體,構成這一區域特色的競爭優勢。產業集群發展狀況已經成為考查一個經濟體,或其中某個區域和地區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
從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角度看,產業集群實際上是某種產品的加工深度和產業鏈的延伸,在一定意義講,是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升級。
從產業組織的角度看,產業群實際上是在一定區域內某個企業或大公司、大企業集團的縱向一體化的發展。
如果將產業結構和產業組織二者結合起來看,產業集群實際上是指產業成群、組成一體集聚發展的意思。也就是說在一定的地區內或地區間形成的某種產業鏈或某些產業鏈。
產業集群的核心是在一定空間範圍內產業的高集中度,這有利於降低企業的製度成本(包括生產成本、交換成本),提高規模經濟效益和範圍經濟效益,提高產業和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從產業集群的微觀層次分析,即從單個企業或產業組織的角度分析,企業通過縱向一體化,可以用費用較低的企業內交易替代費用較高的市場交易,達到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通過縱向一體化,可以增強企業生產和銷售的穩定性;通過縱向一體化行為,可以在生產成本、原材料供應、產品銷售渠道和價格等方麵形成一定的競爭優勢,提高企業進入壁壘;通過縱向一體化,可以提高企業對市場信息的靈敏度;通過縱向一體化,可以使企業進入高新技術產業和高利潤產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