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產業的形成、分類與發展(1 / 3)

產業的形成是人類活動的結果,人類的生產活動是在一定的自然環境和特定的生產方式下進行的,人類有目的生產活動帶來生產的分工和產品的分類,進而形成產業。本章研究的主要內容是產業形成和發展的演化規律,探討產業分類的特點與意義。

第一節 產業的形成與分類

產業的形成、分類與發展經曆了漫長的人類與自然界的互動過程。產業的形成是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的結果,產業分類是社會分工的產物,產業發展是生產力發展和科技進步的標誌。

一、產業的形成

(一)產業是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的結果

在原始社會的早期,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人類的生產活動主要是采集和漁獵,為了保護自己的生存,大家共同生活,從事相同的勞動,隻有簡單的分工,也就不存在產業和產業分工。在原始社會中、後期,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先後發生了三次社會大分工,才出現了較明晰的社會分工,各種不同的產業才開始初步的形成。第一次社會分工發生在原始社會的中期,由於人類的生產活動由單純的采集和漁獵發展到有目的地飼養動物和種植植物,形成早期的畜牧業和種植業。第二次社會大分工發生在原始社會末期,伴隨著生產工具的不斷更新,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農業產品和手工藝品的生產開始有所剩餘,有了交換產品的基礎和要求,於是產生了商業活動。第三次社會大分工發生在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時期,隨著鐵製生產工具的出現,勞動生產力不斷提高,剩餘產品增加,交換更加頻繁,出現了專門從事商業活動的商人和行業,成為獨立的產業部門。三次社會大分工形成的是原始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和商業。在這之後經曆了數千年的農業經濟時代。直到第一次產業革命發生之後,人類社會進入了工業經濟時代和市場經濟時代。

(二)產業是社會分工的產物

社會分工是指在社會生產過程中,人們分別專門從事某種經濟和社會活動的現象。社會分工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產物。隨著工業化的進程,生產工具的不斷完備和自動化的出現,機械化的大生產要求很多人在一起進行協同作業,以完成同一種產品的生產,這就要求每個人都有明確的分工。社會分工的發展使產品和勞務的專業化程度不斷提高,不斷使有些發展成熟的作業成為行業,行業的拓展形成企業集合,進而形成獨立的產業。

(三)產業內涵不斷充實,外延不斷擴展

伴隨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分工會越來越細,社會生產的成果也會越來越多,人們從事的行業會越來越專業化,有專門從事物質性生產的,有專門從事非物質性生產的,如計算機製造是物質性生產,計算機維修就是服務業。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將使產業的內涵和外延逐步的擴展,產業的層次和內容會不斷地豐富。

二、產業的分類方法

產業分類是把具有不同特點和不同功能的企業集合按照一定的標準劃分為不同類型的產業,以便於進行產業的分類研究和指導,使國民經濟具有明確的構成體係和核算體係。國內外有關產業分類的方法主要有七種:

(一)三次產業分類法

三次產業分類法是由新西蘭經濟學家費歇爾首先創立,1935年著《安全與進步的衝突》中提出對產業的劃分方法:在世界經濟發展史上,人類經濟活動的發展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即初級階段,人類的主要活動是農業和畜牧業;第二階段開始於英國工業革命,以機器大工業的迅速發展為標誌,紡織、鋼鐵及機器等製造業迅速崛起和發展;第三階段開始於20世紀初,大量的資本和勞動力流入非物質生產部門。費歇爾將處於第一階段的產業稱為第一產業,處於第二階段的產業稱為第二產業,處於第三階段的產業稱為第三產業。。

第一產業(primary industry)(初級生產階段形成的產業);

第二產業(secondary industry)(第一次產業革命後18世紀60年代後形成的產業);

第三產業(tertiary industry)(20世紀後形成的產業)。

我國自1985年5月建立三次產業統計報告。中國三次產業的劃分標準是:

第一產業:包括廣義的大農業(agriculture)中的種植業、養殖業、林業、漁業。

第二產業 :包括工業和建築業。工業包括采掘業、機械製造業、冶金工業、化學工業、紡織工業、服裝製造業、農產品加工業、自來水、電力、蒸氣、煤氣的製造和供給業等。建築業包括民用建築業、工業建築業等。

第三產業:包括除第一和第二產業以外的所有行業。如商業、服務業、交通運輸業、通訊業、金融業、醫藥業、旅遊業、文化教育、科學研究、公共行政、國防等部門。第三產業按服務對象的不同可分為: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行業,為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服務的各行業,為社會公共需要服務的行業。

(二)生產要素集約程度分類法

1.勞動集約型產業:活勞動占較大比重的產業。如種植業、食品業、紡織業、服裝業、服務業等。

資本集約型產業:物化勞動占較大比重的產業。如采礦業、機械製造業、冶金業、交通運輸業、汽車製造業、石油化工等行業。

2.技術集約型產業:技術含量高,腦力勞動占較大比重的產業。如航天、生物、冶金、信息、汽車、計算機等行業。

3.知識密集型產業:以知識的生產和傳播為主體的產業。如文化產業、科學研究機構、大專院校等。

(三)產業地位分類法

1.基礎產業:在產業結構體係中為其他產業的發展提供基礎條件並為大多數產業提供服務的產業。如農業、采掘業、建築業等。

2.瓶頸產業:在產業結構體係中嚴重製約其他產業的發展產業。如電力業、交通運輸業等。

3.支柱產業:在產業結構體係的總產值中占較大比重的產業。如製造業、金融業等。

4.主導產業:在產業結構體係中處於主體地位並起到產業發展的引導和支撐作用的產業。如裝備製造業、汽車產業等。

5.先行產業:在產業結構體係中因關係到國民經濟發展而必須優先發展的產業。如鋼鐵、煤炭、石油等產業。

(四)發展趨勢分類法

1.傳統產業:長期運用傳統生產技術進行生產的產業。如農業、手工業、鋼鐵業等。

2.高新技術產業(High-tech Industries):是高技術和新技術產業的統稱。如信息產業、生物產業、航天航空產業、新材料產業等。

3.夕陽產業:在整個產業結構中其地位和作用不斷下降的產業。如煤礦業、紡織業等。

4.朝陽產業:在整個產業結構中其地位和作用不斷上升的產業。如信息業、旅遊業等。

(五)馬克思的兩大部類分類法

馬克思的再生產理論研究的是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過程,從任何時候價值補償和實物補償兩個方麵考察社會總產品是如何實現的,進而為研究產業的分類奠定了理論基礎。馬克思的再生產理論中將生產分為生產生產資料的第Ⅰ部類和生產消費資料的第Ⅱ部類。列寧曾指出:“工人和資本家從哪裏獲得自己的消費品?資本家從哪裏獲得生產資料?生產出來的產品怎樣滿足這些需求和怎樣使擴大生產成為可能?因而這裏不僅是‘價值補償’,而且是‘物質補償’。”①從價值補償方麵看,資本主義社會的總產品是由三部分構成的:c(不變資本)+v(可變成本)+m(剩餘價值)。從再生產的角度看社會總產品可分為兩大類:用於滿足生產消費需要的生產資料和用於滿足個人消費需要的消費資料。與此相適應,整個社會生產可劃分為兩大部類:生產生產資料的第Ⅰ部類和生產消費資料的第Ⅱ部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