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產業結構理論(3 / 3)

(3)庫茲涅茨法則

庫茲涅茨通過對眾多國家國民收入和勞動力在產業間的分布的數據的研究,得出了被稱為庫茲涅茨法則的結論:農業部門的相對比重,無論在資產結構方麵還是在勞動力結構方麵,都處於不斷下降之中;工業部門的產值相對比重和勞動力相對比重是趨向上升的。在服務業方麵,無論是產值相對比重和勞動力相對比重與工業部門一樣,具有上升的趨向。庫茲涅茨是這樣論述的:“在現代經濟以前的時期,農業部門的極大比重反映了在低生產率的情況下食物需要的優先性。同時,在對食物需要已相當充分滿足的條件下,把重要的結構改變的大部分歸諸於工業化,是在人均產值不斷上升時,對某部門產品需求有限度的上升的結果。這些議論也適用於具有高度的優先性而尚未充分滿足的其他與需要相應的產品;消費者需要結構是以對各類商品供給的豐富水平具有不同的反應為其特征的。如果消費者需要結構對保證消費品增加供應的不同製度條件是持續的並大體不變的,那麼,人均產值的增長率越高,消費者需求結構的改變也就越大。因而,就要估計到這種事實:即當人均供應上升時,需求結構本身的重大改變的重點也移動了,從在人均產值較低水平上的“必需品”範圍移向在人均產值較高水平上的“高檔”商品和“奢侈品”的範圍。

從中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與三次產業產值構成關係變化的數據中可以看出庫茲涅茨法則的正確性。

注:數據來自中國經濟統計年鑒。

(4)列昂惕夫(美)的投入產出分析法。

列昂惕夫(美)的投入產出分析法,研究和分析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的投入產出的數量關係,利用投入產出表和投入產出係數推斷某一部門經濟活動變化對其他部門的影響,計算為滿足社會的最終需求所需生產的各種產品的總量,並分析國民經濟發展和結構變化的前景。代表作《投入產出經濟學》。此種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為這種方法是一種靜態的分析方法,采用的分析數據是已發生的過去的數據,是一種事後的分析。所以這種分析適應於短期分析,而不適用於長期分析。

2.開放型產業結構理論

(1)亞當?斯密的絕對成本理論

在1776年出版的《國富論》一書中提出了絕對成本說:各國按照絕對成本的高低進行國際分工就必然使各國的生產要素從低效率產業流入高效率產業,從而使資源合理配置和產業結構優化。

(2)大衛?李嘉圖的比較成本理論

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一書中提出了比較成本說,大衛?李嘉圖認為:“雖然生產力落後的國家與先進的國家相比較,可能生產任何一種商品的成本均高於發達國家,但落後國家仍可利用專業化生產的特點,參與國際分工和商品競爭。”假若兩個國家生產A和B兩種商品,隻要甲國生產A產品的費用低於乙國生產A產品,則甲國就有比較利益。各國用具有比較利益的商品相互交換,雙方就會受益。

(3)俄林的生產要素稟賦理論

在1933年出版的《區際貿易和國際貿易》一書中提出了著名的生產要素稟賦理論:他強調比較成本差異產生的原因在於生產要素稟賦差異。因此,各國應從事自己優勢生產要素的那些商品的生產,通過自由貿易重新分配各國生產要素,以實現國際商品價格的均等化。此理論是依據澳大利亞、挪威、荷蘭等國家的外貿情況提出來的。

(4)列昂惕夫的要素稟賦反論

1947年列昂惕夫對美國200個產業的產品進行檢驗,得出相反的結論。美國是資本密集型國家,但美國的進口商品中資本密集型產品占優勢,出口商品中勞動密集型產品占優勢。此理論是依據美國的情況提出來的。分析的背景資料不同。

(5)筱原三代平的動態比較成本說

筱原三代平認為:產品的比較成本是可以轉化的,從某一時點看在國際貿易中處於劣勢的產業,從發展的眼光看卻轉化為處於優勢的產業。日本的汽車工業的發展就是一例。日本大力推行“改造產業政策”,積極發展具有較高附加值的知識密集型和研究開發投資密集型產業,以此擴大出口,出口商品的前五位是:汽車、鋼鐵、船舶、光學儀器、金屬製品,其次是機床、電器等。

(6)赤鬆要的雁行形態理論

這一理論要求將本國產業發展與國際市場密切聯係起來,使產業結構國際化,後起國可能經過四個階段,加速本國工業化進程。

第一階段:從研究開發新產品到國內市場形成。

第二階段:從國內市場形成到產品出口,開拓國際市場。

第三階段:從國外市場形成到輸出技術設備,就地生產和銷售。

第四階段:國外生產能力形成,產品以更低價格反銷,迫使本國開發新產品。

(二)產業結構調整理論

1.二元經濟結構理論

二元經濟結構理論是劉易斯(英籍美國經濟學家,197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於1954年發表的《勞動者無限供給條件下的經濟發展》一文中提出的。劉易斯的封閉經濟中的二元結構模式分析有三個基本假設:(1)勞動的無限供給,即勞動與其他生產要素相比數量如此之多,使得勞動的邊際生產率等於零,或者是負數。(2)二元經濟結構,即國民經濟中同時存在兩種性質不同的部門:一個是以現代化方法進行生產的資本主義工業部門,另一個是以傳統方式為基礎的農業部門。(3)工業水平不變,現代工業部門的工資水平取決於傳統農業的工資水平。由於工業部門的勞動產出大於工資總量,因而形成剩餘產出,如果工業資本家將利潤再投資,則該部門資本存量及其對勞動的需求將由此而提高。隻要農業部門尚有過剩勞動力存在,這個過程將一直繼續下去,一直到農業過剩勞動力全部被吸吮盡為止。這時勞動力供給曲線及工資水平線將由水平直線變為具有正斜率的曲線,工業勞動者的工資和農業勞動者的收入都將隨投資增加而逐步轉變。這就是有名的劉易斯二元經濟結構理論和人口流動模式。

2.農業發展理論

1964年,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197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提出了轉變傳統農業理論。其代表作《改造傳統農業》是一部專門研究發展中國家農業問題的一部獨樹一幟的專著。舒爾茨指出:每個國家都有農業部門,而且在發展中國家農業是最大的部門,農業可以成為經濟增長的源泉,但是問題在於,在完全以農民世代使用的生產要素為基礎的傳統農業中,農民無法對經濟基礎發展作出貢獻,唯有現代化的農業才能成為經濟發展的源泉。他強調:要把農業放到首位,要把傳統農業改造為現代農業,並主張小農私有製,采用中性技術,實行綠色革命,發展農村小型工業等,以便就地解決農民工作和生活問題。

3.羅斯托的主導部門理論

經濟增長的各個階段都存在相應的起主導作用的產業部門,主導部門通過回顧、前瞻、旁側三重作用影響帶動其他部門發展。

4.赫爾希曼的不平衡增長理論

赫爾希曼認為:發展中國家由於資本缺乏,不可能同時投資到各個領域,而隻能選擇一些領域進行投資,這些領域的經濟效益能為其他領域所利用,從而獲得發展。

5.筱原三代平的兩基準理論

筱原三代平認為積累的資金是有限的,因此,要求把積累投向投資回報率高和生產率上升最快的行業或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