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第一產業內部結構及發展趨勢(1 / 3)

第一產業是為人類提供最基本的生活和生產資料的基礎性產業。第一產業的生產力是整個社會生產力的基礎,第一產業的結構、產出水平和質量對其他產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製約作用。實現農業的現代化是實現工業、國防現代化的基礎,本章研究的主要內容是第一產業,也就是農業的特點、地位、作用、結構和發展趨勢。

第一節 第一產業的地位與作用

第一產業主要是指以土地為基礎,以動植物為生產對象的農、林、牧、漁業,即廣義的大農業。農業是人類社會最古老的生產部門,它是人們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在與自然界的長期交往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產業。農業生產過程是通過三方麵的因素共同作用來實現的:一是生物有機體,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的生長發育和繁殖過程,使生產得以永續發展。二是自然環境,包括水、土、木、日、月、光、熱等,為生物的生存創造條件。三是人類有目的的勞動,人類利用和製造生產工具,進行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社會生產勞動。在這三個因素中人類勞動是起主導作用的因素。人類利用生物的生命活動和自然環境進行有目的的社會生產勞動,生產出滿足社會不斷增長的基本生活品,並同時為人類創造出良好的生態環境。

一、第一產業—大農業的特征

(一)農業的本質特征

農業再生產過程是自然再生產和經濟再生產的交織過程,這是農業的本質特征。

自然再生產是指生物依靠自然和自身的生活機能而進行的自然生長發育的過程,是生物有機體同自然環境之間不斷進行物質能量交換和轉化的過程。如,植物從一粒種子種入土地中,種子會吸收土壤中的水肥、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植物的葉子利用陽光進行光合作用,製造出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等物質的植物產品。動物則是利用植物產品進行自身的生產活動,並為植物生長提供肥料等條件,再加上微生物的活動,就形成自然界的物質循環和萬物繁衍過程。農業再生產過程是人類的參與和控製的過程,這就決定了農業再生產過程既是一個自然再生產過程,又是一個經濟再生產的過程。經濟再生產是指在一定的生產方式中,人們能夠有目的的活動,利用動植物的生理機能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反複進行的社會生產過程。經濟再生產過程中人類需要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根據人類的需要,通過生產活動使自然再生產過程更好地滿足人類不斷增長的多方麵的需要。自然再生產過程產生出各種物質產品,或稱使用價值;經濟再生產過程生產出各種生產關係和商品的價值。可見,農業的再生產過程是自然再生產和經濟再生產的交織過程。

(二)農業的一般特征

農業再生產過程是自然再生產和經濟再生產的交織過程,這一本質特征,使農業具有若幹區別於其他產業部門的一般特征,主要有:

1.土地是農業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生產資料

無論是農業的自然再生產還是經濟再生產都無法離開土地。土地的有限性決定了土地的不可替代性。但土地是由土壤、水分、微生物、光、熱等自然物質所構成的,土地具有肥力,人們可以通過對土地的合理使用來培育肥力,人們可以長期反複地利用土地進行農業生產,創造出持續的農業生產力,土地的這一特征決定了這種生產資料的寶貴性和不可替代性。

2.農業生產的勞動對象是有生命的動植物

由於農業生產的主要培育對象是有生命的動物和植物,人們生產勞動成果隻有通過動植物的生命活動才能得以體現。因此,認識和遵循動植物的生長發育規律,是農業生產必須遵循的基本規律。

3.農業生產受自然環境的影響較大

農業生產受自然環境影響很大,風調雨順,動植物生產就順利,就會獲得好收成。自然災害頻繁,農業生產就會減產,農業生產往往有豐收年和歉收年之分,使農業生產成果和農民收入具有不穩定性。

4.農業生產時間和勞動時間具有不一致性

由於動植物的自然再生產過程需要一個較長的周期,動植物的生長是連續的,不分晝夜,而農業勞動則是可間斷的,農民早出晚歸。由於農業生產時間和勞動時間的不一致性,使得農業勞動力和農業生產資料的使用具有明顯的季節性。農產品的收獲期也因動植物的生長規律的不同而不同,上市時間不同,價格也就不同,給農民帶來的收入不同,所以農民的收入往往具有不均衡性。農民收入的多少隻能用年收入來衡量。

5.農業生產在空間上具有分散性和地域性

由於農業生產是在土地上進行的,而土地的位置是固定的,農業生產隻能在廣闊的土地上分散進行,特定的地域空間上的溫度、濕度、光照、生產季節有較大的差異,農業生產受自然環境的影響程度更大,使農業生產具有明顯的地域性。

6.農業生產具有自然和市場雙重風險

由於農業生產受自然環境的影響,不可控的自然因素多,使農業的自然風險較大。同時,農產品的生產周期長,供給彈性小,難以根據市場變化及時調整生產結構,加之農產品的生物學特性,對加工、儲藏、運輸、銷售要求較高,使農業的生產和經營具有較大的市場風險。

二、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與作用

農業生產力是整個社會生產力的基礎。馬克思指出,“超過勞動者個人需要的農業勞動生產率是一切社會的基礎”,①“社會為生產小麥、牲畜等所需要的時間越少,它所贏得的從事其他生產,物質的或精神的生產的時間就越多”。②農、林、牧、漁業即大農業的生產力在整個社會生產力中具有基礎的地位與作用。農業這種基礎生產力的地位與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麵。

1.農業是糧食等基本生活資料的來源

農業是人類生存之本,衣食之源。勞動力的再生產是社會得以延續和發展的最起碼、最基本的條件,而要維持勞動力再生產,即人們要生存,首先要有必不可少的糧食等生活必需品,這是生存的需要。沒有這些農業所提供的生活必需品,一切人類活動都會終止,勞動力的再生產也會終止。人類最早所必需的一切生活資料,幾乎全部來自農業,現在來自農業的比重有下降的趨勢,但是農業產品及其加工品仍是人類物質生活資料的主要成分。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農業的勞動生產率將不斷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越高,農業所提供的剩餘糧食等必需品越多,社會就能夠把更多勞動力用於工業、商業、文化教育事業等,這些事業就有可能得到更快的發展。反之,如果農業生產率低下,則提供的商品糧就少,這樣,工業和其他產業的發展將會受阻,各項事業的發展就會受到糧食供給不足的製約。農業能夠提供多少商品,不僅關係到城鄉人民生活的改善,而且直接影響到工業和其他事業的發展規模與發展速度。

2.農業是勞動力的主要來源

工業和其他事業所需勞動力,一部分來自城市,但大部分要依靠農村提供。隻有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了,才能從農業中節約出更多的勞動力,並把他們輸送到工業和國民經濟其他部門。

3.農業是原料的重要來源

工業特別是輕工業生產所需要的原料,除了由工業本身提供外,很大一部分還由農業所提供。如,糧食、油料、棉花、橡膠、甘蔗、水果、藥材等。目前,我國的輕工業原料的70%來自農業。隨著工業和生產技術的發展,由工業本身提供的原料的比重將會逐步增加,但農業原料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仍占有重要地位。

4.農業和農村是重要的市場

隨著農業和農村的現代化,擁有9億多農民的農村這個最廣闊的市場對商品、資金、技術的需求和消化能力將逐步提高,它不僅是輕工業品的重要市場,而且是重工業產品和其他商品、資金和技術的重要市場。

5.農業是資金積累的重要來源

發展國民經濟所需要的資金來源有很大一部分同農業有直接和間接的關係。農業直接交給國家的是農業稅收,間接有關的包括通過農產品加工生產、運輸和向農業銷售工業品所得的商業利潤上繳部分積累起來的資金。從2007年起我國結束了沿續了2006年的農業稅製度,取消了每年336億元的農業稅,700多億元的“三提五統”款。

第二節 第一產業內部結構及其發展趨勢

第一產業的總體發展趨勢就是要實現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第一產業內部結構的發展趨勢就是要實現農、林、牧、副、漁業的協調發展。

一、農業生產發展階段

農業生產發展經曆了三個曆史階段,即原始農業階段、傳統農業階段和現代農業階段。現代農業是農業現代化的結果。這三個階段的農業是有顯著差別的。

原始農業是主要依靠自然循環來恢複地力,實行刀耕火種的農業。燎荒和遊走是這種農業的主要形式,植物和非生物因素的統一是它的主要特征。土壤肥力的恢複或增強,是在農業內部閉合式半閉合式物質循環中進行的。

傳統農業則與原始農業不同,它是建立在主要依靠畜糞肥恢複地力並使用畜力農具的基礎之上的農業。農牧結合是它的主要形式,動、植物和非生物因素的統一是它的主要特征。土壤肥力的恢複和增強也是在農業內部的物質循環中進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