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認為,現代工業始於手工業,現代服務業始於商業。那麼我們可以認為一般分工導致了包括畜牧業和農業、工業和服務業三大產業的產生;而基於一般分工的特殊分工,使農業內部分為種植業、畜牧業、林業和漁業;工業內部分為冶金、造船、機械、電子、食品、紡織、造紙、建材等產業部門;而服務業則分化為商業、金融、通訊、旅遊、教育、信息、生活服務等一係列部門。
二、產業演進與產業經濟發展
產業經濟發展包含產業的數量擴張、產業結構轉換和產業水平提高三方麵的內容,這三方麵是相互聯係、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
產業經濟發展帶來產業結構的轉換。結構轉換是指各產業部門生產規模的擴大,不是一種同等程度的齊頭並進,而是伴隨著各種生產要素在各產業部門之間的轉移,出現某些部門的相對增長較快,某些部門增長較慢,甚至有某些部門收縮的結構變化現象。英國經濟學家希克斯曾將產業部門分為:擴展性部門和非擴展性部門,擴展性部門是以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為生產特點的。擴展性部門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牽動力。非擴展性部門是指傳統的和失去發展潛能的產業。產業結構的轉換以擴展性部門的產生和發展為推動力。
產業經濟發展的水平決定了社會的需求水平。人類的需求是一個不斷地從低級向高級過渡的過程。在生產力極為落後的時代,人類的需求比較單一,主要是解決溫飽問題。當溫飽問題得到基本滿足之後,人類就開始追求體力的解放,以延伸了的體力來獲得更多的物質財富,而當物質財富豐富到一定的程度後,人類的需求也就轉向了新的更高的層次,要求腦力勞動也得到解放,以延伸了的腦力來獲得質量更高的生活。需求的水平和結構決定了社會的供給即產業的發展水平和結構。美國未來學家丹尼爾?貝爾把社會進程劃分為三個階段:前工業社會(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和後工業社會,認為相應的經濟部門也由第一產業(采掘業、農業、礦業、漁業、木材業)、第二產業(商業生產、製造業、加工業)發展到第三產業(交通、公用事業)、第四產業(商業、金融業、保險業、地產業)、第五產業(衛生保健、教育、研究、政府、娛樂)。推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由勞動力、原料到資本、能源再到知識、信息,相應的職業高低也由農民、礦工、漁民、非技術工人到半技術工人、工程師,再發展到專業人員與技術工人、科學家。
另一方麵,產業結構轉換又促進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產業結構轉換必然帶來生產要素按比較利益原則在各產業間流動,使生產要素的利用效率得到不斷的提高,從而促進整個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和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從曆史上看,凡是產業結構轉換較快的國家和地區如英國、美國、日本,都曾經利用產業結構的快速轉換,促進了本國經濟發展水平的迅速提高。
三、產業演進與知識經濟、新經濟
近年來,“知識經濟”或者“知識產業”以及“新經濟”的概念頻頻出現於有關經濟文獻中。1996年,總部設在巴黎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其文件中首次使用了“基於知識的經濟”(Knowledge-Based Economy)這個新概念,並對這一概念的內涵作了界定: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經濟。該組織認為知識經濟具有以下幾個主要特征:(1)科學和技術的研究開發日益成為知識經濟的重要基礎;(2)信息和通信技術在知識經濟的發展過程中處於中心地位;(3)服務業在知識經濟中扮演了主要角色;(4)人力的素質和技能成為知識經濟實現的先決條件。從農業經濟到工業經濟,再到“知識經濟”,也是人類社會經濟從低級向高級階段發展的必然過程。
20世紀90年代以來。新經濟成為發達國家經濟穩健增長的動因,同期發展中國家經濟調整增長則依賴工業化新經濟的共同推動。新經濟對一國經濟的促進既表現為IT產業對GDP增長的直接貢獻,也表現為信息技術對社會生產方式的改造,後者導致的生產效率提高則是新經濟對一國經濟增長的關鍵影響。自20世紀60年代後期美國已步入後工業社會,20世紀90年代之後,IT產業直接帶動了美國經濟增長。與此同時,傳統產業信息化也使美國社會生產效率大幅提高,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促使美國經濟在20世紀90年代獲得了穩健增長。20世紀90年代的“四小龍”經濟處於高加工度組裝工業化階段,受到了新經濟浪潮衝擊。在這一時期,“四小龍”地區也開始跨國受讓IT製造業,因此技術密集型產業和IT製造業是推動20世紀90年代的日本和西歐已經處於後工業社會,這一時期日、歐兩地開始接受IT製造業是在這一時期,“四小龍”經濟繁榮的主導力量。20世紀90年代後期,由於金融危機的拖累,“四小龍”經濟發展遭遇波折,但是這一時期區內的技術密集型產業和IT製造業在國際產業分工中仍舊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當前東盟經濟與我國經濟同處重化工工業化階段。由於金融危機的影響,20世紀90年代後期東盟地區的出口導向型工業化進程停滯。在國際產業分工中,東盟地區的產業高度大致介於“四小龍”與我國之間,其優勢產業與我國競爭激烈。我國處於國際產業分工體係的最低環節,目前我國經濟正經曆重化工工業化。由於我國經濟總量龐大以及內部發展不均衡,工業化在我國將是一個長期而曲折的曆程。新世紀之初,加入WTO將促使我國產業競爭力升級,尤其會導致出口製造業的飛速發展;受新經濟波及,我國的信息產品製造同時也有長足進步。“十一五”期間,我國政府積極推行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超常規發展戰略,同期伴隨西部開發戰略的強勁內需也將拉動我國經濟增長。“十五”期間,我國進一步確立了科學的發展觀,積極推進東北振興規劃,實施振興大東北和中部崛起戰略,機械裝備工業、電子信息工業、汽車工業、石油化工工業將呈現快速發展的勢頭。中國的產業發展正在步入全麵協調發展的新的曆史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