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第一產業內部結構及發展趨勢(2 / 3)

現代農業是建立在現代工業技術裝備和現代農藝基礎上的農業,它是在20世紀初期誕生的,大發展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現代工業的高度發展給農業提供了機械動力和其他產品,打破了農業內部的物質循環的限製。石油成為農業主要動力,化肥、農藥、飼料得到廣泛使用,實現了現代工業和農業的統一。每畝地上投入的生產資料數量或每個農業勞動力的生產資料裝備水平,已成為衡量農業現代化程度的主要指標。從而擴大再生產的速度大大加快,農業生產中的土地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和商品率都有了史無前例的提高。

現代農業是指廣義的大農業,客觀上它不僅包括傳統農業的種植業、林業、畜牧業和水產業等,還包括產前的農業機械、農藥、化肥、水利等,產後的加工、儲藏、運輸、營銷進出口貿易等,包括了產前、產中、產後三個相互銜接的生產環節,成為一個與發展農業相關、為發展農業服務的龐大的產業群體。

二、農業現代化

發展現代農業的過程就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過程。農業現代化就是用現代的科學技術裝備農業,用現代的管理方式管理農業,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趕上或超過世界發達國家的農業生產率。農業現代化的主要內容與標誌是:

(一) 農業生產資料和農藝的現代化

農業生產資料現代化和農藝現代化,是現代農業的兩大基本特征,也是農業現代化的主要內容。

1.農業生產資料現代化

農業生產資料包括土地資源、水資源和物質技術資源。物質技術資源主要包括:動力資源、技術設備、化學手段、生產性建築物和設施、運輸工具和道路運輸係統。這些物質技術資源在農業生產中的廣泛應用和技術水平的提高過程,就是農業生產資料現代化的主要物質技術內容。

(l)動力資源的現代化。電動機和電氣裝置的比重的提高和電力消費量的不斷增長,是現代農業動力資源結構完善的標誌。因為在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當今,運用電力的可能性在不斷擴大,與其他動力相比,電力的優越性越來越充分地表現出來了。

(2)技術設備現代化。技術設備現代化是農業生產機械化最重要的物質技術條件。各種農業技術設備現代化水平的提高和廣泛使用,對農業生產資料現代化和整個農業進步有著全麵的影響作用。農業生產機械化的發展趨勢,從局部機械化向綜合機械化和自動化過渡。局部機械化隻是個別的最費工的農業生產過程的機械化。綜合機械化是全部過程的機械化,即工藝周期的基本作業和輔助作業都用機器取代了手工勞動。自動化階段是生產機械化發展的最高階段,這時人使用的是機器體係,這個機器體係按照人的指令和所編製的程序調節生產過程,人並不直接操作機器。

(3)化學手段的采用。化學手段和其他實現化學化的工具是土地改良所必需的主要物質技術資源。化學化不能僅僅看做是化肥和植物保護劑,在畜牧業中,化學手段的作用也在不斷提高。化學工業和微生物工業增加了農用的化學防腐劑,並使飼料增加營養成分,從而改善飼料質量,同時又為農業提供了保存營養物質的添加劑。

(4)生產性建築物和設備的現代化。生產性建築物和設施對農業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對畜牧業發展的影響尤其大。在畜牧業中,生產過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房屋內實現的,飼養牲畜的條件、牲畜的產出率、飼料和其他物質技術手段的使用效率,在許多方麵取決於畜牧業建築物的質量。隨著農業科學技術的進步和農業商品率的提高,建築物和設施的現代化在種植業中的作用也在不斷增長。比如產品的保管和加工,都要求具有現代化的建築物和設施。

(5)運輸工具和道路運輸係統的建立和完善。隨著農產品的不斷增加,農產品的運量也在迅速增加,而農業生產部門和農業內部之間的聯係則在不斷加強,生產資料供應量和產品銷售量在不斷擴大,使得運輸工具和道路運輸係統顯得越來越重要。它已成為農業生產的內部動脈,聯係著農業和農村這個機體的所有環節。不僅如此,它在使農村的生活條件向城市接近方麵也起著很大作用。

(6)水利設施的建設和完善。毛澤東同誌曾指出:“水利是農業的命脈”。農業生產的特點決定農業生產離不開水,水利設施建設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保證,現代農業中的噴灌、滴灌技術的應用,可大幅度地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 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手段。

2.農藝現代化

農業工藝是個綜合概念,是指合成各個農業工序的順序、手段及方式,這些工序的總和組成某種農產品的生產過程。在種植業中,工藝包括栽培植物和取得農產品的一整套工藝措施,對工藝生產周期的各個過程和階段提出了特殊要求。例如,種植業中的翻耕深度、播種定額、植物出芽和間苗之後的密度等,都具有重要意義。農業工藝的總趨勢是采用工業的工藝,以保證農業生產過程的不間斷性、流水作業性。

種植業的工藝方向是:減少工序、用聯合機組、合並工序 (播種和施肥合並等) ;流水作業式地完成各個工序,如各類作物收割階段的穀物收獲、大田清除秸稈和平茬;製定能夠最有效地使用技術設備的合理植物區劃方案;製定產品裝載和運輸的標準工作方式等。

在畜牧業中的工藝方向是保證生產的連續性、節奏性和同步性,保證牲畜和所獲得產品的標準性。

(二)發展工廠化農業

發展工廠化農業是根本改變傳統農業的重要方向。工廠化農業有多種模式,從低到高,可分為以下幾類。

l.礦物纖維營養液栽培法,利用陽光,用栽培床固定。這種栽培法是一種農業革命,可以促進農業合理化,提高農業生產率。礦物纖維可用高爐爐渣或以矽酸鹽為主要成分的礦石作為原料製取,價格低廉,常用作保溫、隔熱、防火、吸音材料。使用礦物纖維的栽培床,其成本不到普通營養液栽培床成本的一半。有些國家正計劃快速普及此栽培法。

2.普通營養液栽培法,利用陽光,用栽培床固定。這是一種先進技術,目前尚不成熟,初期投資費用高,易發生病害,爛根現象嚴重,作物繁殖困難,管理要求高。

3.利用陽光的植物工廠。人類能夠運用現代技術,不僅做到對陽光進行最有效的利用,而且可以將其他能源轉化為光源,進行有效的利用,真正擺脫對陽光的依賴,擺脫“靠天吃飯”的桎梏,像生產工業產品那樣利用能源生產人們所需的蔬菜、水果、糧食。這樣的工廠才是名副其實的植物工廠。

目前,農業塑料薄膜大棚、玻璃溫室等溫室園藝,在工業發達國家已具有相當規模。據日本《鑽石》周刊報道,目前日本這類溫室種植麵積達到39000公頃,居世界第一;78%的蔬菜、13%的水果、9%的花卉產自溫室。 當然,目前這種土壤栽培溫室園藝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換氣、灌溉、加溫等均需人工操作。此外,這類溫室栽培技術也會帶來一些副作用。例如,施化肥會引起土壤鹽堿化;長期種植同一種作物,土壤內會產生特定的病原菌與害蟲,且作物收獲量與品質也會下降。當前,改良溫室結構、研製溫室環境調節設備、用微型計算機全麵控製溫室等新技術,無土營養液栽培技術已經受到有關方麵重視。然而,這些技術僅僅能解決地上部分存在的問題。要解決地下部分存在的問題,有效的方法是采用無土營養液栽培法。光源可以用陽光,也可用人工燈光;栽培床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活動的。

(三)農業生產的高度專業化、社會化

農業生產專業化是社會分工的結果,它又會促進生產的社會化。美國的農業生產專業化程度非常高,有40%以上的農場專門飼養肉牛,隻生產一種產品的農場占60%,農場規模非常大,1999年平均規模為174公頃(2625市畝)。農業生產專業化主要表現在兩方麵:一是農業生產地區專業化。如玉米帶、小麥帶、奶牛帶等;二是農業經營的專業化。即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運輸、銷售實行專業化經營。

我國2002年製定了新時期的農業發展規劃,將構建我國農業優勢產業帶:重點建設黃淮海地區優質、專用小麥產業帶,東北及內蒙古東部玉米—大豆產業帶,新疆棉花產業帶,中原地區牛羊肉產業帶,沿海及重要江河湖泊流域優質水產品產業帶等。

(四)農業管理的現代化

現代管理手段和管理技術運用於農業生產。如計算機得到廣泛的應用,電子網絡技術應用於農業生產和經營,網上訂貨和銷售農產品已經為很多農民所運用,如訂單農業,農產品展銷會等。

發展現代農業,主體是農民,據農業部統計,在我國4.9億農村勞動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僅占13%,接受過係統農業職業技術教育的不足5%。相對偏低的農民素質是發展現代農業的瓶頸。要加強農民的職業技能的培訓,實施“陽光工程”,讓更多的農民通過各種技術培訓,提高生產技能,具有市場競爭的觀念,具有法製觀念,具有現代化的觀念。鼓勵外出務工農民帶技術、帶資金回鄉創業,成為建設現代農業的帶頭人。支持和倡導大學生回鄉創辦現代農業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