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都改良、升級到3.0階段了(在沛縣駐紮時已經把武器都升級了一次),大國師陸賈又在考慮如何升級漢軍的戰術了。
在沛縣時的戰術改革是確立了騎兵和弓弩的絕對地位:戰役發起後先是一陣箭風矢雨,待地方暈頭轉向之際鐵騎迅速衝敵人中軍(戰鬥力最強的部隊,也是敵方首腦的所在部隊)進行衝鋒,衝鋒的過程中保持著不間斷的放箭;在騎兵對敵方中軍進行衝擊的同時步兵也同時從兩翼進行迂回包抄,將敵軍迅速合圍,包抄的同時也要保持不間斷的放箭。
當然了,在這種戰鬥中將士們是要事先丟棄盾牌的,因為他們基本上都使用著諸如長戟、長戈、長矛、長槊之類的長兵器,得雙手持握,因此帶上盾牌顯然不現實。
但是這套戰術戰法很快也暴露了其弊端:首先這套戰法對箭矢的需要量極大,而箭矢就如同現代戰爭的子彈屬於消耗品;要知道秦末時期的生產力還極其低下,製作箭矢的難度係數不亞於現在的生產導彈;因此後勤保障壓力極大,戰役中經常發生箭矢不足或箭矢告罄的尷尬局麵。
而且這套戰法過於依賴騎兵,騎兵被當成撒手鐧和破城槌來使用,如同現代戰爭中的裝甲部隊;但實際情況是華夏多山地,現代初中的地理教材上不是明明白白寫著七分山地兩分平原一分湖泊嘛。正因為如此所以戰鬥也往往發生在地形複雜的山地上,而在山區騎兵就基本上成了擺設。
原因很簡單:戰馬行動困難。
這和現代戰爭中裝甲軍團在山地的遭遇如出一轍。
因此大國師陸賈決心再次對戰術戰法進行革新。首先必須得削弱騎兵在戰鬥中的作用,提高步兵的地位;其次必須減少對箭矢的過度依賴!
大國師陸賈是一個頭腦極其清醒、邏輯十分分明的人——因為他是從2000多年後的現代社會穿越而去的現代人,雖然他學的是文科,但還是具有現代人條理分明的邏輯思維。
這是絕大部分秦末時期的民眾所不能比擬的。
現在目標有了,但是該如何革新呢?這可是個大難題。
大國師陸賈為此茶飯不思,冥思苦想了好幾天,突然腦海裏靈光一現:
明朝時的戰神戚繼光同誌不是創造了一個什麼……什麼鴛鴦陣嘛!
大國師陸賈同誌還依稀記得該陣法是以小組為單位,一個小組好像是十三名戰鬥成員,武器五花八門,什麼狼憲(一種既像狼牙棒又像掃帚的竹製古怪兵器)、標槍、樸刀、長槍之類,盡是些DIY的特戰裝備。
大國師陸賈知道這些裝備和陣法是用來對待天殺的倭寇的,而且是用來裝備步兵;要知道戚繼光的部隊裏是沒有騎兵的,這倒不是因為其不善使用騎兵(剿滅倭寇後他又被調至塞北長城防線抗擊蒙古鐵騎的入侵,同樣打得很是漂亮),而是因為倭寇主要出沒在浙江和福建的沿海地帶,那是都是濕地、沼澤、灘塗和水田,使用起騎兵來簡直就是找死。
現在大國師陸賈正好要讓步兵兄弟們發揮更大的作用,戚繼光同誌的鴛鴦陣不正是上天恩賜的絕妙禮物嘛!
大國師陸賈激動得都快站不穩了,趕忙找到了鎮軍將軍曹參同誌來一起研究革新方案。
問什麼要找他呢?因為他主要統率漢軍中的步兵。
大國師陸賈現在才發現自己以往太輕視步兵兄弟了,要知道現在七萬漢軍中有六萬都是步兵;騎兵在這種戰亂年代尤其不好發展,因為它的後勤供應和保障太複雜,也太昂貴。
打仗嘛,首先打的是後勤供應。這可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想到這裏,大國師陸賈同誌趕忙向鎮軍將軍曹參同誌拱手請罪:以前我不太重視步兵的作用,冷落你們了,多有得罪啊!
哪裏哪裏!卑職願與大國師風雨同舟、榮辱與共,共同把這次整軍搞好、搞成功!
兩人頓時成為了基友,開始同食同寢,晝夜不停地研究新的戰法。
研究來研究去,大家發現戚繼光同誌的鴛鴦陣還是很行之有效的,隻是其中的某些細節值得商榷。
例如鴛鴦陣中的那兩位神勇的標槍兵同誌,除了手中的一杆標槍外就赤手空拳了;大國師陸賈和鎮軍將軍曹參經過縝密研究和實地測試後感到大為不妥,終於將其改成兩名連弩兵,並且配備了五尺鐵劍來進行自衛。
樸刀兵自然被更換成鐵劍兵,原因很簡單:在秦末時期那種落後的生產力水平下,樸刀根本就製造不出來。
長槍兵被更換成長矛兵,原因也很簡單:在當時,長槍還生產不出來。
但是最為稀奇古怪的狼憲兵卻被保留了下來,而且武器也沒更換——還是竹製的狼憲,狼牙棒和掃帚的混合體!