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產業結構優化理論(3 / 3)

4.新的主導產業體係逐漸明確階段(1988年至現在)

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形成了以能源、交通、通訊、機械電子、房地產、石油化工、汽車製造、建材、信息業和其他科技含量高的主導產業群體。

第三節 產業結構的合理化

一、產業結構合理化的含義

產業結構合理化是指產業與產業之間的比例日趨合理、協調能力不斷加強、產出水平和質量不斷提高的動態轉化過程。

衡量產業結構是否合理的關鍵在於判斷產業之間是否具有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內在功能。

二、產業結構合理化評價標準

(一)按比例協調發展是產業結構合理化的重要標誌

在任何社會裏,凡是社會化大生產,在客觀上都要求按比例分配社會勞動。整個國民經濟是一個複雜的有機體,各個部門相互之間存在著極為密切的聯係,並保持著一定的比例。我們要使社會主義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就必須嚴格地按照有計劃按比例規律的客觀要求辦事,在再生產的過程中,經常注意保持各部門、各環節之間的內在聯係和比例關係。這種內在聯係和數量的比例關係是多方麵的,它存在於各個不同的部門和行業之間,每個部門和行業內部各單位之間,以及同類產品生產的各企業和每個企業內部各道工藝和工序之間;還存在於一個企業內的幾種不同產品的生產之間。合理的產業結構,可以使各企業、各行業、各部門和整個生產更有計劃性和組織性,它是完全符合有計劃按比例地發展生產的客觀要求的。

隻有合理的產業結構,才能保證各產業按比例地協調發展。這種按比例的協調發展,正是爭取一定增長速度的前提條件,沒有協調發展就沒有發展速度。我們把各部門協調發展,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作為一個統一的產業結構合理化標準,無疑是正確的。我們要的是有一定增長速度的協調發展,按比例協調發展的增長速度。

就產業結構合理化的標準來說,這種能保持一定增長速度的協調發展的基本要求如下。

作為第二產業的主體的工業的發展要與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相適應,因為三次產業之間存在著供求關係和一係列數量比例關係。工業和國民經濟的發展,要堅持以農輕重為序和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的方針。重工業要調整服務方向,擴大服務領域,要為農業、消費品工業、國民經濟技術改造、出口和國防現代化服務。

在工業內部,還要堅持以采掘工業、原材料工業、製造工業為序,保證采掘工業先行於製造工業。這種先行,不宜於用發展速度表示,因為兩個相關部門的發展速度高低,受原有基數的影響較大,所以發展速度的高低不能全麵地反映出應先行的部門是否已經先行,而應當以兩個相關部門的生產能力相互適應的程度來表示。也就是說,先行的部門的生產能力應略高於相關部門的生產能力,隻有這樣,才能真正保證應當先行的部門先行。

(二)有利於建立和完善“兩個體係”

產業結構要符合建立和完善工業體係和國民經濟體係的要求,這對於我們這樣一個社會主義大國來說,是非常重要和必須堅持的。我們必須在全國建立獨立完整、門類齊全、布局趨向合理的工業體係和國民經濟體係,並在全國一盤棋、兼顧地方利益的原則下,在各地區建立起各有特點的、有主有從的工業體係,或工業中心,或工業基地。我們不能隻發展某些產業,更不能像有些國家那樣突出發展某些能獲得更大利潤的產業,如隻發展石油工業,或隻發展農業和畜牧業,或隻發展加工工業等。我們必須建立並不斷地完善和全麵發展我們的工業體係和國民經濟體係。

在運用這條標準時,應當注意正確地處理局部利益與全局利益。在兼顧地方利益的同時,更應當強調全國一盤棋的思想,要小局服從大局。那種把本地區、本部門、本企業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顧全國的總體係,隻強調要自成體係等想法和做法,都是錯誤的,是絕對不能允許的。

(三)有利於高新技術滲透和發展

不斷地建立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對於產業結構的合理化是不可缺少的。因為高新技術產業是最新科學技術成果在產業結構上的應用,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著產業結構的先進水平,因而也是產業結構合理化標準中一個不能忽視的重要方麵。它是產業結構總格局中的先導部門。為了保持產業結構的先進性,在充分發揮傳統產業這個主體作用的基礎上,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建立能代表新生產力發展方向的電子產業、信息產業、新型材料產業、新能源產業和生物工程等。電子產業是實現傳統產業現代化的先導產業,離開了微電子技術和通信技術,就根本談不上信息時代。

為了保持產業結構的先進性,還應當在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資金密集型產業的同時,有重點地建立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

(四)有利於增強自我調節能力和應變能力

在產業發展過程中,各部門之間和每個部門的供給與需求之間,由於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生產要素的變化,會經常出現各種不平衡現象和失調的情況。比如,有些家用電器等耐用消費品,因為不是生活必需品,需求彈性大,需求品種變化快,需求數量增長也有階段性;而我們對這種變化的預測又不夠精確。為了能夠經常地保持協調發展,就需要隨時進行適當的自我調節。

各部門應擁有的自我調節能力,主要有下列四類:(1)滿足某種社會需求的擴大或收縮能力。(2)對部分生產要素從一個部門轉移到另一個部門的能力。(3)在經濟用途相近產品之間的相互替代的能力。(4)部門內部在產品的質與量方麵相互轉換的能力等。

為了適應對外開放的要求,更好地利用國際分工,產業結構應提高下列幾個方麵的應變能力:(1)應有能力使本國生產的某種主要工業產品在該種產品的世界生產總量和世界出口總額中占有重要的比重。(2)應有能力支付和消費國際市場上出現的廉價的、而國內資源又有限的原材料和半成品,而後對它進行多次加工,再以成品出口。(3)應能夠及時地以最低代價吸收世界先進技術、先進工藝和先進設備。(4)有能力抵禦外部市場有損於內部利益的傾銷等。

(五)能很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需要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都為我們的產業結構規定了提高經濟效益,滿足人民需要的目的。產業結構不僅要服從這個目的,而且要用這個目的去檢驗。隻有符合提高經濟效益、滿足人民需要的結構,才是合理的結構。自然也隻有符合這種目的的結構,才是真正符合國情的結構,才是人民歡迎的合理的產業結構。

消費是社會再生產過程中一個重要的環節。不論社會再生產過程的社會性質如何,都必須周而複始地經過生產 (直接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環節。其中生產處於首要地位,但消費有反作用,它反過來影響生產,延緩或促進生產的發展。它是生產的動力、目的和歸宿。馬克思說,“產品在消費中才得到最後完成”,“消費創造出新的生產的需要”,“……創造出生產的動力”,“沒有生產,就沒有消費;但是,沒有消費,也就沒有生產,因為如果沒有消費,生產就沒有目的。”①

生產為了消費,這是一切社會生產的共同目的。不同的是,在剝削製度的社會裏,這個目的不是直接實現的。例如,在資本主義社會,生產的直接目的是獲得利潤,但是資本家也不能離開社會消費去追求利益。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是滿足社會全體成員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的需要,也就是滿足人民消費的需要。當然,社會主義企業要完成盈利計劃,但不能隻顧盈利,要對國家對人民全麵負責。這也是社會主義企業同資本主義企業的根本區別之一。因此,我們在討論產業結構合理化標準時,必須堅持以滿足人民需要為目的,為人民需要而生產的根本原則。

三、產業結構合理化的實現機製

產業結構合理化調整過程及其收益有兩個過程:一是通過製定產業政策調節產業、行業間的比例關係,使之達到相互協調和整體均衡的過程;二是通過創新打破舊的均衡建立新的均衡的過程。

產業結構合理化的機製和動力。機製是市場機製和計劃機製。動力來源於無數廠商對增加利潤和避免損失的追求。

產業結構的市場調節機製和計劃調節機製各有其優缺點,要兩種形式結合使用,有所側重,才能達到理想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