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分類的缺點是:沒有涵蓋非物質資料的生產部門。
(六)農輕重分類法
農輕重分類法是我國在實際工作中曾在60—70年代常用的分類方法。這種分類比較直觀,把農業與工業分開,同時將工業分成輕工業和重工業。這種分類方法與兩大部類的分類方法有密切聯係,重工業主要是生產生產資料的生產,農業和輕工業主要是生產消費資料的生產。毛澤東在他的《論十大關係》一文中曾指出:“重工業是我國建設的重點,但決不可以片麵地注重重工業,忽視農業和輕工業。”
1.農業:大農業(農、林、牧、副、漁業)。
2.輕工業:消費資料生產(吃、穿、用、住、行等所需品的生產)。
3.重工業:生產資料生產(機械、冶金、電力、化工等)。
這種分類的缺點是沒有涵蓋非物質資料生產部門,如服務業。
(七)國家標準分類法
《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是國家分類標準,1984年首次發布,1994年對其進行了第一次修訂,2002年為第二次修訂。 國家統計局規定,從2003年統計定期報表開始統一使用。
中國《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代碼》中分為16個門類,92個大類,300多個中類,16個門類。具體分類如下:
1.A:農業(含5大類)
2.B:采掘業(含7大類)
3.C:製造業(含30大類)
4.D:電、氣、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含3大類)
5.E:建築業(含3大類)
6.F:地質勘探業和水利管理業(含2大類)
7.G: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訊業(含9大類)
8.H:批發、零售、貿易、餐飲業(含6大類)
9.I:金融、保險業(含2大類)
10.J:房地產(含3大類)
11.K:社會服務業(含9大類)
12.L: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業(含3大類)
13.M:教育、文化、藝術和廣播電影電視業(含3個大類)
14.N:科學技術研究和綜合技術服務業(含2個大類)
15.O:國家機關、政黨機關和社會團體(含4個大類)
16.P:其他行業(含1個大類)
三、產業的其他分類方法
(一)四次產業分類法
美國經濟學家馬克?波拉特把產業分為農業、工業、服務業和信息業四大產業。信息業主要包括:計算機製造、電氣通訊、廣告宣傳和管理部門。四次產業分類法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信息技術和信息經濟快速發展的結果。
中國學者王樹林在他主編的《21世紀的主導產業—第四產業》中提出的第四產業包括:科學研究行業、信息服務行業、谘詢服務行業、新聞出版行業、廣播電視電影行業等。其特點是四產業的產品和勞務是以智力勞動為主。
(二)霍夫曼分類法
德國經濟學家霍夫曼(W.G.Hoffmann)在1931年出版了《工業化的階段和類型》一書。書中將產業劃分為三大類:
1.消費資料工業(紡織業、服裝業、食品業、家具業等)。
2.資本資料工業(冶金及金屬製造業、機械製造業、化學工業等)。
3.其他工業(木材加工業、橡膠製造業、造紙業等)。
霍夫曼運用消費資料工業淨產值與資本資料工業淨產值的比值來測定工業化階段,這一比值被稱之為霍夫曼係數。按照霍夫曼係數的大小將工業化分為四個階段:
工業化第一階段:消費資料工業生產占統治地位(霍夫曼係數= 5)。
工業化第二階段:資本資料工業開始獲得快速發展(霍夫曼係數= 2.5)。
工業化第三階段:資本資料工業與消費資料工業規模相當(霍夫曼係數= 1)。
工業化第四階段:資本資料工業超過消費資料工業(霍夫曼係數
(三)產業發展階段分類法
按照產業發展所處的不同階段劃分產業有:
幼小產業:新生的小規模企業群;
新興產業:技術起點高創新型的企業群;
朝陽產業:新興的具有發展活力的行業;
夕陽產業:處於衰退期的產業,如煤田資源枯竭型產業、原材料枯竭的產業等。
(四)關聯方式分類法
1.技術關聯:運用相同的技術或工藝,如製造業、建築業、冶煉業、運輸業等;
2.原料關聯:運用相同的生產原料,如紡織業、木材加工業、卷煙業、印刷業等;
3.用途關聯:所生產的產品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用途,如造船業、製藥業、服裝業等;
4.方向關聯:以產業間的關聯方向為標準,有單向、雙向、環向關聯,如汽車業、航運業;
5.戰略關聯:按不同戰略地位劃分的產業,如主導產業、先導產業、支柱產業、重點產業、先行產業等。
第二節 產業與產業經濟的發展
一、產業的演進
產業的演進是同社會分工的產生與發展相聯係的。在遠古時期,人類所有的生產勞動幾乎就是采集和狩獵等維持生存的基本活動,談不上分工,所以也談不上產業。隨著以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的發展,人類的生產活動經曆了重要的轉折,這就是出現了勞動分工,使農業生產活動從狩獵活動中分離出來,農業的出現開辟了人類生活的一個嶄新時代,是當時古代社會的決定性的生產部門。隨著農業逐漸成為社會生產的主要部門,又接連發生了三次社會大分工。第一次大分工是在原始公社的新石器時代,表現為畜牧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第二次社會大分工發生在原始公社末期和奴隸社會初期,表現為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第三次社會大分工發生在奴隸社會初期,表現為專司經營商品買賣的商人階層的形成,即商業的獨立化。這三次社會大分工,實際上已形成了三大產業: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商業。而爆發於18世紀下葉的產業革命,把工業推到曆史前台,農業作為最重要的產業的地位開始動搖,機器大工業已成為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工業的產生,在馬克思看來它是特殊分工的產物,即在第二次社會大分工所產生的手工業中進一步分工所得到的。馬克思把社會分工區分為一般分工、特殊分工和個別分工三種形式,並指出單就勞動本身來說,可以把社會生產分為農業、工業等大類,叫做一般分工,把這些生產大類分為種和亞種,叫做特殊的分工,把工場內部的分工,叫做個別的分工。三次社會大分工是一般分工,就這種分工而言形成了農業、工業、商業等大類;而具體的工業部門如冶金、紡織、食品、機械等則是特殊分工的結果。至於企業內的分工,則為個別分工。由於社會分工將隨著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而不斷深化,故一般分工條件下的特殊分工和個別分工將愈來愈細化,這樣作為特殊分工產物的具體產業部門或稱之為具體的工業部門就不斷地分化和產生。可見,產業的產生和形成是社會分工發展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