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第三產業內部結構及發展趨勢(2 / 3)

五、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與作用

第三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三產業的發展狀況對於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和四個現代化建設有著重要的影響和製約作用。伴隨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第三產業將不斷發展和壯大。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作用具體表現在:

(一)為物質生產過程的產前和產後創造條件

物質生產要正常進行,產前要有必不可少的投入,產後又必須有實現產出的條件。而第三產業在創造這種投入和產出的條件方麵,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投入方麵,第三產業將為物質生產提供現代科學技術,知識和信息,這種技術不僅為改進、擴大和更新生產工具與勞動對象創造了條件,而且為提高勞動者的勞動能力開辟了嶄新的途徑;要保證物質生產的正常進行,必須及時提供合格的勞動者,而要培育合格的勞動者,就必須首先發展教育,進行智力投資,發展衛生、體育、文化娛樂等部門;要保證物質生產的正常進行,產前還必須投入相應的生產資料、生活資料和資金,這就要求運輸業、商業、倉儲業、物資供應和金融等第三產業有相應的發展。

在產出方麵,要保證物質生產的正常進行,還要求第三產業在產品的儲存、運輸、銷售諸方麵提供必要條件。如果物質生產部門脫離第三產業,那麼,它們生產出來的產品便不能到達消費領域,甚至也不能成為最終產品,於是社會總產出的實現問題便不能解決,整個社會再生產便無法順利進行,甚至會中斷。

(二)發揮城市功能和體製改革的需要

發展第三產業是多方麵發揮城市功能的必要條件。過去我們對城市功能的理解比較狹窄,把城市看成是單一的工業基地。其實,城市是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它的功能是多方麵的。城市不僅是工業基地,而且應當成為貿易中心、金融中心、交通樞紐、信息中心,有些城市還是科學、教育、文化的中心。這就需要每個城市在改革傳統產業的同時,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在發展物質生產的同時,加快流通、服務的發展,使城市不僅提供先進的產品,更重要的是提供知識、信息、資金、技術、人才等,以發揮城市帶動區域經濟和全國經濟協調發展的作用。

發展第三產業是城市經濟體製全麵改革的需要。計劃體製的改革, 將促使我們從指令性的實物管理為主的產品經濟模式轉向以指導性為主的市場經濟模式。在擴大企業自主權,增強企業活力之後,企業決策所需要的信息,再生產所需要的物資、資金、技術,生產經營活動中所需要的正常經濟秩序,都需要第三產業中的商業、外貿、金融、保險、交通、郵電、廣告、租賃、谘詢和技術服務、法律事務所來提供。可見,城市經濟體製改革的深入,如果沒有第三產業的相應發展,那是絕對不可能的。

(三)是增加就業的重要途徑

在資本主義國家裏,由於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的有機構成的提高,還由於周期性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造成失業人口眾多,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美國和西歐等資本主義國家的失業率曾經達到兩位數,如果沒有第三產業的發展,這些國家的失業率還會更嚴重。我國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第一、二產業的現有設備又無法吸收龐大的勞動力隊伍,所以,我國的就業途徑必然是多方麵的。

更為重要的是,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進一步提高,第一、二產業原有的勞動力必然會相對過剩,勞動力必然由第一、二產業向第三產業轉移。決定這種轉移趨勢的經濟動力,就是第三產業的勞動者收入高於第一、二產業的勞動者收入。

不僅如此,第三產業大多數又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可以容納較多的勞動力。而且興辦第三產業需要的資金比較少,上馬快,可以用較少的資金安排較多的勞動力就業。例如重工業部門每安排一個勞動力,需要增加l萬元的固定資產,輕工業也需要增加6000元固定資產,而在商業、飲食業和其他服務行業,每萬元資金可安排十人甚至幾十人就業。可見,發展第三產業也是解決就業的有效途徑。

(四)是對外經濟、技術、文化交流的載體

對外開放是我國的長期國策,來華從事貿易、考察、科學文化交流、體育活動、旅遊和探親訪友的外國人、華僑和港澳同胞與日俱增,僅北京每年接待的外籍客人就有好幾十萬人。龐大的海外來賓隊伍對我們的食宿、交通、郵電通信、娛樂等項服務形成了巨大的需求壓力,同時,也為我國第三產業提供了新的市場。正因如此,發展第三產業一方麵可以提高我們對海外來賓的接待能力和服務能力,促進對外開放;另一方麵可以通過滿足外籍客人的各種勞務消費的需求來增加我國的非貿易外彙收入。

(五)是增加社會財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途徑

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第三產業發展了,社會財富就會增加,人民生活將進一步改善。特別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人們的生活需要不再局限於吃、穿等生存資料的需要,而且這種生存需要畢竟是有限的,需求彈性不大,而對享受資料和文化產品的需求則越來越高,而且這種需求的彈性大。國內外的實踐證明,隨著人們收入的增加,人們用於吃穿的開支占全部開支的比重呈現出下降的趨勢,而用於勞務消費的支出則會上升。

在我國盡管人們用於非商品支出的金額仍不多,但近幾年來也增加較快,像“旅遊熱”、“上學熱”就是例證。現在美國人納稅後的個人收人用於購買物質商品的支出額已不足30%,而用於購買勞務和精神生活方麵的開支則占到稅後收人的70%多,這是人們消費水平達到一定程度的必然反映。我國人民的消費結構,目前正從“溫飽型”向“小康型”轉變;從長期發展方向看,將逐步趨於“享受型”和“娛樂型”。

由此可以看出,文化、教育、娛樂、旅遊、體育、衛生、保險等第三產業在滿足人民物質文化生活需要方麵,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第二節 第三產業的發展趨勢

一、第三產業的發展現狀

第三產業的發展趨勢,除了前麵所講到的在三次產業產值比重的變化上存在著由“一、二、三”向“三、二、一”轉變的趨勢外,還有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與第三產業就業比重呈現對應關係、第三產業的產值比重和就業比重上升的趨勢,以及第三產業內部結構的變化趨勢。

如果把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300美元以下的國家稱為低收入國家,把750美元左右的稱為中下收入國家,把2000美元左右的稱為中上收入的國家,把11000美元左右的稱為高收入國家,那麼,僅從下麵的對比,我們就可看到中外第三產業發展水平的差距,以及第三產業產值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對應關係 (見表7-4)。

從此表我們看到:(l)我國第三產業所占的比重,不僅遠低於經濟發達國家,也低於低收入的國家。我國現在的產業結構是“二、一、三”的格局,表明我國處於發達國家經曆過的第二階段,在這個階段,我國第三產業應在推動工業化和市場化的進程中求得自身的迅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