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第三產業內部結構及發展趨勢(3 / 3)

第三產業發展總趨勢是第三產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不斷提高,逐漸超過第一、二產業,成為勞動力就業的主渠道。據統計我國第三產業就業比重呈不斷上升的趨勢。

中國與世界其他一些國家就業人口的產業結構比較,從中外就業人口的產業結構比較可以看出 (見表7-4),這方麵存在著由低向高的發展趨勢,我國不僅低於中下收入的國家,也大大低於低收入的國家。

從表7-4中我們看到:(1)低收入國家,一般從事第一產業的勞動力的比重較大。而高收入國家相應的比重則很小。(2)高收入國家從事第一產業勞動力比重小,說明其勞動生產率高,隻用少數的勞動者從事社會所必需的物質資料的生產便能滿足社會的需要,從而能使更多的勞動力投入到其他行業。

二、 影響第三產業的客觀因素

影響第三產業生產力水平的客觀因素是多方麵的,單就經濟技術因素來說,主要有下列三個方麵: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費結構的變動;以及社會分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水平。這些客觀因素的發展變化也是決定三次產業結構的客觀依據。

(一)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科學技術的進步一方麵為開拓和發展新興的第三產業創造了條件,另一方麵又加大了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之間的技術進步的差距。

勞動生產率對三次產業結構的影響,還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麵:一方麵,第一產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使其自身的勞動力的相對比重和絕對數量的減少,可以為第二、三產業的發展提供勞動力,即勞動力必然要從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轉移;另一方麵,三次產業的勞動生產率相比較,第二、三產業的勞動生產率要高於第一產業,這也是加速勞動力由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轉移的動力之一。因為,勞動生產率的高低直接決定著勞動者收入的多少,勞動者為了取得更高的收入,就必然由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轉移。

大量事實證明,科學技術水平和生產力水平決定第三產業和整個三次產業結構的模式。以美國為例,1980年與1947年相比,鋼鐵產量增長1倍,而就業職工卻減少33.3%;農業勞動力占總勞動力的比重,已由20世紀初的38%,下降到1982年的2%強。這種第一、二產業的水平正好為美國第三產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使第三產業產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占到63%,就業比重達到66%。

(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與消費結構的變化

人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是相適應的,收入水平提高,生活對第一產業的產品需求比重會相對下降,而第二、三產業產品需求會相對上升。因為第一產業產品主要是人們的生活必需品,主要是解決人們吃飽和穿暖的問題,這種較低層次的需求彈性不大;而且隨著人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它在人們整個消費需求總量中所占的比重趨於下降。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會對第二、三產業產品提出更高的需求,如第二產業所生產的耐用消費品和第三產業所提供的學習和娛樂,而這樣的需求是屬於發展和享受的高層次需求,其彈性比較大,占人們整個消費的比重將會越來越大。

德國社會統計學家恩格爾曾於1875年對比利時和薩克森王國勞動家庭的生活開支狀況做過調查,他發現“越是低收入的家庭,飲食費用在整個家庭開支中的比重越高”。這也就是說,飲食費用占整個家庭開支的比重將隨著人們收入的增長而減少。這就是恩格爾定理,飲食費用與家庭總開支的百分比即恩格爾係數。人們的收入越高則對主要提供人們食品的第一產業的需求相對就越少,即恩格爾係數越低。

有人還根據恩格爾定理設計了若幹級不同家庭水平的恩格爾係數,並以這些係數為基礎實際衡量和預測一個國家第一產業在第三次產業結構中所占的比重。所設計的恩格爾係數的等級有:貧窮家庭的恩格爾係數為50%以上;過得去的家庭為50%以內;小康家庭為30%左右;富裕家庭為25%以下;上流家庭為20%以下,等等。整個國家收入的支出結構正是隨著這種消費結構的變化而變化的。這就是國民收入在產業間的相對比重變化的動因,第一產業的勞動力和產值的份額減少,因而所實現的國民收入的份額也趨於減少的原因所在。

(三)社會分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水平

社會分工日益加強是社會化大生產的一大特征,社會分工越發展,生產專業化水平越高,就越要求第三產業與第一、二產業有相應的發展,第三產業是社會分工的產物。例如,農副產品中鮮活商品的專業化生產和保鮮運輸,使運送時間的準確性成為首要問題,從而促進了一批能夠按分秒計算的運輸業、推銷業及倉儲業等第三產業的相應發展。

第三產業的發展與市場經濟發展程度有密切關係。以提供勞務服務為主要特征的第三產業,既是市場經濟的組成部分,又是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服務的。兩者之間是互相製約、互相促進、互為條件、互相依存的。商品經濟是以市場交換為核心的經濟,商品交換的情況如何,往往對商品生產具有決定意義。第三產業的經濟活動,不僅為社會生產和人民生活服務,而且其中相當一部分是直接為商品交換服務的。第三產業中的商業、運輸業、郵電業、信息業、金融業、保險業等,就直接或主要為商品交換服務,影響著商品交換的發展。

三、第三產業的發展趨勢

第三產業發展趨勢主要體現在第三產業發展的目標、重點選擇及發展途徑等內容上。

(一)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目標

第三產業內部第二、三層次的超前發展,並不意味這兩個層次及其各自內部的不同行業部分勻速推進,而是應根據不同時期的具體情況正確地選擇目標。

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目標是:爭取逐步建立起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統一市場體係、城鄉社會化綜合服務體係和社會保障體係。在發展第一、二產業的同時發展第三產業,促進國民經濟每隔幾年上一個新台階。為此,第三產業增長速度要高於第一、二產業,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和就業人數占社會勞動者總人數的比重,力爭達到或接近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

(二)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重點

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重點是:(1)投資少、收效快、效益好、就業容量大、與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關係密切的行業,主要是商業、物資業、對外貿易業、金融業、保險業、旅遊業、房地產業、倉儲業、居民服務業、飲食業和文化衛生事業等。(2)與科技進步相關的新興行業,主要是谘詢業 (包括科技、法律、會計、審計等谘詢業)、信息業和各類技術服務業等。(3)農村的第三產業,主要是為農業產前、產中、產後服務的行業,為提高農民素質和生活質量服務的行業。(4)對國民經濟發展具有全局性、先導性影響的基礎行業,主要是交通運輸業、郵電通信業、科學研究事業、教育事業和公用事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