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產業結構理論(1 / 3)

產業結構是影響國民經濟運行質量的關鍵因素,產業結構的類型及發展趨勢是產業結構理論研究的重點。國內外的很多經濟學家十分重視對產業結構問題的研究。本章主要闡述馬克思主義的產業結構理論、西方產業結構理論和中國產業結構理論的發展。

第一節 產業結構概述

一、產業結構的概念

產業結構是指國民經濟中各產業的構成比例及其相互關係。狹義的產業結構是指構成產業總體的產業類型、組合方式,各產業之間的本質聯係,各產業的技術基礎、發展程度及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廣義的產業結構還包括產業間的比例關係和在空間上的分布結構。

二、產業結構的類型

(一)三次產業構成的不同類型

按照三次產業的分類方法,不同時期和不同的國家的產業結構呈現出不同的特點。用圖表示可表現為:金字塔型、鼓型、亞鈴1型 、亞鈴2型和倒金字塔型如圖3-1。

1.金字塔型:表示在三次產業中第一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最大,第二產業所占比重較大,第三產業所占比重最小。經濟不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多屬於金字塔型。

2.鼓型:表示在三次產業中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最大,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所占比重較小。且兩產業比重相近。處於工業化中期的國家的產業結構多屬於鼓型。

3.亞鈴型:又可分為亞鈴1型和亞鈴2型。亞鈴1型表示的是在三次產業中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最小,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所占比重較大,但第一產業所占比重大於第三產業。亞鈴2型表示的是在三次產業中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最小,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所占比重較大,但第三產業所占比重大於第一產業。處於工業化初期的國家的產業結構多屬於亞鈴型。

4.倒金字塔型:表示在三次產業中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最大,第二產業所占比重較大,第一產業所占比重最小。經濟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多屬於倒金字塔型。

我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解放初期我國工業落後,是一個典型農業國和低收入國家,經過20多年的努力,到了20世紀80年代我國開始步入工業化時代,第二產業快速發展,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斷加大,躍居於第一位。如表3-1和圖3-2所示。

注:數據來自中國經濟統計年鑒。

依據表3-1中的數據計算出中國三次產業結構變化情況,如表3-2所示:

世界經濟發達國家的三次產業構成多表現為倒金字塔型,如日本、美國、英國、韓國、荷蘭、印度。如表3-3所示。

注:數據來源於中國經濟統計年鑒2002。

(二)產業比例關係不同的類型

產業結構類型還可分為協調型和失衡型。協調型是指三次產業的構成保持著合理的比例關係,一、二、三產業相互協調、相互促進,共同促進國民經濟的穩定發展。失衡型則相反,是指三次產業的構成的比例關係不合理,一、二、三產業相互製約,國民經濟的發展受到抑製。如我國在20世紀60年代,曾因片麵追求重化工業的高增長和高速度,而導致了因高積累造成的農業落後,生活品供給嚴重不足,人民的生活水平下降,國民經濟低增長的嚴重後果。

(三)農業、輕工業和重工業構成不同的類型

1.以農為主型結構。這種結構是建立在農業勞動生產率低下的基礎之上的。由於農業勞動生產率低下,每個農業勞動力生產的農產品隻能供養較少的非農人口足以脫離農業和農村。此時,農業就成了一個國家的主要產業,農業的產值占較大比重,農業勞動力占較大比重。

2.輕型結構。這種結構是就第二產業中工業的分類而言的。當將工業分為重工業和輕工業時,按照二者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的大小來加以劃分的。當輕工業的比重大於重工業時,就稱這種結構為輕型結構。我國從1949年至1957年輕工業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一直大於重工業。1949年輕工業占73.6%,重工業占26.4%。1957年輕工業占53.1%,重工業占46.9%。

3.重型結構。當重工業的比重大於輕工業時,就稱這種結構為重型結構。我國從1962年至1980年重工業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開始大於輕工業。1962年重工業占53.5%,輕工業占46.5%。1980年重工業占53.0%,輕工業占47%。

(四)產業發展層次不同的類型

按照產業發展所處的發展時期的不同可將產業結構類型分為初級結構、中級結構和高級結構。

1.初級結構。是指產業有了明確的三次產業的雛形,產業間還沒有形成合理的比例關係,產業體係不健全,商品化水平低,資源利用率低,國民經濟體係不完善。

2.中級結構。是指產業有了明確的三次產業的結構,產業間正在形成合理的比例關係,產業體係逐步完善,商品化水平不斷提高,國民經濟體係逐步完善。

3.高級結構。是指三次產業的結構科學合理,產業間正在形成相互協調的比例關係,產業體係完善,商品化水平高,國民經濟健康發展。

三、產業結構與經濟發展

產業結構是受長期社會供求關係作用而形成的生產結構或供給結構,既是過去經濟發展的產物,又是未來經濟發展的基礎,是商品和勞務供給的源泉,也是滿足社會需求的保障。產業結構與經濟發展的關係主要表現在:

(一)產業結構優化是經濟協調發展的必要條件

各產業的生產和經營活動都要以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為前提和基礎,經濟協調和持續發展必須建立在資源的合理和永續利用的基礎上,產業結構的優化就是要科學合理地開發和利用各種資源,實現各產業的相互支撐,相互協調地發展。

(二)產業結構的狀況是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

產業結構的狀況是指各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發揮的作用情況,現代經濟的發展要求各產業的發展不僅能很好地滿足社會的需求,而且要適應國際競爭的要求。

(三)產業結構的狀況是經濟效益高低的決定性因素

高效合理的產業結構是實現資源最佳配置的決定性因素,也是經濟高效運行的重要保證。堅持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是以產業結構的合理化為前提的。

(四)優化產業結構是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

優化產業結構表現為各產業在不斷提高產出和服務水平和質量中實現高效率,很好地滿足全社會日益增長的各種需求。社會中的各行各業為了實現收益的最大化,就要不斷地開發新產品,擴大生產規模,各個企業在追逐利益最大化的同時促進了科技進步和經濟的發展。

四、產業結構演變的一般趨勢

產業結構作為以經濟增長的結果和未來經濟增長的基礎,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產業結構演變主要表現為產業結構由低級向高級演進的高度化和向橫向拓展的合理化過程。產業結構演進的幾個規律性從不同的角度表現出不同的特征:

(一)從工業化發展階段看

從工業化發展階段看可能性分為前工業化時期、工業化初期、工業化中期、工業化後期、後工業化時期。前工業化時期,第一產業占主導地位,第二產業有一定發展,第三產業甚少。工業化後期, 第三產業占主導地位,第二產業產值比重繼續下降,第一產業產值比重甚少。後工業化時期,產業知識化成為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