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斷增大。第三產業內部具有眾多產業部門,而且各具特色。本章主要討論第三產業的內涵、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與作用、發展趨勢、影響第三產業的客觀因素和發展特點與對策等問題。
第一節 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與作用
一、第三產業內涵
第三產業是英國經濟學家、新西蘭奧塔哥大學教授費希爾1935年在《安全與進步的衝突》一書中首先提出來的。是指從第一、第二產業的物質生產活動衍生出來的非物質生產部門,是為物質生產活動和人們日常生活服務的部門。所以第三產業是指廣義的服務業。它包括運輸業、通訊業、倉儲郵電業、金融業、房地產業、旅遊業、飲食業、商貿業、文化教育、科學技術、公共行政、國防、娛樂、生活服務等。廣義的服務業又包含三個層次,即:個人服務業、企業服務業和公共服務業。如圖7-1所示。
2003年我國第三產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3.2%。其中運輸、倉儲、郵電通信業占5.0%,商業飲食業占8.2%,其他占20%。就業人數占就業總人數的29.3%,該水平遠低於全球平均水平,甚至低於一些人均GDP比中國還低的國家。其構成如圖7-2所示。
依據2005年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主要數據的公報,截至2004年末我國第三產業活動單位的行業分布和就業人員行業分布資料如表7-1所示。
注:2005年12月7日《經濟日報》第七版。
20世紀6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迅速增長,產值和就業人數均達到了60%~70%,超過了第一和第二產業的增長速度。1997年發達國家服務業就業人數占總人數的67.2%。
資料來源:《國際統計年鑒2000》第646~655。
二、第三產業的性質與特點
第三產業基本上是屬於非物質生產部門,通常稱為服務性產業,為了正確把握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與作用,首先要對服務性產業性質與特點加以認識。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的再生產理論中隻包含了第Ⅰ部類生產資料生產和第Ⅱ部類消費資料生產,兩大部類均屬於物質資料生產部門。傳統價值觀對服務性勞動認為是必要的,但它不創造價值。而現代經濟學的觀點則是第三產業的勞動是同樣創造價值的。第三產業是國民經濟重要的組成部分,是物資生產部門基本條件,是勞動力就業的重要載體。對第三產業性質和特點的認識在現代經濟中已發生了轉變。
(一)第三產業勞動是社會勞動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過去,人們受封建的傳統觀念影響很深,把服務與被服務的關係往往看做是奴婢與貴族的關係,認為“為他人服務”是低賤的,這些舊觀念是錯誤的。因為,在市場經濟中,服務與被服務是平等的商品交換關係,而且社會分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提供服務的領域不斷擴大,服務的質量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服務勞動要由高知識、高技能的人來承擔,如旅遊業、通訊業、保險業、金融業、計算機服務業等。第三產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中占較大比重的重要產業。
(二)第三產業的勞動也是一種創造價值的勞動
人們的需求分為對商品和勞務的需求,人類的勞動必然分為生產物質產品的勞動和提供非物質產品的勞動,與此相適應,生產部門也有物質生產部門、勞務生產部門。一年中生產要素所創造的商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共同構成GDP的價值。就生產過程來說,它既包括人把體力、腦力勞動轉化到有形物質的生產過程,也包括轉化到一切客觀存在、並提供使用價值的勞動過程中。無形的科研成果和信息等等,同樣凝結了人們的腦力勞動、體力勞動,具有極大的經濟價值,這當然也屬於創造價值的勞動。
(三)第三產業的勞動具有更大的就業彈性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需求領域不斷擴大,從低層次向高層次、從物質領域向精神領域拓展。這就要求生產領域相應地擴展和延伸,進行各種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生產。而且,經濟發展從量的擴大轉向質的提高後,物質生產部門也將越來越依賴於技術、知識、信息,服務勞動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益顯著,技術即財富、知識即財富、信息即財富、人才即財富,將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服務業比重和水平”。
三、第三產業的發展
資料顯示,2001年末,中國從事第三產業的產業活動單位539.5萬個,比1996年增加81.3萬個,增長17.7%;在第三產業單位中從業的人員9379.9萬人,比1996年增加552.6萬人,增長6.3%。第三產業保持了較快的增長勢頭。
在第三產業中,一些新興服務業不斷湧現,並呈現出較強的增長勢頭。其中,計算機應用服務業產業活動單位比1996年增加2.5萬個,增長349.5%;信息、谘詢服務業增加6.8萬個,增長137%;廣告業單位增加2萬個,增長182.8%;房地產業產業活動單位增加6.4萬個,增長134.7%;社會服務業增加21.9萬個,增長96.8%;科學研究和綜合技術服務業單位增加3.8萬個,增長70%。在經濟結構調整進程中,第三產業吸納了大量從第一、二產業分流出來的人員。中國發布的經濟普查主要數據第三號公報顯示,2004年末,中國第三產業就業人數達到15257.3萬人。比2001年增加5877萬人,如圖7-3。其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的就業人數為1734.9萬人;房地產業就業人數為405.4萬人;批發和零售業就業人數為4677.8萬人;住宿和餐飲業就業人數為1384.6萬人;其他第三產業就業人數為7054.6萬人。
2001年末,中國計算機應用服務業從業人員43.2萬人,比1996年增長338.9%;廣告業從業人員17.7萬人,增長136.5%;信息、谘詢服務業從業人員69.1萬人,增長125.3%;房地產行業從業人員167.3萬人,增長125.3%;社會服務業326萬人,增長50.4%;郵電通信業38.2萬人,增長30.3%;旅遊業6.6萬人,增長38.3%。
四、第三產業內部結構
廣義的第三產業是指服務業,伴隨科技進步、人口增長和人類文明的發展,第三產業的內涵和層次得以不斷地拓展,第三產業的分類也隨之有了層次性。第三產業的分類主要按其服務對象的不同可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層次:流通部門,商業、倉儲業、交通運輸業、金融業等。
第二層次: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部門,商業、服務業、房地產、飲食業、旅遊業等。
第三層次:為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服務的部門,如教育、科學、新聞、娛樂等。
第四層次:為社會公共需要服務的部門,如公共行政、國防、黨政機關、軍隊、警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