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經過了幾天幾夜不眠不休的試驗和研討,最終大家確定了一條最佳的編織方案。
經過了原材料挑選、殺青(烘幹)、編製和反複三次的桐油浸泡和晾幹後,500年後才出現在曆史演義小說裏的秘密戰爭武器藤甲終於橫空出世了!
使用油來浸泡藤牌是為了使藤牌更加堅韌耐用,同時不易受到腐蝕。至於為什麼要選擇使用桐油浸泡,這也是經過多次試驗才明確下來的方案。經過數次試驗,大國師陸賈發現使用別的油浸泡都效果一般,唯獨使用桐油浸泡不僅大大地增強了其抗腐蝕性,而且令人驚奇地是,經過桐油浸泡的藤牌,其硬度和韌性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那為什麼要反複浸泡、晾幹達三次之多呢?經過反複試驗,大國師陸賈發現隻有進行多達三次的桐油浸泡和晾幹,桐油分子才能徹底進入藤牌內,改變藤牌的物理性能——這在現代物理學上被叫做分子的擴散作用。
看來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一點也不假啊!
那可能有的親們要發問了:再多用桐油浸泡、晾曬幾道,豈不是效果更好?
這就是異想天開了。
經過大量的試驗大國師陸賈發現,三次的桐油浸泡和晾曬可以使藤牌的性能得到質的提高,然而再進行桐油浸泡和晾曬藤牌的性能卻幾乎毫無變化了——換句話說,那樣做隻會徒增成本,包括人力成本和物力成本。
得不償失。
藤牌的研製成功的確大大增強了漢軍的戰鬥力,要知道藤牌重量很輕,而且堅韌度和青銅盾牌相比又不在話下,而且這玩意密度比水還小,將士們完全可以抱著藤牌很方便地進行武裝泅渡。
可能有的親們又要問了:既然藤牌這玩意兒如此之牛,為什麼將士們的盔甲們不也設計成藤盔藤甲?
大國師陸賈在這一點上頭腦是及其清楚的。他深知反複浸泡桐油後的藤牌什麼都好,就是怕火:因為飽蘸了桐油,那真是碰到火星子就著!
大國師陸賈同誌的腦海中時不時就浮現出《三國演義》大型古裝電視連續劇中所出現的蠻王孟獲所率領的三千藤甲兵們最終被諸葛軍師看出了破綻,吸引至山穀裏一把火燒得個全軍覆沒那慘不忍睹的場景!
因此,隻能製作藤牌,而不能製作藤盔藤甲。藤牌畢竟是執在手上的,萬一著火了可以及時扔棄了事;而穿戴在身上、頭上的藤盔藤甲一旦著火可就相當的麻煩和危險!
在這方麵大國師陸賈的確是考慮得十分周密,而且極為謹慎!
他深知戰爭是最為殘酷無情的,必須要在事先把準備工作做足,而且要考慮到種種突發事件和最壞的情況。雖然不可能保證萬無一失,但要無限接近於萬無一失!
這是大國師陸賈堅定的決心和目標。
然而漢軍將領之間卻又不同的意見。以鎮軍將軍曹參為首的一派對大國師陸賈的改良很是支持和讚同;而以驃騎將軍樊噲為首的一夥將校則很是不以為然。
他們甚至認為戰爭就是簡單和野蠻的搏命、廝殺,穿盔戴甲已經足夠了,而拿著藤牌則有些礙事;更有甚者甚至認為打仗時應該不那藤牌也不穿戴任何盔甲,赤膊上陣,首先靠氣勢來震懾敵人!
大國師陸賈真是感到又好氣又好像。他本來準備說難道你們以為自己是義和團的神漢刀槍不入嗎?但立即就悟到義和團運動可是2000多後才發生的事,跟他們說也是對牛彈琴,說也不說。
想了想,大國師陸賈還是耐心反駁道:
諸位都是久曆廝殺之人,大家都請靜下心來想想:誠然交戰時士氣和氣勢很是重要,但這不是決定因素。古語說‘刀矢無眼’,因此戰場防護還是很重要的!大家千萬不要隻重視進攻而輕視防禦,隻重視兵器而輕視防具!有人認為穿盔戴甲防禦已經足夠,鄙人認為還遠遠不夠!諸將可以試想一下:盔甲防護得再好,雙目總防禦不了吧?而藤牌卻可以!盔甲防禦起滾木、礌石等鈍器襲擊時效果很差,而藤牌的效果卻很好!
如此一解釋,大家一想有理,都很是心悅誠服。但是驃騎將軍大黑臉樊噲同誌卻眉頭緊鎖,提出了異議:
大國師,想必您也清楚,末將率領的部隊都是騎兵,騎兵都使用長戟或長槊,使用時得雙手執掌兵器,怎麼好使用藤牌呢?
這個問題還真把大國師陸賈給問住了。他凝眉思索了半天,緩緩道:
驃騎將軍所言有理,騎兵部隊可以不配發藤牌!
大國師陸賈還了解到:由於鐵礦石的熔點較銅礦石高,因此在鑄造過程中爐溫很不容易控製,這樣就很容易造成冶煉出來的產品質量不過關。其實這也很正常,畢竟當時多使用木柴和稻草來作為燃料,爐溫是很難很高的!
大國師陸賈為此苦苦思索,幾經試驗,最終確定:從現在起,所有的煉鋼、製鐵作坊全部以焦炭作為燃料!
單位質量焦炭的燃燒值相對於木柴或稻草來說都大得多,而且燃燒起來也更加穩定,在那個時代來說,的確是煉鋼製鐵的最佳燃料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