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林、牧、漁業協調發展
(一)協調發展的客觀必然性
農林牧副漁五業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和相互製約的客觀聯係,農業為畜牧業提供飼料,畜牧業為農業提供優質的農家肥,林業具有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的功能,為農牧業創造適宜的生態環境,良好的生態環境又是農業、牧業和漁業發展的重要條件,農業、牧業和漁業的發展又是副業發展的基礎。農林牧副漁協調發展是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
從發展趨勢看,種植業在五業中所占比重呈下降趨勢。1999年美國的種植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由1996年的50.61%下降到44.32%。畜牧業比重由40.28%上升到44.25%。我國的農業生產結構長期是以種植業為主,種植業中又以糧食生產為主。至2005年我國種植業占農業總產值49.72以上,糧食占種植業產值的60%以上,畜牧業占農業產值33.74%,林業占3.61%,副業占2.75%,漁業占10.18%。森林覆蓋率達到18.21%。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實行聯產承包責任製以來,我國農村經濟發生了重大變革,2005年我國第一產業總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4%,人均耕地麵積0.08公頃,平均每個勞動力0.29公頃,糧食總產量達48401萬噸,平均每個勞動力生產糧食1400公斤。
目前,世界各國農業生產結構的發展存在著兩個趨勢和兩個規律。兩個趨勢中,一是畜牧業生產占有越來越大的比重;二是在種植業中,水果、蔬菜和經濟作物的比重不斷提高,畜牧業中提供低脂肪、高蛋白畜產品的畜種比重日益增加。
單就農林牧各自所占比重的變化趨勢看,目前世界基本上有兩種類型農業生產結構:一種以農業 (種植業)為主,多數是以生產糧食為主,第三世界國家多屬此類;另一種是以畜牧業為主,或者是農牧兼營,經濟發達國家多屬此類。現在經濟發達國家中畜牧業產值一般要占農牧業總產值50%以上,有的高達60%~70%;穀物生產的一半以上作為飼料,食用穀物隻占一小部分。畜牧業比重的增長是由社會經濟發展和人的食物構成的變化引起的。當然也有例外,有的國家盡管是以畜牧業為主,卻屬於經濟不發達國家。
(二)協調發展的必要性
多年來,我們發展農業常常把視野局限於現有的耕地和糧食種植業上,而林、牧、漁業的多種經濟很不發達。一些地區單一地發展糧食,濫墾草原,毀林開荒,圍湖圍灣造地,破壞了農、林、牧、漁業的協調發展。結果,3億農業勞動力束縛在十幾億畝耕地上,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以及除耕地以外的多種自然資源都得不到合理利用。單一發展糧食生產還割裂了農業各部門間客觀存在的相互依賴的聯係,造成農業內部比例失調,土壤肥力下降,農業生態平衡被破壞;農業生產的環境條件日益惡化,反過來又影響了農業作物本身的發展,從而使農業陷入了惡性循環。因此,發展多種經濟,保持農、林、牧、漁業協調發展,乃是當務之急,是整個經濟持續、穩定、協調發展的迫切需要。
我國農業產業結構偏重種植業的格局,是曆史上形成的。新中國成立後的幾十年中,這種格局幾乎沒有發生變化。到1978年,以產值計算,種植業占農業產值的76.7%,糧食又占種植業的76.7%。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村的經濟體製改革促進了農村專業化、商品化和社會化的發展,同時也突破了農業產業結構的固有體係,開始了結構性的變化:從隻重視糧食生產開始向同時重視經濟作物,進而發展飼料作物的新體係轉變;從隻注意種植業開始向同時大力發展林、牧、漁業綜合發展轉變;從農村隻搞農業開始向農、工、商、運、建、服綜合經營轉變。到1984年,從產值結構看,糧食產值在種植業產值中占66.2%,種植業產值在農業產值中占68.6%,農業產值在農村社會生產總值中占63.2%,仍然沒有遠離70%這個大的界限。從勞動力結構看,在農村勞動力中從事農業的占85%,從事非農業的隻占15%。到1986年,種植業在農業產值中的比重進一步下降到46.6%(按當年價格計);1995年種植業產值在農業產值中的比重為92.91%,糧食產值占種植業產值為55.11%。農業勞動力占整個鄉村勞動力的比重也有相應的下降,從事農業的勞動力下降到1986年的80.2%,而從事非農業的勞動力比重則上升到19.8%。1996年農業 (農、林、牧、漁各業)勞動力占整個鄉村勞動力的71.79%,而非農業勞動力比重隻占28.21%。
(三)實現協調發展的對策
絕不放鬆糧食生產,積極發展多種經營,這是黨中央指導農業生產的根本方針。鑒於我國農、林、牧、漁各業發展的不協調是在糧食生產比較薄弱和落後的情況下產生的,實現協調發展就不是無條件的,而必須在保持糧食生產總產量繼續有所上升的前提條件下進行。我們不能簡單地把已被糧食生產占用的多種經濟用地,不分青紅皂白地統統調整回來,而應當區別對待。主要應當在保持糧食穩步上升的前提下,擠出一部分不宜於糧食生產的用地,或是把尚未加以利用的自然資源潛力盡快地挖掘出來,發展多種經濟。在所要發展的林、牧、漁業中,按其所耗糧的多少還可以劃分為耗糧多的部門(如某些畜牧業生產部門)和耗糧少的部門(如林業、水產業等)。在現階段,發展林業和漁業比發展畜牧業的潛力更大。
要充分而又合理地利用各種資源,更快地發展林、牧、漁業。畜牧業要堅持大發展的方針。在有條件的地區大力發展飼料作物和種植牧草。加強飼料工業和草原建設,提高生豬出欄率和發展瘦肉型豬,優先發展禽、蛋、奶、魚等飼料,積極發展肉牛、羊、鵝等食草家畜家禽,調整畜產品結構,以逐步改變人們食物構成,增強人民體質。林業要繼續貫徹以營林為基礎的方針,要廣泛開展荒山、荒地造林以及封山育林,繼續建設防護林體係,積極營造水源涵養林和水土保持林;加速平原河網地區的綠化,繼續開展村旁、水旁和宅旁的植樹等。水產業以養殖業為主,養殖、捕撈、加工並舉,因地製宜,各有側重,積極增產,保護近海資源,開辟外海和遠洋漁業。
建國以來,我國農、林、牧、漁各業的生產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雖然農業內部各業的年均增長率都有提高,但以牧、副、漁業增長率為最高。農業 (種植業)的年均增長率,從1953年至1980年的2.6%,提高到1981年至1984年的8.5%;而同期副業的平均增長率從2.9%提高到16.9%,牧業的平均增長率從4.1%提高到9.1%,漁業的平均增長率從9.4%提高到10.4%,林業的平均增長率從8.6%提高到9.8%。
也正因為這樣,我國近年農業總產值中的種植業和林、牧、漁、副業的產值比重,也發生了很大變化。種植業產值比重有下降的趨勢,而林、牧、副、漁業的產值比重都出現了上升的趨勢。種植業的產值比重,到1996年,農業種植業產值在整個農、林、牧、漁業總產值中的比重為58.4%,而林、牧、漁業的比重為41.6%。經過“九五”計劃,到2001年按當年價格計算的農業總產值中,農業種植業產值在整個農、林、牧、漁業總產值中的比重為55.24%,林、牧、漁業的比重為44.76%。“十五”計劃明確規定,到2005年,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33%左右。
四、農工商協調發展
農工商一體化發展是現代農業的重要標誌。實現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後緊密銜接的農業產業體係,其中包括農業生產資料的生產、供應,農產品的儲藏、加工業、運輸和銷售等生產經營環節高度協調,形成一體。農工商一體化發展,有利於提高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有利於占領市場。世界上成功的典型是南斯拉夫的農工商聯合體,保加利亞的農工綜合體等。特點是在自願互利的原則下組織起來的農工商一體化的經濟組織。我國的吉林四平紅嘴子農工商聯合體,大連韓偉養雞產業公司,山東魯西牛業等都是農工商協調發展的成功實例。
第三節 我國農業戰略性調整重點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大局……,要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
1.千方百計提高農業的綜合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培育優質、特色、安全的優勢農產品優勢產業。
2.優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
3.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增加農業投入,促進農業科技進步,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4.促進工農、城鄉關係協調發展,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5.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建立農民生產和生活的保障機製,保障農民收入穩定增長。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農業、農村、農民問題,針對“三農”問題以一號文件的形式下發了10個充滿支農助農政策的重要文件。中央的10個“一號文件”像指路的燈塔,引領著中國農業產業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