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產業結構優化理論(1 / 3)

產業結構優化理論是產業經濟學的重要內容,這一理論研究的重點是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機理、途徑與措施。本章重點研究主導產業在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中的作用,闡述產業結構高度化和合理化的基本內容和特點。提出創新是實現產業結構優化的核心動力的基本觀點。

第一節 產業結構優化概述

一、產業結構優化的含義與主要內容

(一)產業結構優化的含義

產業結構優化是指推動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度化發展的過程。合理化表現為各產業間的相互協調;高度化強調的是通過創新,提升產業的生產效率。產業結構優化過程就是通過政府的有關產業政策調整影響產業結構變化的因素,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與再配置,來推進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高度化。

(二)產業結構優化的內容

1.供給結構的優化。是指作為生產要素的資本、投資、技術、勞動力、資源等的供應數量及比例關係的優化。

2.需求結構的優化。是指來自政府、企業、家庭等各種需求的數量及比例關係的優化。

3.國際貿易結構的優化。是指不同產業間的進口結構和出口結構的優化。

4.國際投資結構的優化。是指本國資本的流出和外國資本的流入的數量及比例關係的優化。

二、產業結構優化的機理

產業結構優化的機理就是通過四步過程實現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

1.調整影響產業結構的決定因素;

2.產業結構實現合理化和高度化;

3.產業結構波及效應發揮作用;

4.國民經濟實現超常規發展。

第二節 產業結構的高度化

一、產業結構高度化的含義

產業結構高度化是指產業結構從低水平狀態向高水平狀態的發展過程,也就是產業優化升級的過程。產業結構高度化也稱產業結構高級化。指一國經濟發展重點或產業結構重心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逐次轉移的過程,標誌著一國經濟發展水平持續提高的過程。產業結構高度化往往具體反映在各產業部門之間產值構成、就業比重、國民收入比例變動的過程中。一般地說,產業結構高度化表現為構成一國經濟的各大產業是在相互協調的發展中,相互促進,呈現出高產出、高效率的發展趨勢。其主要衡量標準是:(1)收入彈性標準,即每增加一個單位收入與增加對某商品需求量之比。如果由於收入擴大而增加的需求能轉化為收入彈性高的商品,出口增長率則可隨之提高,對整體經濟增長則較為理想。(2)生產率上升原則。為了使收入彈性高的商品能夠出口,必須具備充分的國際競爭能力,因而最佳選擇是把生產上升率高的產業作為扶持的重點,促使其快速發展。(3)技術、安全、群體原則,即從長遠觀點看,經濟發展的動力是技術革新,從而對於能成為將來技術革新核心部門的產業要給予重點扶持;為了一國經濟的穩定發展,事實上要求有保障國家安全的產業,如軍工產業、國防產業等;為了產業部門之間的平衡發展,必須形成範圍較廣的產業群體,使各地區都能發揮地區優勢,培育不同的產業集群。符合上述三條標準的產業結構狀態,就可稱之為一定時期一國產業結構的最適狀態,同時也就表明該國階段上產業結構高度化達到水準狀況。其具體特征是:

1.一、二、三產業優勢地位順向遞進;

2.勞動、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優勢地位順向遞進;

3.低附加值產業向高附加值產業優勢地位順向遞進;

4.主導產業優勢地位和作用得以發揮,成為經濟全麵振興的牽動力。

二、創新對產業結構高度化的影響

創新不僅可以提高生產商品和服務的能力,而且可以增加商品品種和品質。創新會產生產業結構效應,引起相關產業發生一係列的積極變化。創新是產業結構高度化的動力。一個國家的創新活動和創新能力是其產業結構有序發展的核心動因。唯有創新,才能從根本上提高產業結構的轉換能力,推動產業結構的高度化。

三、產業結構高度化的機製

產業結構的高度化是通過產業間優勢地位的更迭來實現的。產業結構高度化,是各個產業作用變動的綜合結果。

衡量產業優勢地位有三種標準:

1.產業附加值高低;

2.產業產值所占比重;

3.產業的關聯度與影響力。

產業結構高度化的動力來自於創新,載體是主導產業。推進結構的高度化,是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產業升級的必然選擇。結構高度化的概念最早源自日本,其基本含義是通過使用新技術和新工藝,使勞動生產率提高的速度更快,產品和服務在短期內獲得更高的附加價值。日本的產業結構高度化與其貿易立國的發展戰略直接相關,在國際分工中通過提高產業加工深度來擴大產業最終製成品的出口。在這一過程中,保護戰略性幼稚產業是實現這種產業戰略的關鍵所在。從中國加入WTO以後貿易保護逐漸削弱的過程來看,除了要利用在保護期內加快幼稚產業的培育和發展以外,更重要的是提高產業自身技術實力。產業結構理論說明,結構高度化過程,其核心是社會生產技術基礎更新所引發的結構性改進,即由於新技術的開發、引進、應用、擴散,引起的高新技術產業不斷發展,提高其資金、產值和勞動力比重;傳統產業不斷進行高新技術改造,提高其技術含量。這說明產業升級是以技術創新為前提的。因此,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是巨大的,而且技術進步也是導致結構高度化的直接動因。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這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貫徹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麵”。

1.在結構協調化基礎上實現由技術進步所導致的技術高度化 在產業技術創新過程中,各產業部門技術進步的步伐不是完全一致的,而是某些部門首先實現技術突破,或首先應用高新技術,然後通過前向、後向和旁側關聯,帶動一係列相關產業的發展;而且,還可以通過技術擴散、滲透和誘發等方麵的作用,推動相關產業的技術變革,造成本產業和相關產業的結構向高技術化方向演進。因此,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是通過產業結構關聯實現的,如果產業結構不協調,則結構關聯就會產生阻滯作用,嚴重限製創新技術在各產業間的應用和推廣。

2.在結構協調化基礎上促進結構轉換能力的不斷增強 產業結構轉換能力的增強,也就是對技術進步、社會資源供給狀況和市場需求狀況變化的適應能力的增強。結構轉換能力的強弱也決定著一國經濟的擴張能力,決定著一國在全球市場上的產業競爭能力。但不同結構的協調化作用使經濟具有不同的整體效益,隻有在結構協調化基礎上才能使技術有條件不斷更新,促進產品結構不斷更新並形成新的組合,引起社會生產力發生質的飛躍,促使結構向高度化演進,推動國民經濟的增長。因此,以結構協調求速度、求效益,以產業高度化求質量、求產業競爭力,是產業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各國產業發展所追求的主要目標。

3.在結構協調化基礎上提高經濟資源配置效率 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信息化和知識化在全球的發展,使經濟增長不再單純地依賴於資本、勞動和技術等物質要素的投入,更重要的是依賴於各種經濟資源的合理和優化配置,而結構高度化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資源配置效率。隻有結構協調化才能保證資源轉換效率和效益的提高,才能促進經濟資源在各產業間合理流動,從而保證結構高度化,進一步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也在結構協調化基礎上通過產業關聯效應實現提升產業素質。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產業分工逐步由產業間的分工發展到產業內的分工,又由產業內的分工發展到企業內的分工,並進一步發展到企業內價值增值鏈的國際分工。這使產業關聯效應對產業發展的影響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大。結構協調化能夠通過增強產業間的各種關聯效應來達到平衡產業間各種有形和無形資源的配置關係,從而達到相互提升產業技術和產業資源配置效用的目的。因此,協調化基礎上的高度化,能使某些產業技術通過關聯效應提升相關聯部門的產業技術,從而提高產業整體素質。

從上述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產業升級就是產業在結構協調化的基礎上的高度化。結構協調化是指在產業發展過程中合理配置生產要素,協調產業部門的各種比例關係,為實現高質量的經濟增長打下基礎。結構高度化是指結構高知識化、高技術化、高加工度化和高附加值化的動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