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產業結構理論(2 / 3)

(二)從主導產業的轉換過程看

產業結構演進的趨勢是:以農業為主導→以輕紡業為主導→以重化工業為主導→以加工組裝型工業為主導→以第三產業為主導→信息產業為主導。

(三)從產業結構演進的順序看

產業結構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各階段必須循序漸進,不可逾越。後一階段產業的發展必須以前一階段產業得到充分發展為基礎。如韓國1989年,第三產業的比重已上升到59%,超過了英、法、日等國的水平,但工業現代化的水平還不高,已暴露出基礎不穩的問題。

五、影響產業結構的因素

(一)經濟發展因素

影響經濟發展的因素是很多的,如,國土麵積、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地理位置、氣候特點、人口、民族、政治、製度等都是影響產業結構的因素。

(二)需求因素

社會需求是決定產品價格的重要因素,價格影響商品的供給各資源的利用方向。因此,社會需求總量和需求結構是影響產業結構的重要因素。

(三)供給因素

供給是生產者的行為,影響生產者生產積極性和生產效果的因素均會對產業結構的形成和發展產生影響。如,自然資源的數量與質量,勞動力資源的數量與質量,資本供應狀況等均是影響產業結構的重要因素。

(四)科學技術因素

科學技術是產業高度化的原動力,科技進步有利於提升需求結構,保障供給。更重要的是科技創新是新產業、新產品的催化劑,是提升產業結構和拓展產業空間的原動力。

(五)政策製度因素

產業政策具有引導和支持產業結構優化的重要功能。產業政策可分為微觀政策和宏觀政策,微觀政策主要是針對各行各業的支持和限製政策,如稅收政策;宏觀政策主要是針對國民經濟中各大產業的,如宏觀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如:為了控製房價上漲過快,國家采取提高住房貸款利率的貨幣政策。

(六)國際因素

伴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是一種必然趨勢,國際市場的供求狀況也會對各國的產業結構產生重要影響。

此外,軍事外交、文化教育、人口狀況等因素對產業結構也具有一定的影響。

第二節 產業結構理論及演進規律

一、馬克思的產業結構理論

(一)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發展理論

馬克思曾指出:“要想得到和各種不同的需要量相適應的產品量,就要付出各種不同的和一定的社會總勞動量。這種按比例分配社會勞動的必要性,決不可能被社會生產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變的隻是它的表現方式。”

(二)生產資料優先增長的理論

馬克思曾指出:“隨著機器體係的每一次進步,由機器、原料等構成的不變資本部分不斷增加,而用於勞動力的可變資本部分則不斷減少。”列寧進一步地提出了在技術進步的條件下,生產生產資料生產優先增長的理論。

(三)農輕重協調發展的理論

1956年4月25日毛澤東主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的講話中,以蘇聯的經驗為鑒戒,總結了我國的經驗,論述了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十大關係,其中第一個關係就是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的關係。

毛澤東主席指出:“重工業是我國建設的重點。必須優先發展生產資料的生產,這是已經定了的。但是決不可因此忽視生活資料尤其是糧食的生產。如果沒有足夠的糧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養活工人,還談發展什麼重工業?所以,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的關係,必須處理好。”在處理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的關係上,我們比蘇聯和一些東歐國家做得好些。像蘇聯的糧食產量長期達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的問題,像一些東歐國家由於輕、重工業發展太不平衡而產生的嚴重問題,我們這裏是不存在的。他們片麵地注重重工業,忽視農業和輕工業,因而市場上的貨物不夠,貨幣不穩定。我們對於農業、輕工業是比較注重的。我們一直抓了農業,發展了農業,相當地保證了發展工業所需要的糧食和原料。我們的民生日用商品比較豐富,物價和貨幣是穩定的。我們現在的問題,就是還要適當地調整重工業和農業、輕工業的投資比例,更多地發展農業、輕工業。這樣,重工業是不是不為主了?它還是為主,還是投資的重點。但是,農業、輕工業的比例要加重一點。

二、西方產業結構理論

(一)結構演變趨勢理論

1.封閉型產業結構演變趨勢理論

這種產業結構理論建立在封閉經濟條件下,一國經濟不受外貿因素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產業結構演變的趨勢。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威廉?配第、科林?克拉克、庫茲涅茨、霍夫曼和裏昂惕夫等。

(1) 威廉?配第定理

最早研究產業結構演變趨勢的是英國經濟學家威廉?配第,他第一個發現了並論證了世界各國的國民收入的差別與產業結構有著緊密的聯係。他在他的《政治算術》一書中,比較了英國農民的收入和船員的收入,發現後者的收入是前者的4倍。據此他得出結論:“比起農業來,工業的收入高,而商業的收入比工業要高。”

(2)克拉克定理

克拉克定理是有關經濟發展中就業人口在三次產業中分布結構變化的理論。它是由英國經濟學家科林?克拉克在計算了20個國家的各部門勞動投入和總產出的時間序列數據之後,得出的重要結論。克拉克定理表述為:隨著經濟的發展,第一次產業國民收入和勞動力的相對比重逐漸下降;第二次產業國民收入和勞動力的相對比重上升,經濟進一步發展,第三次產業國民收入和勞動力的相對比重也開始上升。

克拉克定理的主要形成機製有:

收入彈性差異:第一次產業的屬性是農業,而農產品的需求特性是當人們的收入水平達到一定程度後,難以隨著人們收入增加的程度而同步增加,即它的收入彈性出現下降,並小於第二次產業、第三次產業所提供的工業產品及服務的收入彈性。所以,隨著經濟的發展,國民收入和勞動力分布將從第一次產業轉移至第二、第三次產業。

投資報酬(技術進步)差異:第一次產業和第二次產業之間,技術進步有很大差別,由於農業的生產周期長,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比工業要困難得多,因此,對農業的投資會出現一個限度,出現“報酬遞減”的情況。而工業的技術進步要比農業迅速得多,工業投資多處於“報酬遞增”的情況,隨著工業投資的增加,產量的加大,單位成本下降的潛力很大,必將進一步推動工業的更大發展。配第—克拉克定理不僅可以從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時間序列分析中得到印證,而且還可以從處於不同發展水平的不同國家在同一時點上的橫斷麵比率中得到類似的驗證。即人均國民收入水平越低的國家,農業勞動力所占份額相對越大,第二、三產業勞動力所占份額相對越小;反之,人均國民收入越高的國家,農業勞動力在全部就業勞動力中的份額相對越小,而第二、三產業的勞動力所占份額相對越大。

克拉克結論:“隨著人均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勞動力首先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轉移;當人均國民收入水平進一步提高時,勞動力便向第三產業轉移。勞動力在不同產業之間流動的原因在於各產業收入之間的相對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